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顺应时代潮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也进行了改革。其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地理教育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把思想感情教育目标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地理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统一起来。同时,地理新课改对地理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考验,针对地理新课改,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一、认真学好课标,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改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基本理念——即把学生看作地理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地理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课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在这样学习活动的实施中,方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转变师生角色,变“被动”为“主动”新学期开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本。①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地理教学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绘制一张中国地图,了解每个省市基本情况,如人口、生产方式以及经济等情况。一学期内要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的基本构图真正装进脑子里。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执行者。②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是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学,而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地理变成了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是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基本失去了学习地理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45分钟的时间基本是教师在说,而不顾及学生是否听进去的感受。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例如探究式学习的每个步骤都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证据来说,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学习的同时,还可积极开展课外探究,包括野外实习观察、乡土地理研究、专题讲座、地理墙报和地理教具制作等。③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具有“主体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而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方能实现。教师以往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实质内涵,而是没有等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了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一方面养成了依赖教师告诉答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造成了学生不愿意思考的固有模式。为此要扭转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成为“主体”,不是容易的事情。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切忌做主讲者,一定要以虚心的态度做一个旁听者,当学生出现难题时,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答案,而是提供思考问题的关键点,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虽然不做问题专家,但也并非旁观者,教师对课堂活动要进行适当调控和引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大家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从而建立起学生乐于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为自主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与生活相结合,赋予课程生命价值地理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不仅与相关学科诸如历史、政治等学科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改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从新课改内容的角度确定了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①认识上改变。地理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赋予课程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师要经常地、广泛地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地理信息,尽可能使自己的教学符合客观实际,并在有关教学内容中予以适当反映。②构建教学新模式。地理教学应该把树立“地理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放在第一位,用生活的理念指导地理教学,从生活和学习的结合上,探索有效的指导途径,构建一个“以内容题材为中心,以创新为主题,贴近生活、凸现个性、充满生命活动的、自由的地理教学模式”。③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中提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强调学生应将学习兴趣、好奇心与学习的责任结合起来,尊重自然和关心环境质量等。在价值观的培养上,应使学生形成与自然、社会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