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外出参观学习时,我们看到一所幼儿园在班级活动室幼儿茶杯箱附近创设了一面记录墙,墙上粘贴了若干纸杯,每个纸杯上都贴有一名幼儿的头像和姓名。班上教师让孩子每喝一次水就在自己的纸杯里插一根吸管,以实现对孩子喝水情况的观察和记录。据介绍,这个办法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和激励孩子多喝水、主动喝水的作用。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个做法很好,也简便易学,于是,回来后,我们就在全园推广。大家立马在各自的班里实施起来,有的还对记录的方式作了一些创新,如,有的改为插小旗子,有的改为夹夹子,有的改为套圈……每到生活环节,我就会提醒孩子:“你们喝水了吗?喝了水记得去插吸管哦!喝了几次就插几根!”
有一天,我发现妞妞和君君的纸杯里一根吸管都没有。我问她俩,妞妞说:“我忘记插了。”君君说:“我插过的,可不知吸管去哪儿了。”而乐乐和阳阳的纸杯里则插满了吸管,乐乐说:“我想让我的吸管看起来多一点。”阳阳数了数自己的吸管,又掰了掰手指,说:“对,我是喝了10杯水!”
后来的几天里,我发现这样的情况仍然不少,只要我一疏于观察和提醒,就可能乱套。吸管倒是横七竖八地插了很多,可保温桶里的水并没见少下去多少。对此,我感到困惑了:不用这个方法吧,我之前想要实现的激励孩子喝水的目的就达不到了;继续用这个方法吧,我实在无法时刻留意孩子的记录是否准确,到底有没有多插或少插,也弄不清每个孩子究竟喝了多少水。我们原先以为这是一个促使孩子“主动喝水”的好办法,可是,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照搬别人创设的环境不难,可如何结合幼儿的特点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呢?让我更为困惑的是,孩子究竟为什么不主动喝水,是不需要喝水、不愿意喝水,还是一玩起来就忘记喝水了呢?对此,教师是否只要创设这样一面记录墙就能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并且,这种督促和激励真的是从幼儿需要出发的吗?
您有类似的困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您有更好的办法吗?
让记录墙真正发挥作用
在学习好的方法时不能盲目照搬,重要的是要看清其价值和意图,同时需考虑其便利性、可行性,并关注幼儿的需求、幼儿的自主意识,思考如何真正发挥其作用。我班也有类似的记录墙,它是因幼儿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督促、激励的作用。
1.营造氛围,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在生活区靠近茶杯箱的墙面上,我们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每次要接大半杯水”,并在合适的高度布置了记录墙。同时,在生活区的桌上铺上台布,放上花瓶,还放置两把装有温开水的茶壶,营造家一样的氛围。幼儿可选择从茶桶中接水,也可选择坐下来用茶壶倒水,从中感受饮水的生活情趣。我们在记录墙下设置了柜子,幼儿每次喝完水就会拿起柜面上的吸管插入贴有自己照片的“茶杯”中做记录。个体的内在需求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我们正是通过外部环境激发幼儿的内在需求,从而促使他们努力达到要求的。
2.适时提醒、奖励,帮助幼儿形成习惯
我们发现,小班幼儿饮水是需要成人提醒和督促的,因此,我们既安排了集中饮水的时间(如运动后、过渡环节),又留出了允许幼儿随时按需饮水的时间(如区域活动、自由游戏时间)。我们引导幼儿每次喝完水后拿一根吸管奖励自己。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动力定型,逐渐养成“插吸管”记录的习惯。我们则可根据记录及时提醒个别幼儿:“你喝水了吗?”每天离园前我们会安排一次集中饮水时间,保育老师会在收茶杯时请幼儿自己收回吸管并做好统计,既让幼儿对自己当天饮水情况有清晰的了解,也使保育老师关注到每个幼儿的饮水情况,以便第二天有意识地提醒个别幼儿。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在离园前针对幼儿的饮水情况和记录情况给予贴纸奖励,让家长也适时地了解孩子的饮水情况,并配合教师给予强化教育。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环境是鲜活的,不是孤立静止的。它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课程内容、班级实际情况和幼儿的需求而设计的,幼儿可与之互动,从而产生激励效应。教师要善于利用环境,适时引领,及时反馈,不断强化,让幼儿对环境产生主动关注的意识,也让环境成为幼儿隐形的老师。
(江苏南京 张 琴)
理性思考 灵活执行
我曾经也像案例中的这位教师一样,照搬别人的做法在小班创设了类似的记录墙。起初,幼儿乐此不疲地摆弄我们设计在记录墙上的“小水滴”和“小花”,可等他们新鲜感一过去,记录墙也就形同虚设了。之后,我们又接连尝试开展了“比比谁的小肚皮圆”等活动,期望利用新的活动形式吸引幼儿,激励幼儿主动饮水。但是,幼儿对这些活动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新的活动形式的效果也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在这些活动形式的刺激下,幼儿看似主动饮水,其实自始至终都是被动的。我们开始反思:连饮水这种生理需求的满足都需要借助外在刺激,有必要吗?
