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eng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
  
  唯有摒弃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有:
  ①教育观:纠正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而在智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尤其是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倾向,力求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②人才观:克服“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片面人才观,树立“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的人才观;这种人才观还应将目光由“尖子生”转到全体学生,以便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天赋和潜能,使得人人成才。
  ③教师观:教师应从自我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④学生观: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好学生”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敢于怀疑书本和教师的权威,善于提出各类问题,切莫以“听话”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
  ⑤评价观: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不是看这所学校选拔或输送了多少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看这所学校是否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框架。
  
  改革高考模式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高考中,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考试中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都太多。随着高考日益标准化和模式化,高考越来越强化了识别学生记忆能力的功能,越来越弱化了识别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于是,学生为了应付高考,不得不研习历届高考试题,不得不简单重复练习各类试题,不得不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和猜题押题。这样的高考必然趋向于把学生培养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更适合选拔记忆型人才而不是创新型人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改革现有高考的模式。具体的思路是:将全国统考改为全省统考,也就是将高考的命题权下放给各省,使高考的内容和形式更具有针对性;重点中学不办初中只办高中,从而防止将升学竞争下放到小学;重点中学只组织高中会考不组织高考,实行高考“社会化”,以减轻这些学校的压力和改革其教育品质;改进高考命题技术,将识别记忆能力为主的考试改为识别创新能力为主的考试;继续进行“3 x”或“3 综合”性考试实验以及在有条件的省市推广一年举行两次高考;在高校继续扩招的同时,进行部分高校合并以及兼并薄弱高校的工作;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和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教学管理模式。
  
  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一个核心领域,它是传承知识的载体,浓缩着人类知识的精华,建构着未来人才素质的蓝图。然而,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经过几次改革,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课程门类过多,课时量和内容容量过大,程度过深;课程建构过多考虑学科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考虑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使学校培养的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进行课程改革应遵循这样的思路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坚持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着眼于压缩课程门类、课时量、内容容量以及降低难度,力求解决好两个问题:①对知识内容本身做进一步的梳理,将那些庞杂、重复、失当部分剔除,解决“什么样的知识内容最符合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最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②解决“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呈现给学生”的问题。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知识、经验和能力,而且需要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学生创新活动中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和补偿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例如,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能给学生开拓进取的勇气;自我批评的求实精神能使学生勇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批评,从而保证创新活动的正确性;自信感能使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充满着信心,这种信心使得他们能坚持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丝毫不为外界环境和气候所动等等。知识的掌握、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智育,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则主要依赖于德育。所以,加强德育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必须指出的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关键不在于增设课程和增加课时,而在于更新内容和改进方法,使德育工作能够联系社会实际和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养创新型教师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型学生。培养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其校长必须是创新型的。然而,具备了该条件后还必须做好以下这些工作。
  ①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创新型教师在从事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时,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良好的个性品质能使他们充满勇气和自信,并战胜逆境取得成功。
  ②以科研兴校为方向,以科研引导和培养教师,经常开展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研究等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注重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科研活动。
  ③创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要充分尊重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自主权,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和规定;要支持和指导教改实验,对教师在教改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多些宽容,并鼓励他们通过继续探索来弥补失误;要允许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有个人见解,允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同的教学风格,鼓励教师对学术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④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积极提供机会让教师外出学习考察,特别是要有计划、不间断地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他们能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⑤构建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有知识不等于有创新能力,没有知识则绝对不可能有创新能力。要明确的是,我们应当改变只重视知识容量的观点,而树立重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观点,让教师在广收并蓄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长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有针对性地使教师通晓一些创新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有条件的学校还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杂交”。
  ⑥学校应建立健全有利于使创新型教师脱颖而出的一系列制度,例如,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教师进修学习制度、教师工作评价制度、教研成果推广制度、教师著书立说奖励制度等等。另外,还应该对教师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听一场以上教育理论讲座,开一堂研究型公开课等等。
  ⑦建立竞争合作的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创新的思想火花,常常产生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之中。因此,一方面 要努力避免学校内部的教师毕业学校的单一性和地域来源的狭窄性;另一方面应当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好个体创新和群体创新、个体成才与群体成才的关系,增强群体内部的合力,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成才之路。
  ⑧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具体说就是实施教师职务评聘的“双轨制”,将评定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聘任教师职务分开,既可以评而不聘,也可以高评低聘或低评高聘,杜绝过去职称职务持续晋升的现象,从而促使教师在岗位上有危机感,在工作上有责任感,在事业上有竞争感,在工资上有满意感,形成创新型教师能脱颖而出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局面。
  
