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吕克《阿弗尔诺》中的后“9·11”悲悼

来源 :社会科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antha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露易丝·格吕克20世纪60年代登上诗坛开始,她常用的诗歌主题就是创伤、死亡与悲悼,书写诗人对个人、家庭、婚姻和社会的伤逝之情。纽约是格吕克的家乡,身为桂冠诗人的她在“9·11”之后必然承担了高贵而严肃的文学责任。当21世纪最具撕裂性的一次城市灾难发生在纽约时,格吕克这位擅写疼痛之诗的桂冠诗人将目光投向“归零地”废墟(一个阿弗尔诺式的地狱入口)恐怕是不足为奇的事情。
其他文献
宪法学界的讨论现状当下宪法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宪法渊源就是宪法的“表现形式”。一种观点认为宪法渊源的本意指的是宪法的效力来源,而宪法形式指宪法的外部表现形式,它包括宪法的渊源形式与宪法的结构形式,前者是指宪法基于不同的效力来源所形成的外部表现形式。另一种观点将宪法渊源视为一国主权范围内现实的具有宪法法律效力的各种法现象,即“现实宪法的存在方式”。
小学一年级是什么样的?听说,没有提前接触过拼音的孩子,每天要学习拼音到很晚;听说,要认很多字,如果孩子没提前学过写字、将来会跟不上学习进度;听说.隔壁家的孩子已经会20以内的加减法了,我们家也得提前学;听说.小学没有生活老师,孩子得自己打饭、做卫生……一谈到这些,家里有小学入学适龄儿童的家长们焦虑了,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公共文化以其凝聚价值共识、规范社员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精神家园的“软治理”功能成为形塑社会合理状态的重要测度指标,为其参与乡村社会价值引流、行动规束、问题处置、关系调节等治理行动提供了实践空间。现代性冲击及其促发的传统文化衰弱使乡村共同体面临着价值歧殊、权威流失、行动游离和认同衰减的解构风险,对此,乡村文化治理的实施应以公共性建构为实践逻辑,直面变化的人口结构,不断促进公共交往、重塑公共规则、拓展公共空间、革新公共精神。而以新时代主流文化予以价值引导、以内外主体调适促进权力效能整合、以情境共识营造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