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拥,一萦萦晕黄暖亮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灯具配线图一来,简直已成立即反射……‘这盏拿掉,那排取消,这处不要,那区一枚就好……太亮了,真的不用这么亮’”
  不知为何,我很怕亮。
  自小就一直对当时台湾住居千篇一律的、一盏白炽炽亮晃晃大大居中主灯遍照全屋全室的照明法深感困惑。总觉得太明白直接还晒得人目眩发昏,偏偏真的需要看书写字辨物时却还是得另外补足,既没气氛又欠效率。
  后来随父母出国旅行,开始在异地旅馆或人家里见识到各种局部与间接照明手法:不设主灯,而是在需要明亮的角落如床头、书桌、餐桌、沙发、浴缸、妆镜、厨台以至过道壁间等的上方旁侧各自设置灯具打亮,走到哪开到哪,有需求才有灯光。
  如是,不仅实用上都兼顾了,空间更因之产生了明暗层次,整个儿优雅立体起来,且灯泡多为橙黄色泽,更平添几分温暖;当下大为折服,成为我一贯追求的照明原则。
  ——说来好笑,其时,即使是大学时代在外赁屋而居,我甚至大费周章将斗室原有的吸顶灯搁着不用,改以放置各处的台灯、夹灯取代。
  后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居,我对每一盏灯的安法摆法都更斤斤计较,务必在亮与暗之间都能有姿态有氛围有味道。
  有趣的是,不知是否一年年越发歇斯底里,几度和室内设计师合作之际总会发现,我似乎比常人更畏光。
  每每灯具配线图一来,简直已成立即反射……“这盏拿掉,那排取消,这处不要,那区一枚就好……太亮了,真的不用这么亮。”
  当然过程中也心知设计师们其实委屈,都说原也认为不用这么多,但偏偏大多数房主犹嫌不够,所以一开始干脆全先装上;且一般状况反而是还得往上加,像我这样大砍特砍的实在很少。
  但事实上根据经验,即使大砍之后,实际进住其中,还是总会有那么几处灯具仍旧只能屈居冷板凳角色,鲜少能放光芒。
  所以这回,由于预算本也吃紧,我的杀伐动作比以往更强悍一一秉持超高标准严格考虑,再三确认一定派得上用场才肯要。餐桌吊灯还配上调光开关,要暗要亮都可视状况立即弹性调整。
  果然至今,每一灯都确确切切各有重用……甚至减得太过,穿衣镜前竟硬生生漏了一盏,直至入住后才忙忙地赧然央求工队回来补装。
  配置之外,在灯具造型上,出乎向来审美立场,则偏爱简约静雅的设计。因为相信最美的应该是光,所以,过多纯粹装饰的线条形状图案颜色其实并不需要,暗里,且让光与复印件身幽幽对比绽放温暖就好。
  因此装修过程中,花了好多工夫各处一一仔细挑选来的灯具,样子都颇单纯,一任朴朴素素的方圆,最紧要的是能与周遭场域相衬搭,自成风致。
  而一年多来,检点各处灯具的使用,很奇妙的是,结果最常用常开的,竟非预想中、也是以往习惯多年的餐桌吊灯与沙发旁立灯,而是附于厨房中岛吊架上的一圈LED灯,以及厨房底起居室旁的壁灯。
  乎是日日一到向晚时刻便下意识先打开,将公共区域温婉照亮。
  细究其中原因,应是厨房中岛原就是全宅生活动线与情感寄托之最核心,当然无论如何都希望这儿一定要有光。
  至于后者,则是这盏灯本身太美,又刚刚好拥有一面干干净净白墙当舞台,只要点亮,上下各成丰姿的光晕无比吸睛。不管身在何处,只要望见便觉动心喜悦,遂越来越少不了它。
  这是,灯与光的曼妙。令我自此又得着更多领会和启发。
其他文献
我体会到每一个成熟的体系都有自身的逻辑性,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变化的内因与外因。走中西融合之路一定要慎重,随心而动才是真正的创造。  “中国画应该向何处发展?”是20世纪以来,大多中国艺术家开始困扰的问题。谢青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尤其是自欧洲回国之后,她更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画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什么。  谢青的创作一直保持着中国画传统材料的使用,生宣、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在传统材料使用的同时,她也
期刊
自述人/胡向前 整理/赵雪峰  胡向前的皮肤很黑,他说比2008年做《太阳》这件作品的时候,还是白了些。那时候他为了和黑人朋友打威一片,天天晒太阳,直到晒到足够黑。表演,是他做行为艺术的关键词。他会尝试在作品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源自他的表演欲。但他不是演员,他不会为了扮演歌手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他也不是社会工作者,不会因为自己的作品涉及现实问题,就去做所谓的深入展开。这些看似蜻蜓点水的行为艺术,
