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苏州市第二青少年业余体校的运动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参加2009年江苏省省运会预赛成绩和学校开展"体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为体育主管部门和运动学校的业余训练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参考模式。
【关键词】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体教结合”;发展趋势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venile Amateur Sports Training in Suzhou City
ZHANG Ai-li1 ,YU Qing-chuan2
(1.the second Amateur Sports School of Suzhou, Suzhou, 215000,2.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Suzhou, 215006)
【Abstract】Through the results and the fact of “Combination” of the second Amateur Sports School to participate in the 2009 Jiangsu Province Provincial Sports preliminary,we did a lot of surveys and research to provide more data and reference models for the sports authorities and training of Amateur Sports School.
【Key words】Suzhou Amateur Training,Amater Traning, Phys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我国的竞技体育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这种体制为我国进入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举国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也出现了招生困难,经费匮乏、读训矛盾严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等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为国家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资源而实施的重要人才培养战略,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苏州市直属体育局的运动队及管理中心共有6个,他们代表了苏州市青少年各个体育项目整体水平,我们以苏州市第二青少年业余体校为研究对象(该校在2009年1月入选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名单),通过对他们参加2009年江苏省省运会预赛成绩和体育学校开展“体教结合”的训练模式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为体育主管部门和运动学校的业余训练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参考模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苏州市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八支运动队。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总结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苏州市第二体校参加2009年江苏省青少年部省运会预赛的竞赛成绩分析
江苏省全省运动会是江苏省政府举办的四年一次大规模综合性运动会,它是检阅全省所有体育项目的一次盛会,它也代表了江苏省全省体育系统各个级别、各个年龄阶段的最高体育竞技水平,青少年的竞技水平高低,是衡量该地区和城市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状况的标志,也是在今后能否冲击最高体育竞技水平的希望,所以青少年部的比赛也是各城市参与项目、参与人数都相对比较多的比赛;2009年举行的全省运动会各个竞赛项目的预赛,是对参加2010年在常州市举行的第十七届全省运动会的一次提前检验,因此江苏省的各地方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苏州市第二体校代表苏州市参加第十七届江苏省运动会预赛的运动项目共有八个:乒乓球、射击、自行车、摔跤、柔道、散手、套路、跆拳道。
2.2 苏州市第二体校在江苏省省运会青少年部比赛中获得奖牌总数、团体总分及排名
我们通过对比赛成绩册和表1中的数据分别分析苏州市第二体校各个参赛项目的基本状况。
1)乒乓球和自行车
乒乓球和自行车这两个项目是苏州市代表队参赛运动员最多、获得奖牌数最多的项目,两大项的金牌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苏州市均是第一。其中乒乓球项目金牌苏州队获得11枚,占该项目全部金牌总数的47.8%,比金牌第二的徐州市多了8枚;获得奖牌总数17枚,比排名第二的泰州市多了10枚,占奖牌总数的25%;团体总分也比第二名的泰州多了80分。自行车项目金牌苏州队获得7枚,占该项目全部金牌数的38.8%,比金牌第二的盐城市多了3枚;获得奖牌总数15枚,比排名第二的泰州市多了6枚,占奖牌总数的29%;团体总分比第二名的盐城多了54分。
2)射击、跆拳道、散手
射击项目获得的奖牌总数排名全省第一,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别排名全省第三;跆拳道项目获得金牌数量排名全省第一,团体总分第三,奖牌总数苏州和南京两个城市并列第4名。散手项目苏州队获得2枚金牌,分别和徐州、无锡、南通、淮安五个城市并列第2名,奖牌总数苏州和常州、扬州三个城市并列第2名,团体总分排名第三。
3)摔跤、柔道、套路
摔跤项目苏州队获得金牌数和团体总分排名全省第五,奖牌数全省第四;柔道项目苏州和常州两个城市都获得2枚金牌并列第5名;在获得奖牌总数上:苏州和镇江两个城市都获得6枚奖牌并列第7名。套路项目苏州队获得金牌数量排名全省第六,团体总分和奖牌总数分别排名江苏省第七。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苏州市第二体校参赛的8个比赛项目中,乒乓球和自行车这两个项目目前在江苏省处于领先的地位;射击、散手、跆拳道、摔跤这四个项目也属于第一集团;柔道和套路属于中游偏上水平。
2.3 国内外及江苏省青少年业余训练现状
