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教版《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一节的教学反思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化和吸收》是苏教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九章第二节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一节课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以往很多教学情节都只是为导入新课而设计,1分钟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后面的环节又重新设计一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情节。这样就显得很造作了。这就范了教学情节设计大忌:为情节而设计,太过牵强,生命力太短,意义不大。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节,而是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贯穿整一节课教学。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既有开启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又能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所有环节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提升。
  首先,我让学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饭不定时、暴饮暴食、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最后肚子疼送医院的一段视频,画面最后停留在医生给这个小孩作完检查。
  这时我让学生来当一回医生,给小孩诊断一下他有可能得什么病。我赶紧趁热打铁引发学生思考消化系统构成与消化、吸收过程,从而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然后再通过一段小孩消化系统器官的“对话”,引发学生如何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讨论,从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这一情节非常感兴趣,也较为投入,通过第一个视频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大的调动,发言非常踊跃,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有些同学还能指出病因,并开出药方。第二个视频将小孩体内的消化系统类比成工厂,拟人化的对话,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同时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原故,学生也较容易容易理解,便于分析、讨论。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消化系统的结构时,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拼图的游戏中认识各种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了解消化系统,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的基础上,小组之间互相按顺序说说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从而认识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在教学消化系统与日常生活习惯时,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故事情境中去分析病因,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等。
  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纵使课前千锤百炼,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给教学带来一些遗憾,有遗憾就要反思和改进。反思本课教学不足之处关键在于:
  首先,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及几分钟的视频解说,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化系统的全过程。因此,当要学生复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八中学 730000)
其他文献
农业节水技术的实质在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通过对冬小麦、棉花、玉米三种作物的管灌试验,结合对土壤水分、作物生长状况以及气象等诸要素的系统监测,初步确定了当地通常年份下的作物灌溉期和灌溉量,为建立适于当地条件的优化灌溉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浙江省自2008年10月起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高考科目,这一举措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也不例外。历经数年的实践,尤其通过对2011年以后笔试和机考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下高考试题的研究,结合自身高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经验,笔者就高考背景下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素养 ;个别化辅导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从吃透课程标准入手,真正
20世纪30年代女性命运原型与英雄原型获得了深广的时代认同,成为中国话剧中着力表现的原型。民族意识与情爱纠葛的双向交错构成了“女性命运”原型的时代烙印,而“英雄”原型
摘要: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既有传统教学没有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都作了详细的概括,并对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中学生物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多媒体 ; 生物 ; 有效利用  现代基础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要求“精讲、善导、激趣、引思”。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也不例外,特别是针对当前传统生物教学存在的教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做教材的奴隶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改变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
计算机已成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也是门重要的基础课,而且70%需要上机实践,但上机课难以管理和开展,出现偏移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如何上好上机课杜绝偏移现象的发生是每个教师最关心的话题。  一、从概念入手,分析上机课更容易出现偏移现象  偏移,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脱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过程及结果造成消极影响,最后导致课堂效率降低的种种行为。上机课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心理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正是21世纪的人才,21世纪是一个新世界,需要一种新人。新人的本质特征将是有独立个性的人,一个有独立创造性的劳动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思想应转到培养创造性人才上来。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就实施,在我国现已得到广泛重视,推行素质教育就是具体的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
一、要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都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1)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阅读快得多。2)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必须遵循启发诱导,直观性,及时反馈,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问题情境 ; 数学概念 ; 问题变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摘要:新课改理念科学探究中我们要不断的用新课程理念来引导教学思路,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合理利用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不怕出现问题,不怕学生犯错误甚至是误操作,请我们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真正把握实验要点,多方探讨科学探究实施的方法,乐在其中。  关键词:新课改 ;探究实验; 发现问题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