我们如此煞费苦心地创设记录墙,除了为自己了解幼儿饮水情况提供方便外,也是为了应付园所的班级环境创设评比,而我们如此关注幼儿饮水的记录和反馈主要是出于家长在孩子饮水量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可是幼儿真的需要喝那么多水吗?这显然值得考量。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不再盲目听从家长的要求,转而努力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方法。我们努力纠正家长的错误认识:饮水不是越多越好,饮水过多会冲淡血液,使全身细胞氧交换受到影响。同时,我们用事实说话,让家长认识到饮水过多会影响幼儿的正常进餐量。那么,饮水量多少才适宜呢?我们告诉家长,除去从蔬菜、米饭、水果中摄入的水分之外,保证每天不低于800ml就是科学的饮水量的标准,而幼儿园会在点心环节提供牛奶、营养水,正餐有时也会让幼儿喝粥和喝汤,这些也应该算在一天的饮水量中。此外,幼儿每天的饮水量也受气温高低、活动量大小、是否使用空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样一来,家长对于幼儿的饮水问题多了冷静思考,少了盲目担忧,对教师的专业性也有了更多认同。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和养育的不可分离性,教师既要时刻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又要引导幼儿心灵的正向成长,而所有这些应基于教师对幼儿身心特点的了解。教师要始终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而非成人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北京 刘利美)
组织教育活动应有反思意识
学来的方法为什么不好用?我想,这位教师应反思两个问题:第一,有没有深入地调查研究过这一方法在那所幼儿园那个班运用时效果究竟如何?第二,在那个班效果不错,就适用于别的班级甚至全园每一个班级吗?
我认为这一方法主要是便于教师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喝水情况,而不是用来激励幼儿多喝水的。第一,幼儿可能并不理解这一做法的意义,或者说幼儿实施起来有困难。喝一次水就放一根吸管,一开始可能觉得挺有趣,每天如此呢?第二,教师管理有难度。全班幼儿不会如这位教师所设想的那样都能听懂教师的要求,并一丝不苟地执行。案例中描述的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有的忘了放,有的拿来玩,与教师的设想大相径庭。幼儿不能有效地执行,教师又怎么用它来作为评价的依据,以此引导和激励幼儿喝水呢?更值得思考的是,多喝水一定好吗?假如一名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而不停地喝水,行不行?
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时需要反思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幼儿愿不愿意参与,这项活动能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什么。第二,采用怎样的组织策略才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实施策略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第三,是否清醒地认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应该简单化。第四,创设班级环境时有否做到删繁就简,是否便于操作。出于培养幼儿喝水习惯的目的,教师可以一开始每个半天中安排2~3次集中的喝水时间并对幼儿加以提醒,然后逐步减少提醒,最后淡化规定的喝水时间。这样也许就能既达到培养喝水习惯的目的,又使幼儿的心灵轻松自由,避免给幼儿带来压迫感。
(江苏宝应 刘 丽)
饮水,不只是量的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3~4岁儿童“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4~5岁儿童“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5~6岁儿童“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从这几条表述来看,并没有要求幼儿必须大量饮水。
对于饮水量的问题,我认为应结合季节特点和幼儿的个体情况来决定。比如,夏秋季应多饮水。夏季气温高,幼儿出汗多,饮水可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秋季气候干燥,饮水有利于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平衡。而到了冬季,人体本身排汗量少,因此没必要大量饮水。是否需要多饮水也应看个人体质,对病后初愈、刚打过预防针、有感冒症状的幼儿,应鼓励他多饮水,日常出汗多的幼儿也应适当增加饮水量。
有意识地观察幼儿的饮水情况是教师日常生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观察幼儿能否有序地接水,饮水过程中是否存在戏耍、打闹的情况,是否存在浪费水的现象,等等。教师应有意识地观察,并针对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而不仅仅是了解幼儿喝了多少水。单纯从“量”的角度来考量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养态度。
