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中,音乐欣赏教学已成为音乐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了欣赏音乐的兴趣,就产生了参与的动机。我在上音乐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前,找来“雷电交加”的音像资料播放给学生欣赏,并让学生用大鼓、钹等打击乐器模拟出“雷电交加”的效果,结果全班同学跃跃欲试、兴致高昂。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还使学生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欣赏乐曲中来,为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乐曲的情绪、意境奠定了基础。
  
  二、力求做到音乐与视觉形象相结合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美术、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地使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形象联系起来,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例如:欣赏《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让儿童观看电影片段,看到上校一家人在德寇铁蹄下含泪高唱这首歌曲,激起全场观众共鸣,台上台下同声高唱的感人场面,孩子们会更快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雪绒花》成为奥地利代国歌的含义。
  
  三、正确处理欣赏中听与动二者的关系
  
  欣赏音乐的中心环节是聆听音乐,只有仔细听才能去感受和理解。而欣赏中适当的参与活动,又是一种提高兴趣和欣赏能力的很好的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听与动这二者的关系,以聆听为主,适当的参与。欣赏中的参与活动,可结合音乐特点及教学要求,唱唱、说说、写写、画画,做律动,配打击乐器演奏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一节介绍民族打击乐器的欣赏课上,利用学校的打击乐器,让每个学生轮流敲打,然后再启发他们用各种方法敲打乐器,模拟大自然或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声音。如用木鱼敲击出“由远及近又远去的马蹄声”,用小钹敲击出“鸭子吵架的情景”,用云锣敲击出“山谷回声”等,他们在参与探究中感受体验到不同乐器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确定欣赏侧重点,讲究欣赏层次性
  
  在制定教学要求时一定要有侧重点,每堂课着重解决1~2个问题,不能要求学生对各个要素都能理解和掌握,否则欲速则不达。例如:欣赏《森吉德玛》,着重让学生理解速度这一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而不强调音乐对比;又如欣赏《彼得与狼》着重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及所塑造的形象……具体欣赏时,还要分层次,针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会步步加强,层层深入,逐步提高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活动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有多种形式,主要可分为浏览性欣赏和讲解性欣赏。浏览性欣赏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音乐,扩大知识面。一般可安排在每节音乐课的课前和课尾几分钟。讲解性欣赏主要是音乐课内的欣赏教学。欣赏教学还可以逐步走出课堂,如让学生收集有关的磁带、唱碟、录像、资料。多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活动可形成浓浓的音乐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鼓励学生积极创造与实践
  
  音乐欣赏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欣赏主体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性格、气质、音乐素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可能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会不尽相同,这又要求教师用心保护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
  在形式多样的欣赏教学中,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在体验中,学生享受着参与的快乐,通过参与体验,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提高了审美能力和修养。音乐欣赏就是这样把学生引入一个美的天地,又启发他们去创造更美的世界。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城内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本文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特点;案例教学法在公共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与传统教学相比的优势所在。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理论文化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获取全面的知识,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公共计算机;案例分析  作者单位:萍乡学院 江西萍乡 337000  公共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