2.3.1国内外青少年体育训练开展模式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996年有308282人,到2000年只有150508人,减少了157774人〔3〕。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普遍认为竞技体育训练成才率较低,运动员出路窄,影响文化学习等。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特别是高校连年扩招,使许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不愿走体校这条路。我国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0%,而二线向一线的输送率仅为1.96%,这种体育人才的高淘汰率严重影响了一些家庭对体育成才的态度,造成一些家长不支持子女从事竞技体育,使部分体育后备人才流失,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水平体育人才出现了断层。
在欧美国家,运动员并不是从小就进行专项训练,而是注重在中学或大学阶段培养其兴趣和展示其天赋,然后再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他们不仅仅是运动员,同时也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并被授予学位。美国NBA球员中有90%来自大学联盟,每年选秀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大学生;而在日本,选拔优秀运动员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实业团体或一般队—国家队逐层选拔;二是直接从高中或大学队中抽出入选国家队。日本国民开展体育运动的商业成分和群众参与意识浓重,雄厚的群众体育基础,为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美、日的优秀运动员输送培养模式有较大的合理性,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2.3.2苏州市第二体校业余训练模式
苏州市第二体校从1999年起与新区一中联办自行车队,开启了我市少年业余运动队走“体教结合”之路的先河,现有运动队由于专业不同,招收的运动员年龄不同,因此在实施训练和教学过程中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训练模式。
1)乒乓球项目采用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训练模式,目前在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包含了6岁—17岁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为了保证不同年龄的运动员既不影响学习又不影响训练,学校采用了小学生在附近的东大街小学上文化课,初中在田家炳中学初中部上文化课,高中在田家炳中学高中部上文化课;运动员专业训练就统一在田家炳中学体育馆,平时的吃饭、住宿由学校统一安排;这样既保证了学习的时间,又保证了训练的质量、也方便了对运动员的整体管理。
2)自行车项目运动员在高新区一中上学,训练在高新区一中附近新建成的一个标准的333.33米自行车赛场里面进行;射击项目的运动员训练在苏州市体育中心的体育馆里进行(这两个项目只招收初中生),文化课学习就在附近的彩香中学。
3)柔道和跆拳道两个项目都招收的是初中学生,平时学习都在体校自己办的学校里,训练就在苏州市体育中心的体育馆;摔跤和套路两个项目的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在附近的苏州市三元二小,训练在苏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4)散手运动员平时在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中学上学,训练在该学校的体育馆。
苏州市第二体校的“体教结合”的模式,经过十余年的运行,收到了十分可喜的成效。在与其他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一般是学校向运动队提供训练场馆和学员教练宿舍,作为队伍训练和生活的场所。同时还负责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而运动队在参加省市比赛时都将以学校的名义参赛,通过一个训练周期的培养,向上输送优秀的运动人才。运动队是借助学校的优势资源培养后备人才,而学校可以通过运动队提高知名度,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因此高新区一中成为四星级学校,其中它的自行车体育特色教育功劳不小;而田家炳中学也因为乒乓球运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在苏州声名鹊起。
2.4 “体教结合”模式遇到的困惑
2.4.1 出发点和培养目标的差异
教育系统认为自身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优点再结合体育系统在竞技体育方面的优势,可以减少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长期未能解决的人才代价问题,以及通过高水平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好的成绩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而体育系统提出“体教结合”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解决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问题,甚至是解决学历学位问题,为运动员退役后一次性就业提供更大的可能,其出发点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在培养目标上,体育特有的竞争性使得“夺标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部门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教体结合”是体育回归教育的本原,否则教育就失去了育人的根基。可是竞技体育追求的却往往是唯一竞争,残酷的现实是金牌的风光无限。因此,“育人”与“夺标”的目标差异也是导致“教体结合”和“体教结合”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
2.4.2 “学训”矛盾与竞赛目标不一致
目前全国各地大部分实施“体教结合”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教育部门提供优质教育条件,在手段上大部分学校只是采取了分散插班上课而已,而体育部门提供为学校争得竞赛殊荣的运动员,在训练上依然采取了传统的训练方式。因此,“体教结合”对于学生运动员自身来说,与过去变化的只是得到一个名校的学籍,他们期盼的既有针对性又能调和学训矛盾的模式并未真正实施。在竞赛体制上,教育部门主办的竞赛,侧重于体育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在运动员的资格上,强调在籍的学生,是按学段组织赛事;体育部门侧重于选拔体育后备人才,在赛事组织上按年龄段,因而在赛制上、在比赛时间和分组年龄段上经常有冲突现象。这一冲突现象的解决,有赖于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3结论与建议
