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千年之前,诗仙李白留下了千古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四川的地势之险形容得淋漓尽致。时光流转,风雨岁月孕育了这里如画的山川,如诗的史迹,更有灿烂的文化。来四川上大学,沿途尽是美景。道教圣地青城山,耸入云峰的峨眉山,被杜甫咏唱的西岭雪山……充满了传奇与诗意。山的沉稳培养了四川人民坚毅的品格,也感染了在四川求学的莘莘学子。
   在四川的诸多大学中,四川大学当为其中翘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川大就是以“融”、“容”著称。新学、旧学,热门、冷门学科相互错杂,生物与医学、艺术与科学……风云际会。川大既可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基础学科的优势入围“珠峰计划”,也可以图形图象技术等推出在川高校首个上市公司“川大智胜”。文、史、哲的传统自不待言,而文化产业、低碳经济等各个新兴学科也能做得出类拔萃。川大,就象一片海,也如一片天,它太大了,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川大”,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各自的“川大”生活着。
  问“道”锦江春色中
   川大的整个历史充满了“中”、“外”、“东”、“西”、“新”、“旧”的巨大矛盾张力,由于独特的地理与历史原因,或许可以说是同类大学中张力最大者。川大前身之一的尊经书院是张之洞于1875年创办的,而张之洞恰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文化主张影响了中国。
   川大历史悠久,现在共拥有望江、华西、江安三个校区,望江校区承载着川大最悠久的历史记忆。但漫步川大,却已经找不到多少真正的早期历史地标,那些早年的历史碎片,散落已久。望江校区那些中式老楼奠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也还有些味道。化学馆周围成群的巨大银杏每年在秋季的蓝天下发出金色的流光,感动了几代川大人。行政楼为梁思成设计,解放初落成,其风姿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中西合璧,恢宏大度,有真正的“大学”气象,据说很多人就是因为看见这栋楼而爱上川大的。华西坝上的近代建筑群小巧精致,具有鲜明的西方元素。
   而真正与川大始终相契的地理因素应该是杜甫反复吟咏过的“锦江”吧。锦江书院“稽古在平生,可信锦囊无俗物;论文或不愧,试看江水有源头”之联至今仍是川大人的座右铭。而今,川大的“望江校区”望的就是锦江,华西校区所傍的也是锦江。可以说,将川大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完全连接起来的就是锦江。而锦江边的望江楼正是川大的标志。民国时期的媒体描述川大“面临锦江,地近名胜,望江楼为蓉城第一郊外公园,春夏之间,游人如织;白帆归鸦,水天一色,是以薛涛香井、工部草堂、吟诗楼诸胜地,每值餐余课后,但见三五成群之川大儿女游览此间,饱餮自然秀色”,研究生“分住数理馆、化学馆之最高小楼中,平时则深居简出,伏案钻研,偶尔散步郊野,则文风潇洒,别具格调”……徜徉在竹林绿荫之中,浸染着诗人的文采,其风雅令人神往。
   有了望江楼,川大便是有意境、有意味的大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川大人在望江楼上远眺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被北大錢理群先生称为三堂“最迷人的课”之一的就是《民国那些人》中记载的川大教授蒙文通在望江楼的考试课:考场不在教室,而在望江楼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招待吃茶。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果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开始详加评论。而那“弦诵之声,荡漾锦城”, 今天依然如故。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间,大道存焉。永远的春色之中,依山望江而问道,川大足可为乐矣!这就是川大,这个临风而立衣袂飘飘的川大。
  (蔡尚伟)
  在川大的青春,没有句号
   高考之后,填过志愿的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自己在川大红墙灰瓦的教学楼间行走,路上的行人宁静从容,路旁的教学楼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我拿着行李站在碧绿浓郁的榕树下望着我的大学,笑眯了眼睛。
