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的深度思考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hol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深入研究经济学,是因为得力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在解放工人的劳动过程中,马克思把眼光转移到了工人劳动的身上,以此来展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压迫工人的丑陋面目。通过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表明了全社会只有尊重劳动才是通向自由的前提,才能明确实现劳动解放才是人类真正解放的开端。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劳动 人的解放
  一、劳动是唯物史观的首要因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从本质上讲是建立在唯物史观这个大厦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意味着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历史规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之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开始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商品交换与分配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背后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进而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科学阐明未来社会向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
  不得不说,打开资本主义这扇丑陋面貌之门离不开劳动。科学的劳动观是建立在科学理论上所诞生的。马克思在超越以往旧哲学的基础上,经过剖析历史和实践证明,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规律,透析了其分娩的挣扎与痛苦,从而才已一种崭新姿态论证了人类社会的未来会向更高一级的社会形式发展。这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对于真正人的社会存在的实现,把束缚枷锁和桎梏统统打破起到了劳动解放之功效。由此可见,“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自然和人类社会与其说需要劳动参与,倒不如说是人通过劳动获取和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会逐步产生对整个世界历史的推动。恰是如此,人和动物才能明显区分开来,人类社会才能在物质生产资料这一平台上得以不断活动与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出现的阶级对立等社会现象,都可以从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中可得到清楚的解释。”所以,物质生产资料地位在唯物史观的确立,就为马克思通向整个人类历史,破解历史发展“源代码”提供了有力武器。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位无产阶级导师合作的不朽著作,它被那个时代赋予了很高评价。时至今日,它里面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散发着真理味道。设想:如有没有它的诞生,唯心史观可能还会继续占据人类社会的主流之中。可见,唯物史观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当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劳动则在其中更是占据首要地位。恩格斯曾在评价唯物史观的时候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即只有充分掌握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条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得到科学认知。每一段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才能由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受这些条件影响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共同确定。可见,离开人的劳动,任何生产都无法正常进行,最终只会导致人类社会无法存续与继续发展。然而,作为资本增值的内在动力生产劳动,直接后果就会使得无产阶级生产资料产生物化,并且被资本家绝对占有。正是这种雇佣劳动的不对等,工人阶级才被迫沦落为“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在科学界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后,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武器,开始对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环节进行科学分析后,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指明了无产阶级在革命战斗中的历史使命。因此,革除私有制和改造旧社会就发展成了历史必然。
  二、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创造使用价值的重要要素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鲜明指出:物质生产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基础对象。而“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由此看出,生产的基本内涵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生产一般层面(生产力)和特殊层面(生产关系),从中准确考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一切生产的一般层面不过是用抽象要素解释不了现实历史的生产阶段罢了,因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要解决的物质生產就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生产一般层面和特殊层面是不可分割的,所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用生产一般来研究生产特殊的。无论是两个层面的哪一个,都不可能离开劳动参与,尤其在生产特殊层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特别强调:“劳动并不是它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即使这样,具有自然属性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不能于劳动的作用等同起来看待。因此,劳动是不以人的生存条件而转移的客观因素,即人类生活所追求的自由必然性。但是,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样变现为一般的劳动生产过程,就这点而言,在劳动中就存在两种奇怪现象: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工人的所有物”。由此得出,劳动和资本在使用价值生产中的地位是极其不公平的。进一步来说,马克思把研究对象——“价值”范畴作为一般商品生产的核心,指出了商品的二因素,进而确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指出劳动者不仅创造了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凌驾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价值增值过程。这样,马克思就科学解开了资本为什么剥削工人劳动的深层次奥秘。
  资本家在表面上的流通领域看似是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去购买劳动力生产产品,实际上,资本与劳动并不是平等的市场交易,而是资本反过来疯狂的剥夺工人劳动。更重要的是,劳动者在分配领域所创造的财富(剩余价值)更是被土地所有者和各种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剩余价值自然就变成了一切非劳动阶级收入的源泉。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国家所宣传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合作就成了最虚伪的神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从中也就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剥削情况真实地展现了出来,正确揭开了资本与劳动的两者关系,使得剩余价值的一切问题都得到了迎刃而解。   剩余价值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是以重视劳动的唯物史观为根基的。所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证明了这种重视劳动的观点对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对社会主义建立提供了可能。同样,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不能掌控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将会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顽疾。因此,如何使劳动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动力,成为保证人的合理诉求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劳动对人类解放发展的重要启示
