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说书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tch_dea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年代里说书的多是盲人,至多算是弱视的徐三瞎子以歪就歪“瞎”了。
  徐三瞎子腰背挺直,穿一件深蓝中山装,头上扣一顶软塌塌的旧呢子帽,有时戴一副颇为流行的圆片墨镜。一只扁扁的鼓,只有一般鼓的一半厚,跟最小号的洗脸盆差不多。鼓架子是用三根小棍叉起来的,可以收起来随手拎走。鼓条子黑红发亮,是竹根蔸子做的,笃悠笃悠的,敲在鼓上,声音特别响。另外还有一块惊堂木也是黑红的,一只计时用的马蹄钟,还有一把紫砂壶,壶嘴被茶叶水浸得发黑。他还有一只竹板,有时候不敲鼓,把鼓条子放下,就打它,打起来咔咔地响。说大鼓书的人,声音都沙哑,好像天生的一副老公鸭嗓子。其实徐三瞎子平常说话并不是那样,只有说书时才憋着嗓子压出那么沙哑的声音。
  徐三瞎子只在每天下午说书。每次说书开场前,徐三瞎子都会打起竹板说上一段顺口溜,七扯八拉临场发挥,常常引得全场哄堂大笑,这才开始入正题。“适才听得座间有个大哥问:今晚说什么?我徐三瞎子这就报上来—”跟着“咚咚咚”三声鼓响,徐三瞎子呷一口茶水,右手一扬,左手操起鼓条子再“咚咚!咚咚!咚咚—咚!”敲出一气急促的鼓点:“各位乡亲,各位老少爷们,大人小孩,听鼓说书,意在其中!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今天我要说穆桂英挂帅……”
  场内一片肃静,昏暗的光线里,徐三瞎子又“咚咚咚”敲几通鼓,说到天波杨府穆桂英挂帅出征,哒哒哒一阵马蹄声,哗啦啦一阵厮杀声……徐三瞎子早已改说为唱,尾音轧长,唱到最后拖腔,手、脚、嘴、脸配合共用。那节奏,那动作,说一阵唱一阵,说到带劲处,他不是击鼓就是打板子,台下靜得掉根针都能听见。众人随穆桂英一同在疆场纵横厮杀,心都悬起来,突突地在那里跳……“要知后事如何?等我喝口茶水再分解。”每到节骨眼上,徐三瞎子肯定是要停下来的,捧起那把黑乎乎的茶壶,呷几口茶水。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层讲究。徐三瞎子说书时间大约每十分钟为一关,到了关点,就加重语气,暗示别人帮他收钱。往往说到最为精彩处,便小歇一会儿,这时,便会有人手中端个小瓷盆,到座中挨个挨个地收钱。坐在板凳上的听众分为两个档次,听全关(一下午)收一毛五,听段关者,每关收五分钱,小孩子则不收钱。我们那时已是半大小伙子,在可收可不收之间。
  有一次,我们来了十多个同学,大家没别的玩,就一齐涌到中山公园蹭书听。那一回,徐三瞎子说的是“杨子荣孤胆独闯奶头山”。危难之际,英雄自会转危为安。说到紧要处,众人随徐三瞎子一起沉浸到英雄的世界里。徐三瞎子时说时唱,时唱时说,合辙押韵,辅之以动作,绘声绘色,使人听着如身临其境。正当关键处,徐三瞎子“噌”地站起来:“好一个杨子荣,哗地抽出大肚匣子枪,一脚踢开大门,对着一群呆若木鸡的匪徒大喝一声:一个都不要跑……”说罢,“叭”!左手重重一拍惊堂木,右手拇指食指大张,仿佛那就是一支随时能“嗒嗒嗒”扫射的大肚匣子枪,口里却是噤声不再说话了。全场听众正沉浸在他所渲染的情节中,此时却给吓了一大跳,包括专职收关钱的人也忘记收钱的暗示。徐三瞎子伸手一指:“你发什么呆,收他们钱啊。”顿时,书场里听众醒悟过来,眼光一齐朝站在板凳后面的我们投过来,接着,就是一阵大笑。
  选自《特别关注》2016.12
  (彭建辉 图)
其他文献
最近在学车考驾照,马上就要考科目三了,自己感觉很紧张,生怕不及格還要重新考。  老妈看见我寝食难安的样子,便安慰说:“不要怕,心态平和一点,考试的时候胆大心细一定没问题。”听到这话后,我对考试充满了信心。  正当我想说谢谢老妈鼓励的时候,她接着说道:“反正我们家也没有多余的钱给你买车,及格不及格对生活也没什么影响,你心里别有负担。”  (张展)  选自《喜剧世界》
期刊
星期天妻子回娘家,我本來以为可以自由自在地睡个懒觉,起来后和朋友组队打打游戏,可起床后发现床头柜上有妻子留的一张纸条:亲爱的,今天停电,你用手把那几件脏衣服洗洗,再打扫一下卫生。我一看果然没电,心说干点活也不错,还能锻炼身体。  下午妻子回来了,见到我的劳动成果后心满意足地笑了,然后我眼睁睁看着她合上了电闸。  (高生辉)  选自《喜剧世界》
