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心愿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liuxie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把过去所写过的一些读书笔记合成一集交三联书店出版,名之为《译余偶拾》;实际上,这些零碎文章都早已在一九四七年到四九年间曾作为《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两本书出过一版,只是现在那两本书已很难找到了。今天重看年轻时所写的这些札记,未免有些脸红,因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当时随手记录下来的资料,算不得是文章,许多方面都没有把道理讲清楚,加以许多意见还很不成熟,也不够系统化;不少论证也是不一定站得住脚的。朋友们要我把当时的想法说明一下。虽然近年来几乎没有写过多少东西,也很怕写文章,我认为我也有责任对这本小书作一次交代。
  记得那还是一九四三到四四年间的事。当时我在贵阳和成都大学里教过两年书以后,到了重庆郊区北碚的国立编译馆,在那里担任一个编纂,具体工作是把《资治通鉴》译成英文。实际上《通鉴》的英译工作我也没有作了多少;我译出了战国到西汉这一部分,后来同几位朋友又合作译出了南北朝部分,就放下了,但是在那些年间,由于编译馆里有一个比较方便的图书馆,在那里我有机会倒看了不少旧书。我在国内没有上过大学。在中学读书时,虽然对中国古典文学感觉兴趣,也写过一些旧体诗,但是基础是很差的。在北碚那些年间,算是又补了一下中国文学史方面的课。
  我在北碚住的地方是编译馆和一个叫作礼乐馆的宿舍,在这个宿舍里,楼上一排房子只有三家;除了我和我爱人,另外两家是杨荫浏和杨仲子,他们都是单身,都是音乐方面的专家。我们三家给这个宿舍起了一个名子叫“三阳(杨)楼”,取“三阳开泰”之意,因为我们三家都姓杨。由于同他们两位朝夕相对,受了他们的熏陶,尤其是杨荫浏兄,他当时正在编写中国音乐史,因此我对中国音乐史也发生了兴趣,写了几段这方面的笔记,如“唐代乐人关于共振现象的知识”,《李白与菩萨蛮》等,本来是随便写出来,给杨荫浏兄看看的,来都被朋友送到上海的《新中华》杂志发表;其中一篇《康昆仑与段善本》还在郭沫若同志创办的《中原》杂志第一期上发表,得到郭老来信鼓励。有关中国音乐与诗歌方面的那些文章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我一直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体裁都源自民间音乐;当时我想利用手头所有的一点资料,从“诗经”到汉魏乐府诗,唐代诗歌到词曲,写出几百条笔记,将来再系统地写出一部中国诗歌史;其中有不少我知道会引起争议的问题,如我认为从汉代传下来的楚辞都基本上是汉代作品,《离骚》是淮南王刘安所作,《国殇》是东汉光武时的乐歌,还有“胡笳十八拍”和《木兰辞》都不可能早于唐五代时期等等,这些我都暂时不写,因为那样的奇谈怪论很难被大家所接受,我当时也不想费时间去争辨。直到今天也还没有写出。
  当时上海中华书局除了出版一个定期的《新中华》杂志外,还出了一套新中华丛刊,我这些短文后来就被收进这套丛书里,卢冀野兄给这本小书起了一个名子,叫作《零墨新笺》。其中包括以上所说有关古代诗歌音乐方面的短文外,还有不少是关于我国和西方古代民间故事的和有关古史辩伪方面的笔记。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当时受过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辩》方面考证的影响;我从在中学读书时就对民俗学和古史辩伪方面有兴趣,记得在英国读书时就看过不少西方的民俗学方面的书,如佛莱则Frazer的“金枝”GoldenBough以及古希腊罗马有关民间习俗和神话的资料;另外,由于向觉明兄的介绍,对中西交通史地方面也有兴趣。我感觉在我们漫长的古老文化历史中,历代加进去的伪造神话成份实在太多了,必需认真做一些爬梳整理辩伪的工作,才能恢复我们历史的真面目;我们的古老文化又同外面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系。欧亚本来是一片大陆,欧洲许多古老民族又往往是从东到西在古代好几次民族大迁徙中迁移过去的,当然从西到东的文化影响也不少。我们许多民间风俗都与欧洲古代的相类似,如寒食、清明、冬至等节日都是欧亚两方面都有。在这些方面我也曾想写一系列短篇考证,也都没有着手。
  日本投降后,我从重庆北碚东下到了南京,依旧在国立编辑馆工作。当时过去在英国认识的黄少谷主编《和平日报》,他要我给他编一个文史考据方面的副刊,我当时正在业余时间写了不少有关中西交通史和我国边疆各民族古代史方面的笔记,就拿去在这个副刊上发表,这样我的读书兴趣又集中到古代中西交通史和古代边疆民族史方面,也想将来如有条件重写一本我国边疆民族史,暂时主要力量放在东北和西北,然后有条件再研究西南和东南的古代兄弟民族。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我不久就放弃了故纸堆,投身到革命地下工作方面,这些计划也就搁下了。
  解放后,头几年在南京作民主党派工作,没有条件再去看旧书,后来又被安排到中译英的翻译岗位上,此后我就变成外文翻译工作者了。这二三十年间,在翻译岗位上也还作出了一些小成绩,但是有时回想起解放前十年间那一段生活,还是很怀念国立编译馆那一点旧书,也还有时想回过头再写点读书笔记,可是没有条件,也只好算了。在人生道路上,凡事都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年轻时的许多想法目前还没有条件继续搞出来,只好留给别人去做了。一个人的能力总是很有限的。记得小时候,在中学读书时,曾写过一首“旧瓶装新酒”式的旧体诗“珊瑚岛”,说的是一个珊瑚岛原来都是由千千万万的小虫的遗骸所组成,经过许多小虫的集体劳动,每一个小虫留下一点痕迹,逐渐也可以造成一座岛屿。我想我过去所写的那些拉拉杂杂的零碎读书笔记,也正是这样,可惜我后来没有机会再继续多做一些那方面的工作。
  
  一九八四年二月六日
其他文献
