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及地形特征的露天矿倾斜摄影测量DEM数据抽稀算法

来源 :现代矿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h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反映露天矿山真实情况的三维模型,能够有效地指导矿山生产计划的制定和生产管理工作,是露天矿山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然而,倾斜摄影测量数字模型数据量大,很难直接用于现有的三维矿业软件.基于此,提出一种顾及地形特征的露天矿倾斜摄影测量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抽稀算法,以达到优化模型的目的.该算法包括两大部分:首先,对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其转换为规则栅格数据;然后,对规则栅格数据进行虚拟网格划分,利用等间距抽稀方法对原始点云数据进行初次抽稀;最后,运用顾及地形的断面扫描方法进行特征提取,仅保留地形特征点,达到点云抽稀的目的.通过在矿山进行试验,可将矿山点云数据压缩至原数据的0.130%;抽稀后所得DEM可快速导入三维矿业软件中.
其他文献
高压电脉冲破碎技术是一种较新的矿物加工技术,与传统的矿物破碎技术不同,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破碎特征.为助推该技术更好地与传统矿业融合发展,在简要介绍了高压电脉冲破碎技术原理及与机械破碎区别的基础上,指出高压电脉冲能够有选择地优先破碎含金属矿物的矿石颗粒,金属矿物晶粒在矿石颗粒内的镶嵌位置和数量会影响击穿通道的发展程度、分枝数量和路径位置,固体颗粒与电极对的相对空间分布也会影响击穿通道的路径和颗粒的破碎程度,脉冲能量沉积到击穿通道的比例与颗粒内含有的金属矿物数量、种类显著相关;高压电脉冲破碎能降低磨矿能耗,提高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地质、大生态、大环境”的理念成为国有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但由于新兴领域的地质工作市场开拓缓慢、传统地质勘查业务锐减,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参考国内在改革发展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地勘单位,通过综合分析其具体情况,认为传统地勘单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夯实地勘主业,积极探索创新性找矿模式;②把握传统专业的优势地位,坚定不移走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战略;③找准定位,差异性发展,积极开拓新兴领域的地质工作;④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市场和专业竞争力.
锂辉石矿最常见的选矿方法是浮选法,指出了该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传统型捕收剂或选择性不佳,或对温度敏感;“难免离子”(Ca2+、Fe3+、Mg2+等)污染矿物表面,使得有用矿物和脉石矿物的可浮性差异变小;调整剂选择性较差,常用抑制剂在抑制脉石矿物的同时对锂辉石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锂辉石浮选药剂技术进展主要体现在锂辉石浮选捕收剂和脉石矿物调整剂方面,捕收剂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寻找捕收能力强、选择性好、且高效易降解的捕收剂;小分子有机抑制剂所带极性基团的水化性越强、数量越多,其抑制效果越好.浮选新技术研究进展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与发展,首先介绍了尾矿的分类、用途与危害,并以2011—2020年我国各品种尾矿产生及利用数据为依据,介绍了我国尾矿资源的产生情况、综合利用情况,以及全国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情况,着重指出全国尾矿综合利用呈现高效利用城市批量涌现、有价组分提取基础研究取得大量突破、规模化消纳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一批高值化综合利用产品面世的特点;指出了尾矿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是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开发基础薄弱,环境风险与安全风险突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认识程度不够深刻,科技
数字化转型是传统金属矿山企业追求的目标.通过论述金属矿山企业面临的问题、国家政策形势及技术发展现状,分析金属矿山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重点分析国内金属矿山数字化转型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探讨金属矿山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途径,为准备或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工作的企业提供参考.
为提高我国冶金渣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冶金渣高效、高值综合利用,本文在介绍了各冶金渣(钢铁冶金渣、有色冶炼渣、电解锰渣)的分类、产生及综合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冶金渣综合利用相关专利、标准与示范工程情况,着重指出冶金渣综合利用存在利用途径单一、综合利用产品标准缺失,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的布置和调控问题,并相应提出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提高综合利用产品市场接受度;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钢渣综合利用水平;开展冶金渣综合利用产业低碳发展规划三大建议.
中国自然资源法律体系主要涵盖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海洋、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类型.在对自然资源法律体系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国家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考察,从体系架构和制度建设2个方面,剖析了自然资源法律体系存在的体系不健全、资源所有权落实、有偿使用和使用权流转等资源管理关键制度不完善或存在缺失等问题.建议推动制定《自然资源基本法》,优化自然资源法律制度框架,突出重点制度的完善,加快推进重要资源的立法或修改,从而完善中国的自然资源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