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朗读教学,提升训练实效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er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作者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探讨这些问题,提出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 优化对策
  
  近期我参加了“现代与经典”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第一天就听到了特级教师贾志敏朴实而扎实的《卖鱼的人》一课教学。同时拿到了贾老师的一篇随笔《老于的烦恼》,在其中看到了另一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烦恼:现在全国的孩子有百分之九十的不会读书。对于两位老专家的担忧,我感触很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今语文教学较重视过深的讲解分析,挖掘内涵,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运用,而最基本的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却忽视了。即使关注了,也只是浮光掠影,走走形式。我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提出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以求教于大家。
  一、为朗读教学“把脉”
  1.朗读的时间不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一些老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虽然有指导但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而且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4.阅读就是放声读
  走进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朗朗书声如春风乍起。老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可以说,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出声的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出现的频率却不是很高。许多阅读课,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而很少采用默读的形式,“书声朗朗”成了他们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
  二、优化朗读教学,提升训练实效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从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训练范围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精选训练重点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能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4.合理运用形式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以前,我们不相信学生,总喜欢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喂给学生,在那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到了系统的知识,但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逐渐地放开手脚,把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朗读的天空翱翔。
其他文献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已经发出《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广东省又新增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当年获得认定国家新型工业化
2009年9月28日,许继电气正式与云南电网公司签约,成为“云南电网太阳能发电测试平台建设”项目的总集成商,标志着许继电气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政策作为系统集成商成功进入太阳能
腹部外科手术持续引流是腹部严重创伤、腹腔内脏器损伤、肠外瘘、重症胰腺炎等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以往临床采用的烟卷式橡皮引流,乳胶和硅胶管单管引流等,虽有一定效果,但均为
目的探讨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姑息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通过ERCP内镜下放置胆道内支
近年来影视作品方言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它不仅对推广普通话造成负面影响,也对影视作品思想文化内容的传播,以及解读方言背后所包含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造成不必要误解
摘 要: 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道德的高要求与目前大学生就业道德滑坡之间的矛盾,成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及基本职业道德素养缺失的现象。高校应更新就业指导课的思想理念,创新就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模式,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道德素质,使高校毕业生实现良性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道德 缺失现象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2岁,因发现腹部包块30年,于2008年3月2日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曾行剖宫产手术。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呼吸平稳,表情自如,身材瘦小,心肺无异常。腹部隆
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切入点,是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高职院校提高竞争力的基础保障。新专业的开发要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符合、服务
要使动画片中艺术形象的设计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们的设计师们和表演艺术家一样,应大力提倡"入戏"精神,去体验戏中"生活",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与"戏"中的人物、动物
现代审美趣味对电视剧《水浒传》反面人物的改编具有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人物性格走向、影响人物之间的关系、影响人物形象,甚至影响人物的命运。并以具体例子分析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