总之,引导幼儿多喝水不应采用机械、教条的方法,而应从引导幼儿了解水对人体的重要性、了解自己身体缺水信号入手,逐步让幼儿产生主动喝水的愿望。
(江苏无锡 宿春梅)
内在动机是关键
教师经常会通过创设环境激励幼儿主动喝水,如把饮水机装饰成奶牛的样子,或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创设多种多样的喝水记录墙。这比起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已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教师也应该意识到,无论采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其目的都是让幼儿养成自觉喝水的习惯。不管是插吸管、竖小旗或其他新奇的方法,都是外在的激励手段,只能起到外部的推动作用,而只有当幼儿将喝水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时,他们才能真正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当教师通过记录墙等方式让幼儿对喝水产生兴趣时,教师应及时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幼儿意识到喝水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如,开展“喝水,身体棒棒棒”的主题活动,可以通过故事、动画片等让幼儿意识到喝水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从幼儿的体验入手,抓住平时的每一个教育契机。如,在户外活动后,让幼儿说说口渴的感觉,喝完水后说说喝水带来的舒适感,从而体验到喝水的益处。此外,还可以利用自然角开展“我和植物一同成长”的活动,每个幼儿通过照顾自己的“植物宝宝”体验到水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提醒自己一天要喝足够的水。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灵活地应用各种教育方法,并加强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幼儿愿意喝水、主动喝水的良好习惯。
(广东深圳 黄敏祺)
■三言两语
让幼儿从“要我喝水”变成“我要喝水”,我是这么做的:我带领幼儿做实验,孩子们一个月后发现,不浇水的和浇双倍水的植物都死了,而每天浇适量水的植物长得很好,从而得出结论:人和植物都需要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适量最好。那么适量到底是多少?我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通过书籍、网络寻求答案,然后综合他们收集的资料,总结出大约每天要喝5杯水,并与幼儿达成共识。那么,如何知道自己喝的水够不够呢?我邀请了一位做医生的家长,请他利用生动形象的幻灯片让幼儿了解喝水能让身体里的病菌随着尿液排出,尿液颜色深说明水喝得不够。于是,幼儿学会了在上厕所时观察尿液的颜色,并据此调整喝水量。可见,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给予适宜的教育。
(上海 陈 静)
教师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比如,教师可利用小班幼儿好模仿、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创设“干杯”等游戏情景,以及切一些水果片放在杯中,以吸引幼儿多喝水。中班幼儿理解力逐步增强,教师可帮助幼儿了解喝水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习根据身体需要及时调整喝水量。如,感冒发烧、小便发黄、天气炎热、吃了干硬食物时要多喝水,饭前半小时之内不要喝水,运动后要休息一会儿再喝水,等等。对大班幼儿,教师则可引导他们通过记录了解自己一天的喝水量,从而培养良好的饮水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浙江宁波 邓丽丽)
有一天,我发现妞妞和君君的纸杯里一根吸管都没有。我问她俩,妞妞说:“我忘记插了。”君君说:“我插过的,可不知吸管去哪儿了。”而乐乐和阳阳的纸杯里则插满了吸管,乐乐说:“我想让我的吸管看起来多一点。”阳阳数了数自己的吸管,又掰了掰手指,说:“对,我是喝了10杯水!”
后来的几天里,我发现这样的情况仍然不少,只要我一疏于观察和提醒,就可能乱套。吸管倒是横七竖八地插了很多,可保温桶里的水并没见少下去多少。对此,我感到困惑了:不用这个方法吧,我之前想要实现的激励孩子喝水的目的就达不到了;继续用这个方法吧,我实在无法时刻留意孩子的记录是否准确,到底有没有多插或少插,也弄不清每个孩子究竟喝了多少水。我们原先以为这是一个促使孩子“主动喝水”的好办法,可是,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照搬别人创设的环境不难,可如何结合幼儿的特点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呢?让我更为困惑的是,孩子究竟为什么不主动喝水,是不需要喝水、不愿意喝水,还是一玩起来就忘记喝水了呢?对此,教师是否只要创设这样一面记录墙就能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并且,这种督促和激励真的是从幼儿需要出发的吗?
您有类似的困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您有更好的办法吗?