   后来果然如梦中所见,我跨越千山万水去了成都,去了我魂牵梦萦的川大。新生入学的时候,校车沿着川大新校区转了一圈,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大团的云朵,江安河的河水悠悠地穿校而过奔流不息,长桥的风带着所有人的欢声笑语飘飘远去,江安携着百年浓厚的学术气息带着姹紫嫣红的花朵尽入眼底。
   坐在校车上的我,禁不住伸出手想穿过透明的车窗去触碰我的大学,那一刻,我从未觉得我的梦想是如此触手可及。
  江安·长桥·图书馆
   关于长桥有一则很美丽的故事。长桥的设计师把长桥的设计献给了自己的爱人,于是在桥上镌刻了很多字母,无数的字母拼起来后就组成了叶芝的《当你老了》。设计师希望等他们夫妇二人头发花白,暮色昏黄的时候,携手慢慢地走一遍长桥,把《当你老了》再拼写一遍。因为这个美丽的故事,我们在长桥上行走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把长桥的字母胡乱地拼写一通,拼不出来的时候就和伙伴们互相打闹。
   长桥横贯江安河和明远湖,一头连着生活区一头连着教学区。从空中俯视,恰如一条白色的玉带横在悠悠的河水以及碧绿的湖水之中,宁静而安详。在天空湛蓝的时候走在长桥之上,穿行在身边的尽是鲜衣怒马的青年和美丽大方的姑娘,间或一阵长风,衣裙和长发飞扬,伴着一阵久久回荡的欢声笑语。
   在江安我最喜欢的事情还是背着书包踏着晨光穿过长桥,然后在图书馆找一个靠窗户的位置,窗户外面是风荷一片、白鹭成群的明远湖,窗户里面则是浩瀚的书海。我经常随意地走到一排书架前,手指拂过书籍的脊背,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就抽出来读上几页,实在喜欢得不行,就抱着书走到靠窗的位置看上一整天,直到悠扬的闭馆音乐响起,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蜀地多夜雨,有时候出馆,外面已经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撑着伞走过长桥,桥上昏黄的路灯,匆匆走过的人群,讨论问题的学生,别有一番景致。
  青春广场·不落幕的青春典礼    我们学校没有礼堂,于是青春广场就成了我们所有人的露天礼堂。不管是开学典礼,还是各学院的迎新晚会,都是在青春广场上举办的。
   青春广场的一端是繁忙的商业街和宿舍楼,另一端是江安的长桥,青春广场连接了我们在川大的所有记忆。从晨光破晓至暮色四合,青春广场上总有无数的人流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兴趣也因相聚而生:舞枪弄棒的武术社、秦风古韵的古筝社、街舞社和B-Box协会等社团每周都会炫酷登场;许多公益社团也带着无数的公益梦想在青春广场征集志趣相投的伙伴;无数的学术、商业比赛和企业宣传在这里交相辉映……一个青春广场,让我们所有人的青春在此绽放。
   曾经十分热爱一个社团,那时我每天晚上穿着轮滑鞋,听着音乐,和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学们滑到夜深人静,最后结伴离开。深夜的青春广场,终于褪去了白天的喧嚣和热闹,独自寥落,路灯昏黄,却恬静异常,美得让人心醉。
  望江·那些一见倾心的小喜欢
   望江,大概是所有川大学生的共同喜好。喜欢那些古朴雅致的建筑和相扶相携的老教授;喜欢成群结伴的青春笑脸还有谈笑风生的外国友人;喜欢那份学术之中带着淡淡生活气息的喧嚣;喜欢严谨古朴之中传承着的川蜀千百年的文化底蕴。
   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是老师的谆谆教诲,窗外是葱郁到遮住了天空的老榕树。浓浓的绿色映入眼中,心里总是不自觉地变得恬静淡然,好似回到了古时候的学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望江小北门外的美食一条街是每一个川大学子的天堂。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火辣辣的香气四溢,火锅啤酒的搭配让人垂涎欲滴。和朋友一块去吃火锅、烤鱼,就着四川的麻辣热情,喝两口啤酒,顿时感觉生活无比安逸舒适。
   望江旁边的府南河水悠悠流淌过长长的岁月。早晨起来,穿过半个校区,沿着府南河一直跑到太阳升起,不远处九眼桥和兰桂坊的酒吧纷纷在艳阳里恢复了安静,而晨练的老人在河边听曲、喝茶、钓鱼。望江的清晨,就似不经意间从梦中醒来,却又仿佛掉进了另一个安逸的梦中。
   最让人喜欢的是望江秋天金黄的银杏,笔直地站在校园的道路两旁,秋风乍起,就如同树上落满了金黄的蝴蝶一样,每次看见都会觉得在望江的日子总是格外美好。
  川大·沒有句号的青春舞曲
   身在川大,常常会觉得时间流淌得格外缓慢,那些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惊喜和感动总是让人流连忘返,从而忽略了时间。看着那些度过百年时光被保护完好的建筑和一些树木,才会蓦然惊觉,在川大的光阴已经伴着四季轮回悄悄地流去。
   我该庆幸,青春一场,我来到了川大。在这里的时光,让我的青春尽情绽放。我也渐渐地学会更加努力,学会思考和甄别,学会包容与沉着,在不经意间完成了青春的蜕变与成长。