1)江苏省是全国的体育大省和体育强省,苏州是江苏省的体育大市和强市。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苏州市的竞技体育成绩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名列前茅,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部门职能的逐步转换,江苏省和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也遇到了全国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一样的矛盾与困惑,说明现有的传统培养体制已经受到了外界较强的冲击和挑战。
2)“教育”和“体育”应该建立学校和体育系统的双负责制,建立有关处室领导参加的“联合办公”机制,以契约或合同(协议书)来规范双方的权限、责任及利益,遵循共同制订的各项管理条例及法规进行操作。在管理方面,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监督管理制度,制订系统的管理条例。根据办学质量建立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设点校的地位。同时,还可以采用分级负责制,利于各级设点校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和主管部门简化管理程序。
3)建立学校运动课余训练的网络化、系统化,从全市及各个区、县范围考虑,纵横有序,既要注重一定的广度,也要重视上下衔接;打破地区界限,既要建立全市性网络,更要全盘规划,注意点和面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以重点中学和传统体育学校为龙头的课余运动训练体系。
4)处理好学校招生与体校招生的关系,对优秀苗子,设点校和体校学生同样有获得降分录取的权益。设点校和体校在对口输送的同时,也应承担对对方学校的输送任务。为了缓解学生初中、高中升学和运动训练高峰期的冲突,可采用减缓学习进程、配备优秀教师集中补习,用时间来保证运动员训练高峰期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保证学生学习、训练两不误。逐步完善竞赛制度,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重点奖励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教师及有关人员,对优秀的体育特长生在升学方面应有优惠政策,高校专业队教练应深入各级设点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辅导和教练员培训等。
参考文献
〔1〕祁社生等.上海市优秀运动队“体教结合”运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科研,2003(5):39-41.
〔2〕周建林.江苏省中学“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06.
〔3〕黄衍存.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7(5):11-13.
〔4〕杨再淮.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2.
〔5〕王芬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与运
行机制的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3年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关键词】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体教结合”;发展趋势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venile Amateur Sports Training in Suzhou City
ZHANG Ai-li1 ,YU Qing-chuan2
(1.the second Amateur Sports School of Suzhou, Suzhou, 215000,2.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Suzhou, 215006)
【Abstract】Through the results and the fact of “Combination” of the second Amateur Sports School to participate in the 2009 Jiangsu Province Provincial Sports preliminary,we did a lot of surveys and research to provide more data and reference models for the sports authorities and training of Amateur Sports School.
【Key words】Suzhou Amateur Training,Amater Traning, Phys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我国的竞技体育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这种体制为我国进入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举国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也出现了招生困难,经费匮乏、读训矛盾严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等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为国家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资源而实施的重要人才培养战略,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苏州市直属体育局的运动队及管理中心共有6个,他们代表了苏州市青少年各个体育项目整体水平,我们以苏州市第二青少年业余体校为研究对象(该校在2009年1月入选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名单),通过对他们参加2009年江苏省省运会预赛成绩和体育学校开展“体教结合”的训练模式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为体育主管部门和运动学校的业余训练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参考模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苏州市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八支运动队。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总结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苏州市第二体校参加2009年江苏省青少年部省运会预赛的竞赛成绩分析