通过《袁宏道集笺校》,人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到“性灵说”的功过    袁宏道著作宏富,可是三百多年来,一直没有一部经过悉心整理、校对、编年的理想刊本,因而使对其作品和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存在不少困难。近出钱伯诚笺校的《袁宏道集》,则择善本为底本,将作品全部按年按集重编,使其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并博搜广稽史料,加以精心笺注和校刊,纠正了不少错讹。  中郎只活了短短的四十三岁。但明朝中期横扫前后七子复古理论
话,是由王蒙《漫话小说创作》引起的    我从王府井那家大书店里抢购到一本王蒙的《漫话小说创作》,当天就顺顺溜溜地读完了,很过瘾;之后,这本书在朋友间辗转旅行,至今尚未归来。可见它人缘儿不错,“可读”。当然,也可能认为那仅仅是漫话,没什么理论价值!  对某一本书点头摇头,评头品足,都是文坛常事,甚至是人间常事,不一定是坏事情;使我感到需要动脑筋想一想的,是什么是理论价值的问题。究竟“理论价值”或“
印尼丨爪哇  2021年1月22日, 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省,卫生保健人员正在给一名身着传统服装的男子注射新冠疫苗。这名男子虽然看起来五大三粗,但似乎非常“怕疼”,打针时,他被两位男士五花大绑,还用右手捂住眼睛,一副不敢面对、疼痛难忍的样子,让周围人忍俊不禁。  据悉, 印尼政府早早选择中国作为疫苗合作伙伴,并把疫苗视为战胜疫情的重要希望。自1月14日起,印尼开始大规模分阶段为全民免费接种疫苗。
本刊打算经常发表一些外国作家谈读书的散文、随笔。本篇为《福尔摩斯探案》的作者柯南道尔所作,但与侦探小说显然全然无关,而只是一篇这位作者关于读书问题的散文。期望这类作品有助于年轻的同志更好地进入读书的“神奇的门内”。    您的书架虽然很贫乏,而且置放在一间陋室之中,但这又何妨。您尽可以把房门反锁上,把尘世烦扰置诸门外,到已故的伟人中间去解除种种的忧虑——您穿过那神奇的大门,便来到一块纷扰和烦恼不得
一九八二年六月八日在《文汇报》发表王元化《关于文艺理论的若干问题》一文,其中第一部分“要重视文艺基础理论的研究”着重谈到对已有几种文艺理论书看法。  文章认为,已经出版的文艺概论,比较有影响的是以群在“文革”前主编、现在重新修订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但如果以科学著作的严格要求来看,这部书的水平还很低,存在不少缺点。它基本上没有跳出苏联三十年代的老框框。有不少同志指出,“这本书谈外部规律多,谈内部规
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主编的《欧洲文学史》在分析《哈姆雷特》时说,“以自己(哈姆雷特)的悲痛和国王的怀疑,使他一半真疯,一半假疯。”(上册176页)对这问题我有点不理解。  通观全剧,似乎在哈姆雷特身上找不到疯癫的迹象。第一幕第五场中,霍拉旭对哈姆雷特说过,“殿下,你这些话好象有点疯疯癫癫似的。”事实上,哈姆雷特接着就要求朋友们严守秘密,并表示以后要装疯,借以报仇,这说明他理智是清醒的,谈不上“一
第一次看到赫尔墨斯的样子是在大英博物馆,那是一尊白色的大理石雕像:他身披长衫,穿着带翅膀的凉鞋,左手握着一根双蛇杖;他英俊潇洒,却一脸忧思。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也是商业、旅者和畜牧之神。这位男神的名字“Hermes”因和奢侈品牌爱马仕(注:爱马仕是“Hermes”的另一种译法)同名,令人耳熟能详。不过,赫尔墨斯刚出生就爱偷东西,而且谎话连篇。这位男神如何逆袭,如何保持神的尊严,又如何
重温郑振铎同志的《插图本文学史》深感郑先生的文学史不是摆着冷面孔说教,而是在论述中倾注了全部热情的,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读者倍感亲切,读有所得。就这一点来说,后来一些多人合著的文学史怕是略见逊色。当然,写文学史自应有多种手段与风格,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使文学史著作的写作能更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文如其人”的个性色彩,恐怕是应该提倡的吧。在这方面,合著恐很难尽如人意。如果学有专长的同志能多写出一些
读近年出版的几部历史地理学专著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门学科通过其相邻边缘不断携手,开创出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领域。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就是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虽可远溯战国时成书的《尚书·禹贡》篇,但以当时社会生产力规模衡量,它还仅是对统一后的全国进行改造的设想,影响到后来,历代正史《地理志》均沿袭它举沿革地理,至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和杨守敬的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二十篇文章,除《春节杂忆》一篇外,其余都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写的,时间从一九七八到一九八一年。这四年里,我写的东西不止这些,但我认为其中稍有文学趣味的是这十九篇,因此把它们搜集起来,编为一集,交给出版社。  “四人帮”的垮台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大事,普天同庆,我自然也不例外。读者从这些文章里会觉察出我在写作时心情的激动,这里面既有欢乐的成份,也有悲伤的成份,而这两者都是积极的。浩劫已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