   或许在长大之后我会忘记很多事,但是在川大的每一点温暖的时光,日后记起时我仍然会觉得恍如初见,历历在目且回味无穷。在川大的青春,没有句号。
  (鱼 恩)
  青春不散,未来可期
   记得刚来成都时,朋友送给我一句话:“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开花,不要因为难过就忘了散发芳香。”我相信我已经爱上这里,爱上时刻阴沉的天空,爱上树荫下的青苔,爱上沸腾的红油火锅,爱上我目前还听不大懂的方言。在陌生的地方开辟天地是一件冒险的事,但充满了刺激和新奇。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经历什么样的事。在四川大学里,一切皆有可能。
  享受的日常
   在川大的日常是“享受”:学习是一种享受,生活也是一种享受。明远湖畔的清晨,伴着日出光芒的是琅琅的晨读声。我常常天还没亮就去明远湖畔练英语口语,等待着图书馆八点钟的开馆。清晨是一天最好的时光,晨光熹微、凉风习习,后来我在雅思口语考试中取得的好成绩便是得益于每日清晨的口语练习。没课时我便在图书馆学习,五层楼的图书馆连卫生间都是豪华配置,书架上各式各样的书籍任君挑选。说来惭愧,大学几年里,我读过的书连馆藏量的千分之一都不及。
   成都的悠闲氛围在川大的校园里一览无余。例如,人们躺在草坪上晒太阳便是川大的晴天一景,因为成都阴天居多,所以人们珍惜每一次与阳光亲密接触的机会;咖啡馆里坐满了人,聊天的人兴致盎然,学习的人埋头深耕,无所事事的人便挑一两部电影来消磨时光,不同的人和谐共处正是川大最常见的风景;周末的时候,约上两三个舍友逛一逛成都的大街小巷,无数美食等待着被发掘,一位男同学说过,他最大的遗憾便是即使长胖了十几斤,也尝不完成都的各色美食。
  宽容的川大
   川大的底色是宽容,正如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言,在这里所有的特殊都能够被包容。曾有一位不幸患上抑郁症的学姐,因为病情恶化不得不休学回家治疗,学校为她延长了休学时间,她回校后,学校还为她准备了专门的寝室。在这里每个人合理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同学们反映自习室条件不好,冬冷夏热,学校便利用假期迅速对自习室重新进行装修,不仅安上了空调,还安装了最先进的教学互动系统;为了让每个同学都有出国交流的机会,学校推出了语言激励计划和海外交流补贴项目;还有人性化的选课系统打破了专业壁垒,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修读任何专业的课程(少数专业课除外)……因为得到了足够的包容和尊重,在川大学生身上,自信与进取之心日益蓬勃,我们愿意挑战自己,更相信自己未来可期。
  创新的未来
   川大的未来是创新,学术创新与思维创新并驾齐驱。在学科交叉的大浪潮下,创新是川大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学校科研创新成果累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脑电波控制智能小车、智能化实验室管理系统、华西口腔专业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研究成果——口腔教学虚拟仿真仪……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学术之路虽然漫长而艰辛,但有名师指导、同窗相伴,我们痛并快乐着。
   虽然川大地处西南腹地,自古交通闭塞,但川大人与世界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歇。每年暑假开始前的两个教学周被设置为国际交流周,学校会邀请世界各地百余所高校的教授和学生来川大进行学术交流。我在校期间有幸参与了多次国际交流活动:大二时的国际交流周,我们和来自东京大学的师生们一起前往雅安市戴河村进行乡村调研;大三,我们与来自英国AA建筑学院的老师们在成都市牛王庙地铁站搭建概念性构筑物;大四上学期,老师们带领我们赴斯坦福大学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拓宽了我们的眼界,给了我们更多成长的可能性,让我们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有勇气走出去,到更广阔的世界闯荡。
   千言万语道不尽满腔爱意,感恩相遇,感谢川大四年的相伴。
  (慕 唐)
其他文献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汪甘甜清凉的泉水,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幸福是一抹灿烂的阳光,照亮世间无尽的黑暗,温暖受难者冰冷的心灵;幸福也是一丝别离的情绪,是浓浓的乡愁,在梦中牵走游子的魂……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父母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的幸福就是他们最深刻的幸福;老师站上三尺讲台,把知识凝成的甘露毫无保留地洒在求知若渴的学子心间,这就是他们最持久的幸福