江苏省全省运动会是江苏省政府举办的四年一次大规模综合性运动会,它是检阅全省所有体育项目的一次盛会,它也代表了江苏省全省体育系统各个级别、各个年龄阶段的最高体育竞技水平,青少年的竞技水平高低,是衡量该地区和城市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状况的标志,也是在今后能否冲击最高体育竞技水平的希望,所以青少年部的比赛也是各城市参与项目、参与人数都相对比较多的比赛;2009年举行的全省运动会各个竞赛项目的预赛,是对参加2010年在常州市举行的第十七届全省运动会的一次提前检验,因此江苏省的各地方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苏州市第二体校代表苏州市参加第十七届江苏省运动会预赛的运动项目共有八个:乒乓球、射击、自行车、摔跤、柔道、散手、套路、跆拳道。
2.2 苏州市第二体校在江苏省省运会青少年部比赛中获得奖牌总数、团体总分及排名
我们通过对比赛成绩册和表1中的数据分别分析苏州市第二体校各个参赛项目的基本状况。
1)乒乓球和自行车
乒乓球和自行车这两个项目是苏州市代表队参赛运动员最多、获得奖牌数最多的项目,两大项的金牌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苏州市均是第一。其中乒乓球项目金牌苏州队获得11枚,占该项目全部金牌总数的47.8%,比金牌第二的徐州市多了8枚;获得奖牌总数17枚,比排名第二的泰州市多了10枚,占奖牌总数的25%;团体总分也比第二名的泰州多了80分。自行车项目金牌苏州队获得7枚,占该项目全部金牌数的38.8%,比金牌第二的盐城市多了3枚;获得奖牌总数15枚,比排名第二的泰州市多了6枚,占奖牌总数的29%;团体总分比第二名的盐城多了54分。
2)射击、跆拳道、散手
射击项目获得的奖牌总数排名全省第一,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别排名全省第三;跆拳道项目获得金牌数量排名全省第一,团体总分第三,奖牌总数苏州和南京两个城市并列第4名。散手项目苏州队获得2枚金牌,分别和徐州、无锡、南通、淮安五个城市并列第2名,奖牌总数苏州和常州、扬州三个城市并列第2名,团体总分排名第三。
3)摔跤、柔道、套路
摔跤项目苏州队获得金牌数和团体总分排名全省第五,奖牌数全省第四;柔道项目苏州和常州两个城市都获得2枚金牌并列第5名;在获得奖牌总数上:苏州和镇江两个城市都获得6枚奖牌并列第7名。套路项目苏州队获得金牌数量排名全省第六,团体总分和奖牌总数分别排名江苏省第七。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苏州市第二体校参赛的8个比赛项目中,乒乓球和自行车这两个项目目前在江苏省处于领先的地位;射击、散手、跆拳道、摔跤这四个项目也属于第一集团;柔道和套路属于中游偏上水平。
2.3 国内外及江苏省青少年业余训练现状
2.3.1国内外青少年体育训练开展模式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996年有308282人,到2000年只有150508人,减少了157774人〔3〕。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普遍认为竞技体育训练成才率较低,运动员出路窄,影响文化学习等。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特别是高校连年扩招,使许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不愿走体校这条路。我国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0%,而二线向一线的输送率仅为1.96%,这种体育人才的高淘汰率严重影响了一些家庭对体育成才的态度,造成一些家长不支持子女从事竞技体育,使部分体育后备人才流失,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水平体育人才出现了断层。
在欧美国家,运动员并不是从小就进行专项训练,而是注重在中学或大学阶段培养其兴趣和展示其天赋,然后再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他们不仅仅是运动员,同时也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并被授予学位。美国NBA球员中有90%来自大学联盟,每年选秀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大学生;而在日本,选拔优秀运动员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实业团体或一般队—国家队逐层选拔;二是直接从高中或大学队中抽出入选国家队。日本国民开展体育运动的商业成分和群众参与意识浓重,雄厚的群众体育基础,为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美、日的优秀运动员输送培养模式有较大的合理性,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2.3.2苏州市第二体校业余训练模式
苏州市第二体校从1999年起与新区一中联办自行车队,开启了我市少年业余运动队走“体教结合”之路的先河,现有运动队由于专业不同,招收的运动员年龄不同,因此在实施训练和教学过程中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训练模式。
1)乒乓球项目采用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训练模式,目前在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包含了6岁—17岁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为了保证不同年龄的运动员既不影响学习又不影响训练,学校采用了小学生在附近的东大街小学上文化课,初中在田家炳中学初中部上文化课,高中在田家炳中学高中部上文化课;运动员专业训练就统一在田家炳中学体育馆,平时的吃饭、住宿由学校统一安排;这样既保证了学习的时间,又保证了训练的质量、也方便了对运动员的整体管理。
2)自行车项目运动员在高新区一中上学,训练在高新区一中附近新建成的一个标准的333.33米自行车赛场里面进行;射击项目的运动员训练在苏州市体育中心的体育馆里进行(这两个项目只招收初中生),文化课学习就在附近的彩香中学。
3)柔道和跆拳道两个项目都招收的是初中学生,平时学习都在体校自己办的学校里,训练就在苏州市体育中心的体育馆;摔跤和套路两个项目的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在附近的苏州市三元二小,训练在苏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4)散手运动员平时在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中学上学,训练在该学校的体育馆。
