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由于缺乏公认有效的动物模型,影响了对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发病机制和干预的研究,因此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来进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研究很有必要。目的:制作2日龄SD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动物模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材料:选用36只生后2dSD大鼠,清洁级,雌雄不限,体质量6~8g,由四川大学华西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小鼠抗O4由Chemicon公司提供,兔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兔抗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兔抗髓鞘碱性蛋白、SABC免疫组化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兔抗小鼠IgG-FITC由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实验于2005-05/12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儿实验室完成。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手术,体积分数为0.06氧气和体积分数为0.94氮气处理4h,分别在缺氧72h,14d及28d取6只处死。对照组只进行右侧颈总动脉分离术而不作结扎及缺氧处理,时间段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配对。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大鼠经心脏灌注固定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镜检查。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造模72h,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小鼠抗O4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脑组织组织学变化;造模14d,采用兔抗髓鞘碱性蛋白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髓鞘碱性蛋白改变。③神经行为学检测:术后28d对两组小鼠进行悬吊试验(大鼠前腿抓住水平玻璃棒,离开桌面45cm记录大鼠掉下的时间,评分标准:1分:<10s;2分:10~30s;3分:30s~2min;4分:2~5min;5分:>5min)、倾斜板试验(大鼠倒置于45°斜面上,记录大鼠转为头向上>135°角度的时间)、旷场试验(无顶方盒箱底用墨线分成9个等分小格,大鼠置于中央小方格内,观察30s内活动情况,大鼠1/2以上身体从所在方格进入相邻方格记1分;大鼠后肢站立计1分;二者相加为其总分)、圆筒实验(将大鼠放入20cm×30cm×5cm的圆桶内,记录大鼠后腿站立时,前爪最初承重触及桶壁次数,以同侧触及次数/总触及次数×100%,对侧触及次数/总触及次数×100%作分析),记录各项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电镜观察缺氧缺血后脑组织病理学改变。②免疫组化兔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兔抗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兔抗髓鞘碱性蛋白和小鼠抗O4观察缺氧缺血后相应细胞和组织改变情况。③神经行为学评价观察缺氧缺血后大鼠神经行为改变(各实验得分)。结果:实验大鼠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光镜和电镜病理学检查发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大鼠早期可见显著侧脑室周围脑白质损害,远期可见显著的脑室扩大,髓鞘减少。②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大鼠脑白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6566.93±455.56,1069.32±791.71,P<0.0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平均直径大于对照组[(11.69±0.97),(8.24±0.22)μm,P<0.05],兔抗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59304.07±6864.03),(15132.29±2455.52),P<0.05],兔抗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21764.29±1981.63),(69174.72±3199.90),P<0.05],小鼠抗O4阳性标记的异常细胞数大于对照组[(54.08±11.99),(1.25±0.51)个,P<0.05]。③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大鼠悬吊试验玻棒悬吊时间短于对照组[(1.27±0.14),(4.24±0.59)min,P<0.05],倾斜板试验转头时间长于对照组[(7.17±2.32),(3.27±0.82)s,P<0.05],旷场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3.68±0.82),(12.67±1.00)min,P<0.05],圆筒实验显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大鼠左侧肢体活动较右侧肢体减少[(19.25±2.77),(64.55±0.36)%,P<0.05]。结论:2日龄SD大鼠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模型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明显的脑白质损害,神经行为明显异常,符合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病理及行为改变,模型制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