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哮喘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穴位贴敷后皮肤反应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

来源 :中国针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tl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有无皮肤反应对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影响.方法:对6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于三伏期间行穴位贴敷治疗,穴取定喘、肺俞、心俞、脾俞、肾俞,每隔7 d贴敷1次,每次贴敷6 h,共贴敷4次,根据贴敷后局部皮肤反应分为有皮肤反应组(30例,脱落2例)和无皮肤反应组(31例).于治疗前、治疗结束1年后,采用哮喘慢病管理平台在线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哮喘控制测试量表(ACT)评分、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评分,并于治疗结束1年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1年后,两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P<0.001),ACT评分与AQLQ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状况、对刺激源的反应、对自身健康的关心各分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01);有皮肤反应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少于无皮肤反应组(P<0.05),ACT评分与AQLQ各分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无皮肤反应组(P<0.05,P<0.01).有皮肤反应组总有效率为82.1%(23/28),优于无皮肤反应组的67.7%(21/31,P<0.05).结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贴敷后局部出现皮肤反应者临床疗效更佳,哮喘慢病管理平台在线评价便捷.
其他文献
梳理国内外针灸临床研究之目的与出发点、疾病谱、干预手段的差异,并以JAMA收录的两篇国外针灸临床研究文献为例,对国外针灸临床研究结果得出阴阳两面性结论的原因进行分析.国外针灸临床研究的治疗方案普遍缺乏中医思维,其操作过程未体现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脱离中医、针灸治病的理论与实践,针灸治病的优势疗效未能得到真实反映.国外针灸临床研究结果之阴阳两面性,反映了当前国外对于针灸认识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研究内容不够“正宗”的现状.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合并A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次100 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调理脾胃”针刺,穴取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合谷等,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聚集率(PAG)、水杨酸浓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
介绍殷克敬教授运用经络别通法针刺治疗肩痹经验.根据疼痛部位将肩痹分为手太阴经型、手阳明经型、手少阳经型、手太阳经型以及混合性.运用经络别通法选穴,手太阴经型多取束骨或飞扬,手阳明经型多取太冲,手少阳经型多取太溪、大钟,手太阳经型多取太白或地机.结合经络阻滞点、陷谷穴针刺治疗,临床中每获良效.
“鼠鼷”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该书第三卷《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中有云:“气冲,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其后在《外台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济总录》《针灸资生经》《黄帝明堂灸经》《十四经发挥》《卫生宝鉴》《普济方·针灸》《类经》等书中亦有关于“鼠鼷”的记载,虽然文字略有出入,其表达的意思与《针灸甲乙经》别无二致.《说文解字·鼠部》载:“鼷,小鼠也”,《魏书·元天赐传》载:“言如百舌,胆若鼷鼠”,清代诗人袁枚《阳朔山观众猴下饮》载:“众
郑谅教授认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导致肌表皮肤气血不通或失养则发为湿疹,并将其归纳为湿热浸淫、脾虚湿困、血虚风燥3型,分别对应西医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治疗上以壮医“调气、解毒、祛瘀、补虚”八字治则为纲,局部皮损采用围针刺、药线点灸、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整体调治采用脐环穴结合传统腧穴针刺,以达调气补虚、平衡脏腑之效.
患者,男,37岁,于2020年6月15日就诊.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半月余.现病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每月反复发作口腔溃疡2次,康复新液含漱治疗后效可,但停药随即复发.半年前因情志不畅,每月反复发作口腔溃疡3~4次,72 h内可消退,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就诊,口服汤药(具体不详)治疗4月余,发作次数减少至每月2次且灼痛感明显减轻.
王雪苔,著名中医针灸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第二任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系统回顾王雪苔教授的治学与工作成就,将其学术思想及贡献归纳总结为:捋清针灸发展的源流,奠定了针灸学术史研究的基础;重视灸法,推动新兴针法发展;强调保持针灸特色的目的是提高临床疗效;倡导针灸标准化,以标准化推进国际化;守正创新,力促中医针灸现代化.
结合针刺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案例,提出从针刺治疗处方、针刺治疗频次、结局指标方面完善针刺临床研究方案,从数据共享和电子数据采集角度提升针刺临床研究数据质量,为广大科研工作者优化和实施针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自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收录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总结国内针灸RCT发展现状及热点趋势.应用CiteSpace与VOSviewer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共现时区及突现词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共纳入60995篇文献,发表于1027部学术期刊,包括1787个关键词,发表时间为1975-2019年.45年间,针灸RCT发文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且具时代特点,疗法选择以手针居首,且近30年每5年发文量占比趋于稳定;自1994年起,电针、温针灸、耳穴贴压及
目的:比较头针调衡电刺激与常规头针治疗脑梗死亚急性期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脑梗死亚急性期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27例,脱落2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语言训练.观察组选取双侧顶颞前斜线下2/5、颞前线予头针治疗,得气后脑梗侧予疏密波(兴奋)电刺激、非脑梗侧予连续波(抑制)电刺激;对照组于患侧顶颞前斜线下2/5、颞前线予常规头针治疗,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ABC)评分、波士顿失语症严重程度(B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