苏州市第二体校的“体教结合”的模式,经过十余年的运行,收到了十分可喜的成效。在与其他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一般是学校向运动队提供训练场馆和学员教练宿舍,作为队伍训练和生活的场所。同时还负责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而运动队在参加省市比赛时都将以学校的名义参赛,通过一个训练周期的培养,向上输送优秀的运动人才。运动队是借助学校的优势资源培养后备人才,而学校可以通过运动队提高知名度,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因此高新区一中成为四星级学校,其中它的自行车体育特色教育功劳不小;而田家炳中学也因为乒乓球运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在苏州声名鹊起。
2.4 “体教结合”模式遇到的困惑
2.4.1 出发点和培养目标的差异
教育系统认为自身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优点再结合体育系统在竞技体育方面的优势,可以减少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长期未能解决的人才代价问题,以及通过高水平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好的成绩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而体育系统提出“体教结合”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解决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问题,甚至是解决学历学位问题,为运动员退役后一次性就业提供更大的可能,其出发点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在培养目标上,体育特有的竞争性使得“夺标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部门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教体结合”是体育回归教育的本原,否则教育就失去了育人的根基。可是竞技体育追求的却往往是唯一竞争,残酷的现实是金牌的风光无限。因此,“育人”与“夺标”的目标差异也是导致“教体结合”和“体教结合”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
2.4.2 “学训”矛盾与竞赛目标不一致
目前全国各地大部分实施“体教结合”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教育部门提供优质教育条件,在手段上大部分学校只是采取了分散插班上课而已,而体育部门提供为学校争得竞赛殊荣的运动员,在训练上依然采取了传统的训练方式。因此,“体教结合”对于学生运动员自身来说,与过去变化的只是得到一个名校的学籍,他们期盼的既有针对性又能调和学训矛盾的模式并未真正实施。在竞赛体制上,教育部门主办的竞赛,侧重于体育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在运动员的资格上,强调在籍的学生,是按学段组织赛事;体育部门侧重于选拔体育后备人才,在赛事组织上按年龄段,因而在赛制上、在比赛时间和分组年龄段上经常有冲突现象。这一冲突现象的解决,有赖于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3结论与建议
1)江苏省是全国的体育大省和体育强省,苏州是江苏省的体育大市和强市。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苏州市的竞技体育成绩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名列前茅,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部门职能的逐步转换,江苏省和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也遇到了全国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一样的矛盾与困惑,说明现有的传统培养体制已经受到了外界较强的冲击和挑战。
2)“教育”和“体育”应该建立学校和体育系统的双负责制,建立有关处室领导参加的“联合办公”机制,以契约或合同(协议书)来规范双方的权限、责任及利益,遵循共同制订的各项管理条例及法规进行操作。在管理方面,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监督管理制度,制订系统的管理条例。根据办学质量建立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设点校的地位。同时,还可以采用分级负责制,利于各级设点校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和主管部门简化管理程序。
3)建立学校运动课余训练的网络化、系统化,从全市及各个区、县范围考虑,纵横有序,既要注重一定的广度,也要重视上下衔接;打破地区界限,既要建立全市性网络,更要全盘规划,注意点和面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以重点中学和传统体育学校为龙头的课余运动训练体系。
4)处理好学校招生与体校招生的关系,对优秀苗子,设点校和体校学生同样有获得降分录取的权益。设点校和体校在对口输送的同时,也应承担对对方学校的输送任务。为了缓解学生初中、高中升学和运动训练高峰期的冲突,可采用减缓学习进程、配备优秀教师集中补习,用时间来保证运动员训练高峰期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保证学生学习、训练两不误。逐步完善竞赛制度,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重点奖励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教师及有关人员,对优秀的体育特长生在升学方面应有优惠政策,高校专业队教练应深入各级设点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辅导和教练员培训等。
参考文献
〔1〕祁社生等.上海市优秀运动队“体教结合”运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科研,2003(5):39-41.
〔2〕周建林.江苏省中学“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06.
〔3〕黄衍存.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7(5):11-13.
〔4〕杨再淮.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2.
〔5〕王芬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与运
行机制的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3年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
(责任编辑:李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