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学生正在经历着角度的转变,教法日趋灵活务实;学法更加多样有效;三维目标得以充分体现;教材使用有所创新。课堂教学正走向和谐,走向科学。但是,大好形式后面还隐含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做好落实好新课改工作,要正确理解其实质和内涵,仍需我们做好进一步的探究。数学新课改呼唤从“心”体验。
一、“一不该”小组讨论 == 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客观学习的内容,常常生硬地搬用分组的样式,很随意地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为只有采取分组活动才是新型的教学。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发言,发言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许多内容选择不够恰当,讨论时间分配也不够合理,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甚至不分问题大小、难易,有时把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展开小组讨论;把不论目的、不看时机,甚至将没有经过认真设计的方案投入课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二、“二不该”琐碎提问 == 主动参与
不少教师在喜欢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问题的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一堂课下来,学生回答整齐划一。但仔细分析,教师提问的问题大部分以记忆为主,象“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居多。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步地走,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热闹,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 都忽略了提问和发言的质量,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学生很少提出自已的见解,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位数学教师按部就班讲知识,聚精会神讲到底,津津有味过讲瘾。讲的口干舌燥,声嘶力竭。一节课提问二三十次,学生仓促应答,效果可想而知,学生表情木然,没有思维。其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住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要领和实质。学生站起来发言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所有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每个学生的发言是否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是不是主动、积极,有没有独立的思考。其次,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要看学生在学习的智力活动情况、情感体验情况;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
三、“三不该”拿来主义 == 个人风格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不顾自身的特点,一味采用“拿来主义”,集中表现在直接“克隆”他人的劳动成果,或从网上下载“复制”别人的教学模式,甚至有的课件,其网站、制作者的名字赫然于课件上,教师仅成了“搬运工”,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主见和创造。新课程的综合化,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这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需要丰富的资源背景,但不是排斥教师的个性特点。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活动告诉我们,唯有个性才有活力,唯有个性才有成功,唯有个性才是发展。新课程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魅力将影响和感染着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吸收他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必须独立思考并加工处理,推陈出新,为个性化教学创造条件,努力形成自已的教学风格。
四、“四不该”学生主体 == 教师主导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尊重、赏识学生,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但有些数学教师却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被视为一种简单的“传声器”,变相的“发言人”,使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失。比如,数学课上的“课题学习”尤其是“读一读”“想一想”等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讲解、不示范、不引导,任由学生自已读书感悟,合作交流,或者让某个学生代老师到讲台上讲解。特别是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或偏差的时候,也不能做出恰当的纠正、引导,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面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五不该”滥用课件 == 取消板书
随着各地办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逐渐普及,其独特的优势也日益突现出来。但是使用了新技术并不等于贯彻了新的教育理念。有的数学教师将常见的实验、教具花很多精力制成多媒体动画,甚至为了展示自已高超的制作水平,在所展示对象的周围还制作几个不停闪动的小卡通,不时还播放着与所学内容无关的精美图画或动人音乐。数学新课改绝对不能省去必要的板书及解题步骤而用课件代替,板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同时解题、论证、绘图又往往是通过板书来示范的。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课上随时“节外生枝”,“ 电子黑板”上的内容大都要提前准备好,应付不了“突发情况”,根据需要在图上加辅助线,展示学生的思维“火花”,一只粉笔和黑板的作用是替代不了的。
一、“一不该”小组讨论 == 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客观学习的内容,常常生硬地搬用分组的样式,很随意地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为只有采取分组活动才是新型的教学。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发言,发言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许多内容选择不够恰当,讨论时间分配也不够合理,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甚至不分问题大小、难易,有时把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展开小组讨论;把不论目的、不看时机,甚至将没有经过认真设计的方案投入课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二、“二不该”琐碎提问 == 主动参与
不少教师在喜欢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问题的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一堂课下来,学生回答整齐划一。但仔细分析,教师提问的问题大部分以记忆为主,象“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居多。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步地走,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热闹,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 都忽略了提问和发言的质量,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学生很少提出自已的见解,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位数学教师按部就班讲知识,聚精会神讲到底,津津有味过讲瘾。讲的口干舌燥,声嘶力竭。一节课提问二三十次,学生仓促应答,效果可想而知,学生表情木然,没有思维。其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住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要领和实质。学生站起来发言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所有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每个学生的发言是否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是不是主动、积极,有没有独立的思考。其次,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要看学生在学习的智力活动情况、情感体验情况;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
三、“三不该”拿来主义 == 个人风格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不顾自身的特点,一味采用“拿来主义”,集中表现在直接“克隆”他人的劳动成果,或从网上下载“复制”别人的教学模式,甚至有的课件,其网站、制作者的名字赫然于课件上,教师仅成了“搬运工”,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主见和创造。新课程的综合化,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这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需要丰富的资源背景,但不是排斥教师的个性特点。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活动告诉我们,唯有个性才有活力,唯有个性才有成功,唯有个性才是发展。新课程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魅力将影响和感染着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吸收他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必须独立思考并加工处理,推陈出新,为个性化教学创造条件,努力形成自已的教学风格。
四、“四不该”学生主体 == 教师主导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尊重、赏识学生,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但有些数学教师却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被视为一种简单的“传声器”,变相的“发言人”,使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失。比如,数学课上的“课题学习”尤其是“读一读”“想一想”等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讲解、不示范、不引导,任由学生自已读书感悟,合作交流,或者让某个学生代老师到讲台上讲解。特别是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或偏差的时候,也不能做出恰当的纠正、引导,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面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五不该”滥用课件 == 取消板书
随着各地办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逐渐普及,其独特的优势也日益突现出来。但是使用了新技术并不等于贯彻了新的教育理念。有的数学教师将常见的实验、教具花很多精力制成多媒体动画,甚至为了展示自已高超的制作水平,在所展示对象的周围还制作几个不停闪动的小卡通,不时还播放着与所学内容无关的精美图画或动人音乐。数学新课改绝对不能省去必要的板书及解题步骤而用课件代替,板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同时解题、论证、绘图又往往是通过板书来示范的。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课上随时“节外生枝”,“ 电子黑板”上的内容大都要提前准备好,应付不了“突发情况”,根据需要在图上加辅助线,展示学生的思维“火花”,一只粉笔和黑板的作用是替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