让记录墙真正发挥作用
在学习好的方法时不能盲目照搬,重要的是要看清其价值和意图,同时需考虑其便利性、可行性,并关注幼儿的需求、幼儿的自主意识,思考如何真正发挥其作用。我班也有类似的记录墙,它是因幼儿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督促、激励的作用。
1.营造氛围,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在生活区靠近茶杯箱的墙面上,我们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每次要接大半杯水”,并在合适的高度布置了记录墙。同时,在生活区的桌上铺上台布,放上花瓶,还放置两把装有温开水的茶壶,营造家一样的氛围。幼儿可选择从茶桶中接水,也可选择坐下来用茶壶倒水,从中感受饮水的生活情趣。我们在记录墙下设置了柜子,幼儿每次喝完水就会拿起柜面上的吸管插入贴有自己照片的“茶杯”中做记录。个体的内在需求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我们正是通过外部环境激发幼儿的内在需求,从而促使他们努力达到要求的。
2.适时提醒、奖励,帮助幼儿形成习惯
我们发现,小班幼儿饮水是需要成人提醒和督促的,因此,我们既安排了集中饮水的时间(如运动后、过渡环节),又留出了允许幼儿随时按需饮水的时间(如区域活动、自由游戏时间)。我们引导幼儿每次喝完水后拿一根吸管奖励自己。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动力定型,逐渐养成“插吸管”记录的习惯。我们则可根据记录及时提醒个别幼儿:“你喝水了吗?”每天离园前我们会安排一次集中饮水时间,保育老师会在收茶杯时请幼儿自己收回吸管并做好统计,既让幼儿对自己当天饮水情况有清晰的了解,也使保育老师关注到每个幼儿的饮水情况,以便第二天有意识地提醒个别幼儿。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在离园前针对幼儿的饮水情况和记录情况给予贴纸奖励,让家长也适时地了解孩子的饮水情况,并配合教师给予强化教育。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环境是鲜活的,不是孤立静止的。它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课程内容、班级实际情况和幼儿的需求而设计的,幼儿可与之互动,从而产生激励效应。教师要善于利用环境,适时引领,及时反馈,不断强化,让幼儿对环境产生主动关注的意识,也让环境成为幼儿隐形的老师。
(江苏南京 张 琴)
理性思考 灵活执行
我曾经也像案例中的这位教师一样,照搬别人的做法在小班创设了类似的记录墙。起初,幼儿乐此不疲地摆弄我们设计在记录墙上的“小水滴”和“小花”,可等他们新鲜感一过去,记录墙也就形同虚设了。之后,我们又接连尝试开展了“比比谁的小肚皮圆”等活动,期望利用新的活动形式吸引幼儿,激励幼儿主动饮水。但是,幼儿对这些活动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新的活动形式的效果也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在这些活动形式的刺激下,幼儿看似主动饮水,其实自始至终都是被动的。我们开始反思:连饮水这种生理需求的满足都需要借助外在刺激,有必要吗?
我们如此煞费苦心地创设记录墙,除了为自己了解幼儿饮水情况提供方便外,也是为了应付园所的班级环境创设评比,而我们如此关注幼儿饮水的记录和反馈主要是出于家长在孩子饮水量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可是幼儿真的需要喝那么多水吗?这显然值得考量。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不再盲目听从家长的要求,转而努力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方法。我们努力纠正家长的错误认识:饮水不是越多越好,饮水过多会冲淡血液,使全身细胞氧交换受到影响。同时,我们用事实说话,让家长认识到饮水过多会影响幼儿的正常进餐量。那么,饮水量多少才适宜呢?我们告诉家长,除去从蔬菜、米饭、水果中摄入的水分之外,保证每天不低于800ml就是科学的饮水量的标准,而幼儿园会在点心环节提供牛奶、营养水,正餐有时也会让幼儿喝粥和喝汤,这些也应该算在一天的饮水量中。此外,幼儿每天的饮水量也受气温高低、活动量大小、是否使用空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样一来,家长对于幼儿的饮水问题多了冷静思考,少了盲目担忧,对教师的专业性也有了更多认同。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和养育的不可分离性,教师既要时刻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又要引导幼儿心灵的正向成长,而所有这些应基于教师对幼儿身心特点的了解。教师要始终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而非成人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北京 刘利美)
组织教育活动应有反思意识
学来的方法为什么不好用?我想,这位教师应反思两个问题:第一,有没有深入地调查研究过这一方法在那所幼儿园那个班运用时效果究竟如何?第二,在那个班效果不错,就适用于别的班级甚至全园每一个班级吗?
我认为这一方法主要是便于教师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喝水情况,而不是用来激励幼儿多喝水的。第一,幼儿可能并不理解这一做法的意义,或者说幼儿实施起来有困难。喝一次水就放一根吸管,一开始可能觉得挺有趣,每天如此呢?第二,教师管理有难度。全班幼儿不会如这位教师所设想的那样都能听懂教师的要求,并一丝不苟地执行。案例中描述的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有的忘了放,有的拿来玩,与教师的设想大相径庭。幼儿不能有效地执行,教师又怎么用它来作为评价的依据,以此引导和激励幼儿喝水呢?更值得思考的是,多喝水一定好吗?假如一名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而不停地喝水,行不行?
