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辅助置钉重建寰枢椎不稳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28例可复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层厚1 mm扫描后获得DICOM格式数据.获取数据经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建立与个体化基板组合形成导向模板.在激光快速成型机上制作导向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
【机 构】
:
315040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315040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315040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315040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宁波市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辅助置钉重建寰枢椎不稳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28例可复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层厚1 mm扫描后获得DICOM格式数据.获取数据经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建立与个体化基板组合形成导向模板.在激光快速成型机上制作导向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片和CT扫描评价螺钉的位置. 结果 应用数字化导向模板为28例患者置入螺钉,其中3例行寰椎椎弓根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椎板螺钉固定;25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共置入C1椎弓根螺钉56枚,C2椎弓根螺钉53枚,C2椎板螺钉3枚,术后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未出现置钉相关并发症. 结论 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能够针对不同螺钉置钉组合方法灵活应用于临床治疗寰枢椎不稳,具有良好的精确性.但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在临床上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比重增加,有效控制人为因素能够极大地提高置钉精准性并减少神经血管并发症。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严重胸部钝性伤(severe blunt chest trauma,sBCT)患者伤后近期生活质量、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符合标准的sBCT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hort-form-36 health survey,SF-36)和
目的 评价万汶[体积分数6%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溶液(HES)]用于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加术中血液回收(intra-operative cell salvage,ICS)对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节血效能和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58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HH+ ICS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比较
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学组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零五医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学术交流会暨第十六届全国创伤学术交流会"于2012年9月5-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与会专家在创伤/交通伤流行病学、预防、临床救治,创伤数据库与创伤评分及基础医学研究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期间还开展了国家卫生部行业科研专项"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培
近年来,高龄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如果骨折后不及时、不合理处理,很容易出现卧床不起,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发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甚至出现褥疮,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为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优劣,笔者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一2013年1月在我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单排固定和双排缝合桥固定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2012年5月关节镜下用单排固定和双排缝合桥固定40例,其中采用单排固定组18例,双排缝合桥固定组22例.比较两组并发症、术后恢复日常生活的时间、达到满意评分的时间、再撕裂率、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
地震在瞬间造成的群死群伤给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致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伤;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致6.9万人死亡、38万人受伤;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致2046人死亡、1.2万人受伤;2013年四川雅安7级地震致181人死亡、968人受伤;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致617人死亡、112人失踪、2 500人受伤。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不同术式及治疗结果,总结术式选择的经验和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收治的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患者19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联合组)9例,单纯后路手术(后路组)7例,单纯前路手术(前路组)3例.总结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及影像学结果.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 ~20个月(平均14个月).联合组术后4~6个月骨折愈合,1例
活性氧通常被认为是细胞呼吸链的毒性代谢产物,在组织创伤过程中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1],可直接改变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包括细胞内Ca2浓度改变、能量缺失、谷胱甘肽被氧化、蛋白中巯基和脂质的氧化等,造成组织损伤,从而引发炎症[2].正常生理情况下,生物机体内活性氧的生成与清除处于平衡状态,高浓度的活性氧可直接改变细胞内环境的稳定,严重时可造成细胞凋亡,组织损伤。
为了巩固和提高我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救治、突发事件与灾难医学救援水平,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创伤救治体系,进行迅速、科学、法治、正确、规避医疗风险的创伤院前急救和后续治疗,减少伤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由广东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华创伤杂志》编辑部和南方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主办,广东省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协办,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承
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过程,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骨组织能够对应力刺激产生良好的应答反馈,骨折处的力学环境能够引起局部骨细胞发生形变,改变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分泌,并且诱导成骨效应细胞的增殖、分化,对骨愈合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1].据此,笔者就近几年来关于轴向压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