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积累,培养文言文迁移阅读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用这种诗意的语言使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产生共鸣。而现在高中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在令人担忧。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考的也不是课内的文言文,不重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迁移,学生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如何由课内迁移到课外,跨越课外文言文阅读之坎呢?
  1.注重背诵积累,夯实基础。
  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还需尽可能地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减少机械记忆,多进行理解记忆。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高考考纲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共有39篇,这些篇目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值得用心学习和背诵的。很多教师围绕高考指挥棒,只要求学生背诵规定的篇目,这样的做法急功近利,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不利的。虽然高考不考课内文言文,可很多知识点却能在课内文言文中找到对接点。如2012年安徽卷第4题如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母病笃 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看到A选项可以联想到《陈情表》中“刘病日笃”。B选项中“向”字的用法在《兰亭集序》中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在《过秦论》中有“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向”字在这几句中均作“先前”解。而D选项中“度”应为“推测、估计”之义,在《鸿门宴》中可以找到印证“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像这样的试题,如果对课文内容熟悉,简直是囊中取物。
  像这样课内与课外知识点的对接,有的是直接联系,有的是间接联系。背诵课本内的文言文名篇不仅能增强语感,而且能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积少成多、由感到悟的过程。
  2.注重知识积累,总结规律。
  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文言字词、句式的积累。
  要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文言字词和句式积累得越多越好,而且要善于梳理文言字词,对文言语法规律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转变,让学生举一反三。
  高考考纲中要求掌握120个常用文言实词和18个常用文言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在平时的课文教授中多已讲过,但学生大多讲过就忘,没有进行及时总结,将知识系统化,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实词的整理应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等方面着手,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对一些字词的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讲到同样的字词时不断调动学生去回顾、强化已学的用法。如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字的用法为例,可让学生找出全文中出现的“负”字,探究其用法: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依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背负)
  学生在自己探究总结的过程中,印象更加深刻,之后在文章中遇到同样的字,可让学生自己回顾这些例句和用法,进一步强化理解。
  文言语法现象中比较常见的是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学生文言语法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语法规则,而是为了更准确、更迅速的理解文言作品。因此,在教学时不应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语法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认识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通过大量的举例、诵读让学生“意会”。
  文言有自己特有的表达习惯,有些句子的内部语序、表达习惯都跟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特别是倒装句,又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积累这些特殊句式,掌握句式特点,是理解文言文的又一关键。如《祭十二郎文》中“惟兄嫂是依”,是个宾语前置句,“是”作为提宾的标志不译,正确的语序是“惟依兄嫂”。这样的句式在如今使用的成语中同样能找到印证:唯利是图、唯马首是瞻,都是属于宾语前置。像这样去寻找古今之间的联系,找到类似的语法现象,更能让学生理解接受。
  (2)要注意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阅读文言文,仅仅积累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如果对古代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了解,对文章的理解就可能出现问题,甚至闹出笑话。例如在中学文言文中,出现了很多与官职的升降任免有关的词,可以让学生进行归纳积累: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是指改任、转调,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另外,“乞骸骨”指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像这些与官吏到任离职有关的词语也可一并进行积累。
  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将学过的古代文化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整理,积累掌握好课内所涉及的一些文化知识,可以为课外迁移阅读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3.注重迁移训练,培养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想仅仅靠课堂上教的几篇文言文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不可能的,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学生课外的文言文阅读量。教师可推荐一些与课文在思想内容、结构编排上有相似之处的文章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在难点上提供给学生一些注释,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如学完《赤壁赋》,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并比较其思想内容异同;学完苏洵的《六国论》,可让学生阅读苏辙的《六国论》,比较其观点的异同。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文言知识迁移到阅读实践中,久而久之,文言文的迁移阅读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其他文献
一所好学校,靠的是好的管理,好的管理靠的是好的制度。著名女科学家、“万能细胞”的发明者俞均英博士的母校——湄池中学自创办以来,始终坚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管理理念,把“尚德、崇智、强身、拓进”作为校训校风,被誉为“诸暨市最富朝气、最有创意、最具潜质”的公立名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制度——“精细化”管理制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它包含四个方
期刊
一、假言因果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读者信服。标志性的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怎能”等  段落1: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欢的电脑设计工作。盖茨在自己的乐土上创建了世界著名的微软公司,引领世界电脑行业发展,并积
期刊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笔者在以下几方面作了简单尝试,试图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参与学习过程,既而走出一条通往综合发展整体提高的路。  一、在“活动”两字上做文章,为课堂蓄势  在每天正式上课前,班内会进行课前活动,内容包括古典讲解,诗词赏
期刊
一、提高课堂有效性探究的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而且学生们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尤其是职业学校,因为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接受能力也差,这种现象就特别明显。我们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格外迫切与必要了。  二、什么是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学的效益,是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
期刊
看到朋友C的留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在奋斗过程中渐渐累积起来的疲惫,想回复什么却对着电脑欲言又止。四年前,他还在读大学,在自己经营的酒吧里,他和我谈起他的酒店王国的梦想,言谈间满是豪情壮志。毕业后的第一年,他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他告诉一个女子,“一个人事业的高度,是由他的眼界决定的”,所以,他的人生规划的第一步,从选择广告策划这个可以接触各行各业的职业开始。他会在深夜赶文案,偶尔疲惫却依然意气风发
期刊
儒家文化作为汉文化的核心文化,几千年来,对于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构成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便是忠孝思想。忠孝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忠孝思想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甚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两大精神支柱。  一、关于“孝”的思想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形态逐渐演变成以家庭为单位,这需要家庭成员形
期刊
诗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诗文阅读能力上。面对诗歌教学,我们是否也陷入了这样的困境:诗歌阅读到底要注意什么?  《隋唐演义》中,混世魔王程咬金只有三板斧,可是因为这三招简捷快速,许多名将败在他的手下。诗歌阅读虽难,但也有规律可循,有法可用。诗歌阅读我们不妨用好这“三板斧”:  第一板斧:看文题,明诗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对理解词义及
期刊
对于韩信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对于语文来说,我要说“成也积累,败也积累”。那么如何积累才能助语文一臂之力呢,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感受如下。  首先要让学生准备一个有一定厚度同时质量比较好的摘抄本,让学生感觉比较重视,不能胡乱对付。每个人都要有一本课外书,或读者文摘,或意林,或满分作文,或教材积累等,相互之间可交流着看,把看的好的感受写在这本漂亮摘抄本上。  然后,对摘抄的内容要做出明确
期刊
无论经过多少年,往日的回忆依旧炽热,旷野的风吹过窗棂,仿佛又闻到了那荷花的清香……  犹记得小时候,妈妈十分爱花,当时我家院落虽不大,但被妈妈的花装扮起来却显得十分温馨美好了。  那年夏天,妈妈您执意在院中种下荷花。还记得移花那天您是多么地高兴啊,亲手把花栽种到池塘中,听说荷花要种在淤泥之中,您还专门托人去寻了些河底的淤泥。花终于种下了,您也欣慰地笑了。  就是那时,我被亭亭直立在池塘中的荷花所深
期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说李广将军通过对士兵的体恤而获得士兵的拥护。这给了我一个启示:相较于狂风暴雨,春风化雨更能在无声无息之间滋润万物。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也”,这是韩愈给老师下的定义。那么这“道”、“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