  深化学校教学改革
  
  ①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开放、民主、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让学生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尤其是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要合理运用“无错原则”,承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知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允许的,教师应着重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求知创新的积极性。
  ②坚持注重“双基”训练的传统。熟练、系统地掌握“双基”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唯有熟练、系统地掌握“双基”,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程度,才能在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进发出创新的火花。需要强调的是,“双基”训练要与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结合起来,以期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去从事喜爱的活动和发展特长。
  ③改革“教”的方法,实行启发式,废除注入式。至于怎样实行启发式,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古往今来许多成功经验和学习借鉴外国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为我国所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的方法体系。近年来,有些学校推行“多师教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所谓“多师教法”,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接触不同教学风格和特点的各种类型的教师,以便吸收多位教师的长处和防止个别教师的智能、思维缺陷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一门课程在不同的年级由不同的教师任教,从而使学生增加接触各种类型教师的机会。
  ④探索“学”的方法。我们过去研究“教”的方法比较多,研究“学”的方法比较少。其实,“教”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教”是为“学”而存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研究“学”的方法。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总结研究出许多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的方法,如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总结提高的学习方法等等。这些“学”的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⑤改革考试方法与命题。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采用的考试方法就笔试而言有闭卷、开卷、半开卷等几种形式,其中以闭卷形式为主。各学校可以对有些课程的考试采用开卷、半开卷的形式。开卷、半开卷考试的命题当然不能出死记硬背及书上笔记本上有现成答案的题目,而应该出那些需要经过一番思索理解才能得出答案的题目。这种形式的考试更有利于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⑥适当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创新有大创新和小创新,有此创新和彼创新;创新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论哪种创新,都不可能是少数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只不过创新的程度和领域不同而已。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受过小发明小制作训练,对今后工作的表现是有很大影响的。适当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就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掌握创新基本规律以及基本方法,为将来更高层次的创新发明打好基础。
  ⑦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有助于学生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及时了解外界信息、展开丰富想象、提出创新设想,并不断地对这些创新设想进行分析和修改,从而更好地实现创新目标。
  ⑧搞好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以使学生学到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开发;再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尤其喜欢第二课堂。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搞好第一课堂的同时,要搞好第二课堂;有条件的学校还要让学生自办校园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以及带领他们走出校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吮吸大自然的灵光……
  
  (作者单位: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宝贵财富,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开放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特征,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毛泽
1.与成功的求职者交谈确认有哪些朋友或熟人找到了他们喜爱的工作,试着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是怎么做的.正如你想提高你的网球技术,你最好与技术好的球员一同训练一样.这个道
英诗存在一定的丝路元素,对其关联的中国形象也进行了部分乌托邦化的塑造。因此,以跨文化形象学为理论基础,以内容分析为方法,对英诗蕴含的上述主题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就显得
在对时代建筑进行思想考察的工作中,德索拉-莫拉莱斯重视研究方法的平衡要求,形成以“差异”思想为基本路线的批评策略。他的论文集《差异》致力于开展建筑理论的基础建设,尝试
元结《县令箴》是历史上首篇以县令为规箴对象的官箴,唐宣宗时曾被收入法典汇纂。其所阐发的宽猛、简繁适中的政策原则,以及明、直、清、惠等德目,既针对当时县政的现实问题
选用2001到2010年甘肃省河东和河西两大区域间城市化指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各年度发展趋势,得出不同时期城市化发展差异处于不均衡和变动态势。河东和河西间城市化存在
为发挥人民法院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特殊作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规定指出了对指导性案例的适用要求,指导性案件对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起到了重
隐喻给产品设计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探讨多模态隐喻与产品设计本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这种新思维细化,能给隐喻界定完善的空间形态;将产品符号学中的隐喻划分为多个模态,能使得产品
【案情】2015年1月3日邱某进入某公司担任司机,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2015年4月8日,邱某在工作中突发疾病死亡。2015年4月13日,该公司为邱某补办社会保险转入手续,
编辑,你好:我们所在的公司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决定单方变更劳动合同中“加班费连同工资逐月发放”的约定,将加班费的发放方式改为“每季度月底前付清”。请问公司的做法合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