  劳动不仅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创造使用价值的重要要素,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必备条件。“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肉体和精神将会变成冷冰冰的机器,整日依附于资本运转和资本家兴致而劳动。不仅使工人完全依赖于机器而无休止的工作,而且也形成了被迫的强制性劳动的悲惨境遇。故此,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是充分肯定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是不断否定自我,不是感到无比欣喜,而是感到极大不幸,不是主动发挥自身体力和智力,而是在肉体上受尽百般折磨、精神上遭受百般摧残。他们自己创造的劳动产品不是自己财富象征的体现,相反,而是当作资本家积攒财富的机器工具和自身贫困的总源泉。所以,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引发了无产阶级对劳动生产的重新思考。资本主义虽然以惊人速度积累丰厚的社会财富,但在其背后却是私有制的操纵。随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不断觉醒,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就会越积越多。暴力革命还是继续顺从,对于工人阶级而言,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这就说明,资本主义的先天弊病随着生产力发展以及资本的过度膨胀,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才能使其保持发展态势。但是,这个信号好像有些滞后。就是说,激活创造财富源泉的不在于资本家数量的多少,更不是“完美无缺”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如何架构好工人阶级对劳动自身解放的追求上。这就需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断地唤醒工人,自觉团结起来,尽早知道资产阶级与自身之间的对立关系,明确私有制隐藏的本质,最后形成革命风暴。换言之,社会的发展推动无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同时也揭开了劳动本质上的极其不平等。基于此,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结语
  结合当下实际情况,我国虽已进入了新时代,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改变。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理论认知,但从目前来看,劳动还是人谋生的必要手段。要想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就需要劳动不再是强迫过度的被动劳动,而是自觉主动地进行。只有如此,人在劳动中才能获得满满幸福和充分自由。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全社会应该树立尊重劳动的社会新风,劳动应该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和谐劳动关系应该受到积极的推动。正如习近平所言,“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8.
  [4]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7,21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6..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各国的发展,全球化的脚步没有停止哪怕一刻,中国作为一个在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同样被全球化的浪潮裹挟着前进。文化是一个文明一个国家的根基,文明可以当做底蕴也可以当做武器,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了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输送、文化入侵,企图以一种和平演变的方式不战而胜,达到入侵甚至是瓦解其他国家的目的,其中青年作为国家的建造者、文化的继承者被当作目标突破口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文化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况愈发关注.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成为
摘要: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根本无法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想素养,而且还可以对他们的品德进行有效地培养,因此无论在哪一个教育阶段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当前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需要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积极地进行改革,从而取得一定的成果,符合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需求。特别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社会
摘要:列宁是一位屹立于时代的共产主义革命导师,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建立了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历史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深入了解列宁的思想,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文本首先通过对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时代背景以及思想理论来源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绝对领导,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最后提出思想的现实意义,旨在更好地推
摘要:“课程思政”大环境的变化,说明了我国教育领域对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从原来单方面关注学生成绩转向兼顾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上。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加强与思想教育的融合其目的是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体育 思政教育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
摘要:新时代,课程思政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笔者针对课程思政教师存在的内涵不清晰、思政元素不明确、思政元素不会融入等问题,从“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入手提出解决课程思政中教师现存问题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教师 课程思政建设 意识 能力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
摘要:宋讷,明初教育家,官位至国子监祭酒,其治监思想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明朝培养了大量人才,得到了朱元璋的嘉奖与重视;除此之外,在军事方面,宋讷继承了屯田之法,解决了明初边防之患;教育方面,他认为学校教育是治国首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认为学识与实践相用,这些教育理念直到今天来看依然适用,在当时来讲,具有极大的先进性。  关键词:宋讷 治监之道 军事思想 教育思想  一、宋讷其人  宋讷,字仲敏
摘要:《幼儿文学》的儿歌教学中,可供挖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风民俗较为丰富,而将这些民族智慧有意识的传达给学生,不但能够打开学生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继承者的观念传达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当他们未来面对幼儿授课时,才能引导幼儿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培养出更多爱国爱家的下一代。  关键词:幼儿文学 育人 典型案例 儿歌教学  儿歌是指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家庭的幸福安定是社会繁荣与稳定的条件和根本。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观的主要观点,进一步分析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之下我国在婚姻家庭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家庭婚姻观有利于建立以爱情为基础、以责任为保障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家风建设提供理论导向、实践路径;有利于当代青年建立并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的理论武装和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青年大学习”行动应运而生,其旨在通过使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青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本文梳理了“青年大学习”行动开展的背景、意义,通过调研归纳出高校“青年大学习”行动开展现状,分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青年大学习”行动学习效果的路径,通过分析探索让“青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