期刊
雨不停地下,石级小路被雨水洗得分外明净。路两边新拔节的翠竹被细碎的雨星罩着,绿蒙蒙的,望不到边际。路下的山冲里一片桃林,初开的桃花笼在这四月的烟雨里,洇出一层水润润的红雾。这蒙蒙的绿意,这团团的红雾,真像刚滴到宣纸上的水彩一样,慢慢地浸润开来。呵,这奇妙的春雨,它正给未来孕育着怎样的景象呵!  ——严阵《牡丹园记》   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贮足了诗。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
期刊
有人问我:“寝室里的哥们都在学吉他,他们说女生都喜欢会弹吉他的男生。真的是这样吗?”   我弹吉他12年,在大学里组过乐队,拿过“十佳歌手”,但听到这种问题还是会心痛。   其实,我开始学吉他只是因为初中那会逃避学习,又实在找不到其他什么娱乐的方式。我很想早恋,但当时的我从没有想过用吉他來撩妹。一方面是因为我刚开始学,技术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那个年纪的女生都迷恋明星,对我们这些嘴上刚刚长出绒
期刊
一更风雪,极目苍月,西北的离人行吟在黄土厚地上。徒步于脚下的每一寸沃土,接纳着阵阵驼铃的洗礼,那绵绵情意滋养着黄土地上的往事。   提起笨拙的笔,笔尖划过纸页,我却不知道用怎样温情的文字书写父亲的琐碎往事。我出生在中国西部一个普通家庭,这里的山巍峨雄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親给我的感觉是那如山般的沉稳和刚毅。   墙上的时钟嘀嗒嘀嗒,父亲手指间的烟灭了又燃,西北的风停了又吹。那个夜晚,我们父子
期刊
大学里有很多因为名称而被人误解的专业,图书馆学应该算是其中之一。当别人知道我学的是图书馆学时,经常会问:“图书馆不就是聘请一些阿姨来帮忙整理书籍,登记书籍借还记录的吗?还需要专门设立一个专业去研究它吗?你们毕业后是去图书馆整理书籍吗?能有啥前途?……”其实,我也曾这样误解过图书馆学。   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专门藏书的地方了,周朝将其称为盟府,宋朝称之为崇文院,清朝称之为文渊阁,而到了现代,专门藏书
期刊
雨细细密密,在空中摇摇曳曳,如烟似雾,氤氲迷茫。又是一年杏花雨微凉,又是一年清明时,空气中弥漫着思念的味道。清明该是个悲伤的日子,但事实并不尽然。有人在这一天将沉积的悲伤随雨倾洒,也有人在这一天快乐游春。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如果掩去作者的
期刊
蝉在地下苦苦修炼十七年,才换来了四周的高唱;蝴蝶曾被茧紧紧束缚,才有了美丽的外表和有力的翅膀;企鹅竭尽全力地向下沉潜,才换来了迅猛的腾空而起……沉潜是一种智慧,沉潜是在为成功蓄势。   沉潜能够磨炼我们的意志。受刑后的司马迁想到自己的宏愿未了,于是历经十年艰辛,完成纵横古今的《史记》;李时珍历经千难万险,走过崇山峻岭,辛勤十九年,完成了巨著《本草纲目》;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有了“字字
期刊
在土耳其的时候,我深深地体验了一把什么叫“胃袋的乡愁”。   我自己心里有一条明显的界限,若在以面包、大饼为主食的地方待上超过一个月,对米面的思念就会呈几何级增长,尤其贪一碗清汤。人啊,就是由他吃的食物所铸成的。   受够了烤肉、大饼,土耳其烤肉带来的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在伊斯坦布尔这样的大都市选择尚且丰富,大不了还有水果能喂饱自己,可来到中部山区的棉花堡小镇,就只剩下无穷无尽、伴随着绝望的饥
期刊
人生苦短,譬如风中朝露。古往今来,谁不想长生不死,在方士、道家的影响下,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热衷于寻找、探索各种不死之道。飞升成仙就是其中最受推崇的方法,这也展现出中国人的一个特质:对现世的看重。来世可期之类的安慰,远不如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地活着。成仙,不似信仰,而更像一个个梦想;成仙,并非神话,而更像一场场艰难的实验与试炼;成仙,并不神秘,有时它又浪漫而瑰丽……  寻求仙方   有一天,齐景
期刊
冷风从窗户缝溜进来,吹干我脸上的泪水,将我送入梦乡。梦中,母亲依旧穿着那件淡蓝色的布衫,嘴角露着微笑,静静地站在远方凝视着我……   那是一个深冬的下午, 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凛冽的寒风无情地吹着这片土地。炉火烧得正旺,热腾腾的,让人一点也不想出门。其他人都去照顾母亲了,只留下我和表哥。夜渐渐深了,窗外的风不停地怒吼着,我们静静地坐着。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伴随着呼叫,随后只见大妈急匆匆地冲进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