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看待孩子的“恶”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iyan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换个视角看待孩子的“恶”
  大人们常常把孩子做的错事看成是一种恶行。但如果不急于下结论,换个视角看,就是在大人的监护下,孩子以“恶”的形式实现自我成长。长大,作为走向自立的第一步,首先迎来的就是“反抗”——与父母对抗,而孩子采取的手段在父母看来就是“恶”,如撒谎、偷窃、偷懒、暴力、对性的兴趣等。当然,理解孩子们所做的“恶”,并不意味着容许或者姑息这种“恶”,而是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前提下,给他们一点自由的空间。对孩子的理解越深,越能让孩子认识到严格、严厉的必要性。
  一位妈妈分享的她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下雨天,我去接孩子放学,本想给她换上雨鞋走回家,可孩子不同意,偏要穿着原来的鞋子在雨中走,我和她说了两遍她都不听。后来,我调整了一下思路,先告诉孩子淋雨的后果,让她自己去衡量。在她坚持不换鞋之后,我就陪着她在雨中漫步。她很高兴地踩水,有时甚至故意重重地踏进小水坑,溅起高高的水花,兴奋异常。我也加入她的游戏中,和她互动。看似这位妈妈是在姑息孩子的举动,结果怎样呢?晚上,女儿和妈妈对话:“妈妈,我的脚好凉呀!鞋子也脏了。”然后,女儿自己去洗脚,并把脏鞋和其他要换洗的衣服放在一起。晚上女儿肚子疼,妈妈轻柔地给她揉肚子时,女儿像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提醒妈妈:“以后下雨天一定要穿好雨鞋,不能再着凉了,肚子疼真难受!”妈妈的回应也很好:“宝贝真棒,懂得雨天不能着凉,会让身体不舒服。妈妈相信,以后你一定會照顾好自己的。”
  理解孩子探索的需求,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给他们体验的机会,这就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这种亲历的身体感受,比起父母提前告知、管控的方式效果更好。
  二、“恶”与创造
  通常,父母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教育孩子,用心良苦地培养所谓的“ 好孩子”“ 乖孩子”,试图为孩子排除一切“恶”的行为。然而,孩子的创造有时必然会破坏某些旧事物,产生一些“恶”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把爸爸的手机拆了;给课本上的插画小人添上了胡子、涂上了颜色……在这种“破坏”行为背后,恰恰是孩子拥有无穷想象力的生动表现。现实情况是,教育带有整齐划一的特点,有时会使创造力很强的孩子难以适应。毫无疑问,“恶”带有非常强烈的破坏性,并不是要无条件地赞扬“恶”。不过,富有创造性的人,当他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时,会使这种行为变得很有意义。
  三、“恶”与偷窃
  对有些孩子来说,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可能单纯地出于想拥有的欲望,但在大人看来,就是一种“恶”。这时候,父母不一定要去责难孩子,但是肯定要告诉他:“这是不可以的”“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在把“偷窃”作为“恶”来禁止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思考它的深层含义:如果孩子偷了马上就会被发现的东西,应该先了解清楚孩子想传递什么信息,了解孩子真正的诉求。
  曾经有一位班主任带了一个孩子来找我,这个孩子频繁偷拿同学的物品:铅笔、橡皮,还有课桌里的一些钱物。每次被发现,她的妈妈都会被叫到学校,然后孩子保证不再犯错。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相同的事会再次发生。但令人意外的是,她从未用过这些偷拿的东西,包括钱物,反而会把它们放在很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发现的地方。在与孩子的妈妈细聊后,得知家中二宝出生不久,妈妈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二宝身上,这个升级为姐姐的孩子瞬间失去妈妈的关注。在她看来,也许只有通过弄出更大的动静,才能重新引起妈妈对自己关注。
  四、“恶”与性
  性本身不是恶。但是,孩子的谎言、秘密等,很多都与性脱不了干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对性的态度,因文化不同千差万别。孩子会对“性”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它,可它又不可思议地在自己的身体里蠢蠢欲动。一开始,父母会通过故事的形式向孩子讲述与性有关的事。可是孩子慢慢长大,这些故事就不那么管用了,孩子会感觉到大人们有什么秘密不肯说,围绕着这个秘密,孩子和大人展开了“攻防战”。提倡性教育就是早一些让孩子知道事实。当然,也不必过急,应针对孩子的年龄阶段和个性特点进行适时的教育。
  五、“恶”与校园欺凌
  人类好像总有一种排斥异己的倾向,感觉到有什么不一样的,就会诱发排斥的本能。转学来的新同学,或者某种意义上的“外来者”就容易受到这样的待遇。我们不能鼓励或者默认这些“恶行”,但也不能粗暴地限制孩子的自由、支配孩子的所有行动,这样反而会走向另一个危险的极端,破坏孩子固有的世界。
  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方式,互相碰撞,互相切磋。要切实地尊重孩子的世界,又要为他们指出明确的、严格不可逾越的界限。校园欺凌有时变得更加阴险、恶毒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孩子心里积聚的负面情绪非常强烈,这时,大人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是不是给孩子施加了过大的压力。
  六、大人、恶、孩子
  很多情况下,孩子可能只需要有人能够静静地听他们说,可父母、教师常过于急切地去找对策,反而让孩子关闭心灵的大门。父母的过度干涉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缩手缩脚,无法尽情舒展自己的可能性。多数情况下,父母指出这些错误会让孩子受挫,不如让孩子轻松活泼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当然,我们不能理解为大人要容忍孩子的“恶”,或者认为暴露“恶”就是好事,而是在心里拒绝恶的同时,大人和孩子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逃避不了的存在,这样才能体验心灵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也许能渐渐体验到由恶向善的过程。