期刊
一个家伙一直在车道上来回穿梭,警察让他靠边停车。  警察走到那人车窗前说:“先生,我需要你吹一下酒精测试仪。”  那个人说:“对不起,警官,我不能这样做。我是一个哮喘病人,这样做的話,会引发严重的哮喘。”  “好吧。请你去采一下血样。”  “我也做不到,因为我是一个血友病患者。如果这样做,我就会流血而死。”  “那么,我们需要一个尿样。”  “对不起,警官,我也不能这么做。”  “好吧。现在,我需
期刊
一个好友要过生日。他提前几天说好了要请我们吃饭,我就买了支钢笔,附上贺卡,用礼品盒装好,放在书桌上,等着到时候送给他。  第二天回家的时候觉得哪里不对劲。桌上摆出的饭菜尤其丰盛,从不喝酒的老爸还开了一瓶啤酒,见我回来,笑出了一脸褶子。  机智如我,本能地选择了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开饭前一家三口坐齐,我妈拿出一个剃须刀,结婚多年的女人居然还有些许害羞:“我可没有你家姑娘那份闲心,还找个盒子装起来
期刊
民国八年,塞外库伦镇的苗补天靠着制造假虎骨,发了大财。  江湖中用兽骨当虎骨卖,属于皮门的生意,而卖假虎骨的人又叫老烤,老烤也分三六九等。  一些初入皮门的江湖人士能用马骨、狼骨和牦牛骨制作虎骨,可是这种假虎骨只能骗不懂行的人,赚些小钱而已。而苗补天用骆驼腿骨制成的虎骨前端镶嵌着鹰爪,爪根上还包裹着一层巴掌宽的真虎皮,凤眼帮骨,筋肉俱全,所以真假难辨。  苗补天这些年曾经在蒙古的很多地方买过骆驼,
期刊
隆泰酒家的主人办店时,取这名字的意思是:生意兴隆,平安无事。因为这个城市自古留下了“狗腿子多”的不大好听的名声。有一句顺口溜道:京油子,卫嘴子,古城市的狗腿子。狗腿子多,自然就不大平安。这当然是旧世道的事。新世道虽没有狗腿子一说了,但社会上暗暗兴起了小流氓集团。所以,开饭馆办酒店,能平平安安发财,实在不那么简单。  隆泰酒家的老板姓胡,人称胡老板。人虽瘦得像个打枣杆儿,却极精明。小眼睛一眨巴,就一
期刊
菜市场后街来了一个流浪老人。这位老人整天醉意昏沉,躺在路边。只要一醒来,就向路人和店家讨钱买酒喝,喝着喝着又醉了。人们问老人家住在哪里,老人含含糊糊说不清楚。人们问老人叫什么名字,老人还是说不清楚,于是大家都叫他“醉酒爷爷”。    这天,郑晓亮买菜回来,从醉酒爷爷身旁经过,正好醉酒爷爷清醒了,他从地上爬起来,伸出黑乎乎的手,说:“哥,有钱没有,给点儿,我买酒喝。”郑晓亮手里提着白菜萝卜,瞧着醉酒
期刊
1.恐惧  贾铭突然发现自己落入虚无的黑暗世界中。四周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自己如同盲人摸象般用双手探寻着,跌跌撞撞向一个方向奔去。  突然,他脚下一滑,跌倒在地上。他挣扎着爬起时,摸到一根软绵绵的绳子似的东西。他试着往上拉,拉着拉着,摸到一个湿淋淋的圆球。他贴近圆球仔细一看,差点儿吓得魂飞魄散。那哪里是什么圆球,分明是一颗人脑袋,还是他贾铭自己的!  贾铭—下子就醒了,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终于发现
期刊
1  明朝中叶,五城兵马指挥肖越帧请户部尚书这晚到醉花楼饮花酒,又叫楼里面的最红的几位名妓作陪。两人正喝得起劲,就听门外一阵喧闹,刚想问怎么一回事,就听得门口嘭地一声响,一个人破门而入。肖越帧是个武官,身手不弱,抽起身旁的刀站了起来,这才看出进来的是自己带来的卫士。    那卫士刚走了两步,就喷了一口鲜血,噗的一声倒在地下,眼见是活不了了。肖越帧大惊,这卫士身手他很清楚,能一招就取他命的人不多。这
期刊
梦魇  一切幻觉从镜子开始。  新婚早晨,照镜子时,我看见了林瑰。  我对着镜子梳妆,像聊斋的女鬼精心绘制蛊惑人心的画皮。微笑,在颧骨高处轻轻扫上嫣红的胭脂。一切如常。然而仿佛有哪处不对。  镜子里的女子,表情竟没有随我变化。我悚然,直视那镜子。  那不是我的脸。是林瑰的。  我的右眼下方,有颗深蓝的眼泪痣。她的,在左边。  林瑰透过镜子朝我微微一笑。  她的脸空洞而妩媚,像倒影在水里的妖娆蔷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