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庆90周年系列展览“石渠宝笈”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和延禧宫同时开展。每年春秋两季,故宫博物院都有书画展,但此次展览专为90周年院庆打造,近300件珍贵的书画藏品与观众见面。《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著录,分三次编撰,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共著录了历代书画藏品万余件,几乎涵盖了后人知晓的所有最有名的书画作品,此次展览根据《石渠宝笈》著录书画
期刊
是艺术家,更是学者,这是对王伯勋最精准的定位。  “学者型画家”是王伯勋实至名归的称谓。王伯勋提出“写意重彩”的创作思路与其广读诗书、研习画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一点上,袁运生曾给过他这样的评价:“与大多数画家不同,王伯勋表现出对理论研究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研究能力,尤其体现在对艺术家个案资料的收集与梳理方面。可贵的是,王伯勋能够从他研究对象的艺术历程中发现关于艺术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且这些规律
期刊
梵高因精神失常,割掉自己的耳朵,这让他看起来异常疯狂,但当他提笔写信,他好像又变成一个积极的对话者。他人生艺术生涯的奥德赛,可以看似清醒地以一种涓涓细流的形式娓娓道来。  37个年头,近900幅作品与1100幅纸上素描,这是梵高走过世界的痕迹。他高产的作品在他死后价格飙上了天,但在他有生之际,却无人问津(只卖出过一幅画)。支持资助他创作的弟弟提奥,作为巴黎的艺术品商人似乎对哥哥的作品也爱莫能助。 
期刊
细品杜华的创作,有优雅精致的坦培拉宋画,有挥洒绚烂的彩墨新荷,也有雅致脱俗的水墨印象。正好印证了她的理念——求新求变,但无论绘画风格出现怎样的变化,不变的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默默的坚守,始终将自己的创作之梦植于中华民族的艺术丛林中。  早在90年代,杜华就曾相继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举办个展,获得广泛好评。90年代中期,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前往法国埃克斯国家艺术学院深造。欧洲自由的艺术气
期刊
谢青想用作品为自己搭建一座理想的百草花园,想来真是一个美妙的修身场所。能拥有自己的花园,着实为人生一件幸事。  谢青与没骨画有着不解之缘。  谢青的父亲谢志高是著名画家,自小受到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谢青也喜欢画画,读美院附中时,自己便坚定的想学中国画,而那时的国画课除造型基本功练习之外,再就是工笔与写意的临摹课程。偶然的机会,谢青看到了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册甚是喜欢。【恽南田(1633-1690)
期刊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雕塑的传统就是合作,这会影响到人的行为习惯和认知。雕塑系的学生普遍合作概念强一些,分享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其他系的同学则需要独立空间更多一些。这里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是雕塑艺术工作模式带来的一个现实。  艺术家武豪绝对是这个雕塑工厂的老客户,这一点从他在工厂里能够驾轻就熟地指出各种场所都是干什么的就可以得知。他说,平常他不会从五道口的清华美术学院来这边,而一旦有作品在工厂加工,他几
期刊
“这些故事来自于古老的民间戏剧、宝卷、变文,除却背景时代差异这些表象,仔细读来,里面的人物个个都是我们。”  “我脑海中常常想象着一个古代的孩子,奶奶带着他进入寺庙或者教堂烧香,在幽暗的空间里,墙上画着的那些地狱变大,孩子的个头和目光刚好到可及之处。因罪受罚者在鬼吏无休止折磨中血肉模糊,孩子的小小心灵是什么样的骇怖?惊慌中的孩子目光上移,然后你看见神或者佛菩萨慈悲的脸,在一片混乱的景象中向你垂目,
期刊
吾爱吾师,吾师传统,吾亦爱真实,这是对康晓铭创作理念的解读。康晓铭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徐蒋体系”第三代代表人物赵建成。现为职业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艺术交流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书画院院聘画家。因为爱师,他才当曹斗;因为师传统,他笔墨自如;但在最终摸索自己的创作时,他选择以真实为师。  蒋兆和作为中国古代人物画冷酷面具的终结者,是“融贯中西”创作道路上一直被效法的对象,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