  书末记录了一首小诗,令我非常感动:“我没有偷过东西/可我偷了别人的心/连偷了别人的心这回事都没有察觉到/我不给房间上锁/可我给自己的心上锁/连心上有这把锁也没感觉到/不可以撒谎/我就微笑着沉默/自己真的在想什么,跟谁也不会说/我是个乖孩子/所以/我是个坏孩子。”
其他文献
我是个游击队员出身、经过解放战争、目睹了农村土改的普通革命干部、共产党员。当年,我参与了横山县农村整党的全过程,除参加培训和试点外,还在全面整党开始后担任乡整党工作组组长,又是“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简称党员八条标准)的主讲者之一。现在回忆起这段农村整党工作,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一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1950年
一天早上我到彭德怀的司令部去,发现他有好几个部下在那里,正好开完会。他们请我进去,开了一只西瓜。我们围桌而坐,淘气地在炕上吐起瓜子来。我注意到有一个我以前没有见过的年轻指挥员。  彭德怀看见我瞧着他,便开玩笑说:“那边这个人是著名的赤匪。你认出他来了吗?”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  “他就是你一直要想见的人,”
在上海市委工作期间,我有幸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丕显领导下工作,并亲眼看到市委的主要领导人的工作状态。  上海解放初期百废待兴,陈丕显和同志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上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陈丕显生活朴素,艰苦奋斗,常常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出现在人民的面前。陈丕显心中装着的是老百姓,当他听到老百姓吃豆腐发生困難时,马上与兄弟省市联系黄豆的供应支援,包括其他副食产品。后来当我们一提起“上海人民想念你”时,
编者按: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13年,学校基于“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核心理念,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逐步形成“全员育心、积极渗透、有效辅导”的工作思路。学校通过以“点面结合、专博结合”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让每个学生健康、幸福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这棵大树在校园里枝繁叶茂、茁壮成长。2016
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时间多么紧张,刘亚楼始终都未放松履行航校校長的职责。他十分重视依靠航校的技术力量,做好接收国民党空军人员、设备的工作。辽沈战役中,东北老航校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和刘亚楼的具体要求,抽调了40多名干部和一批地勤人员,组成人员接收组、机场工厂看管组、航材搜集组等,及时顺利地完成了接收国民党空军遗弃在长春、沈阳、锦州、鞍山的人员和器材设备的任务。东北野战军进军华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这“四个坚持”,既是对新中国国家制度和国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使得外来生的数量逐年增长,面对突变的环境和较大的学习压力,外来生会出现自信心缺失的现象,导致一系列问题,因此,提升外来生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情,设立校本心理课程,遵循相关原则,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让外来初中生尽快融入新环境,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外来生;自信;校本心理课
从1924年北京第一辆进口的有轨电车通车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有轨电车对城市经济建设与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市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笔者依据民国档案和相关史料,回首北京有轨电车百年历史往事。  有轨电车筹备与通车  自1881年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周边的里特希菲尔德问世后,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有轨电车风靡全球,成为公共交通的主要工具。  189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北
1937年故宫日历  和中国历史上若干个“牛年”一样,1937年不过是诸多“牛年”中的一年,可当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只能以阳历新年为准,禁止民间过阴历春节,传统意义上的“过年”也就成了“过元旦”。因此,1937年阳历新年的到来,是以“元旦”这一国家法定假日(全国放假三天)为标志的。受此官方规定影响,南北各地民众虽然都在1937年“过元旦”,但其过节的方式与风味,也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南京、上
主持人:李惠君      ·主持人语·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技术即积极团体技术,指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元素的团体带领技术。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技术拥有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脑科学和团体心理辅导等理论的支持,是符合人脑运作规律和人本理念的充满积极动力的心理学技术。由这些技术创建的教育情境更能激发青少年的成长动力,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专题介绍了相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