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时需要反思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幼儿愿不愿意参与,这项活动能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什么。第二,采用怎样的组织策略才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实施策略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第三,是否清醒地认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应该简单化。第四,创设班级环境时有否做到删繁就简,是否便于操作。出于培养幼儿喝水习惯的目的,教师可以一开始每个半天中安排2~3次集中的喝水时间并对幼儿加以提醒,然后逐步减少提醒,最后淡化规定的喝水时间。这样也许就能既达到培养喝水习惯的目的,又使幼儿的心灵轻松自由,避免给幼儿带来压迫感。
(江苏宝应 刘 丽)
饮水,不只是量的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3~4岁儿童“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4~5岁儿童“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5~6岁儿童“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从这几条表述来看,并没有要求幼儿必须大量饮水。
对于饮水量的问题,我认为应结合季节特点和幼儿的个体情况来决定。比如,夏秋季应多饮水。夏季气温高,幼儿出汗多,饮水可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秋季气候干燥,饮水有利于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平衡。而到了冬季,人体本身排汗量少,因此没必要大量饮水。是否需要多饮水也应看个人体质,对病后初愈、刚打过预防针、有感冒症状的幼儿,应鼓励他多饮水,日常出汗多的幼儿也应适当增加饮水量。
有意识地观察幼儿的饮水情况是教师日常生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观察幼儿能否有序地接水,饮水过程中是否存在戏耍、打闹的情况,是否存在浪费水的现象,等等。教师应有意识地观察,并针对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而不仅仅是了解幼儿喝了多少水。单纯从“量”的角度来考量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养态度。
总之,引导幼儿多喝水不应采用机械、教条的方法,而应从引导幼儿了解水对人体的重要性、了解自己身体缺水信号入手,逐步让幼儿产生主动喝水的愿望。
(江苏无锡 宿春梅)
内在动机是关键
教师经常会通过创设环境激励幼儿主动喝水,如把饮水机装饰成奶牛的样子,或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创设多种多样的喝水记录墙。这比起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已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教师也应该意识到,无论采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其目的都是让幼儿养成自觉喝水的习惯。不管是插吸管、竖小旗或其他新奇的方法,都是外在的激励手段,只能起到外部的推动作用,而只有当幼儿将喝水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时,他们才能真正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当教师通过记录墙等方式让幼儿对喝水产生兴趣时,教师应及时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幼儿意识到喝水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如,开展“喝水,身体棒棒棒”的主题活动,可以通过故事、动画片等让幼儿意识到喝水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从幼儿的体验入手,抓住平时的每一个教育契机。如,在户外活动后,让幼儿说说口渴的感觉,喝完水后说说喝水带来的舒适感,从而体验到喝水的益处。此外,还可以利用自然角开展“我和植物一同成长”的活动,每个幼儿通过照顾自己的“植物宝宝”体验到水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提醒自己一天要喝足够的水。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灵活地应用各种教育方法,并加强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幼儿愿意喝水、主动喝水的良好习惯。
(广东深圳 黄敏祺)
■三言两语
让幼儿从“要我喝水”变成“我要喝水”,我是这么做的:我带领幼儿做实验,孩子们一个月后发现,不浇水的和浇双倍水的植物都死了,而每天浇适量水的植物长得很好,从而得出结论:人和植物都需要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适量最好。那么适量到底是多少?我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通过书籍、网络寻求答案,然后综合他们收集的资料,总结出大约每天要喝5杯水,并与幼儿达成共识。那么,如何知道自己喝的水够不够呢?我邀请了一位做医生的家长,请他利用生动形象的幻灯片让幼儿了解喝水能让身体里的病菌随着尿液排出,尿液颜色深说明水喝得不够。于是,幼儿学会了在上厕所时观察尿液的颜色,并据此调整喝水量。可见,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给予适宜的教育。
(上海 陈 静)
教师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比如,教师可利用小班幼儿好模仿、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创设“干杯”等游戏情景,以及切一些水果片放在杯中,以吸引幼儿多喝水。中班幼儿理解力逐步增强,教师可帮助幼儿了解喝水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习根据身体需要及时调整喝水量。如,感冒发烧、小便发黄、天气炎热、吃了干硬食物时要多喝水,饭前半小时之内不要喝水,运动后要休息一会儿再喝水,等等。对大班幼儿,教师则可引导他们通过记录了解自己一天的喝水量,从而培养良好的饮水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浙江宁波 邓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