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s1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时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课时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掌握气压带、风带,分析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及气候的形成原因,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关键词】大气圈;天气;气候;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本节课内容为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第2课时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热力环流,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做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
  一、课标要求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属于终极目标,对本课时没有明确要求。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风的形成原理是学习“全球性的气压带与风带”及“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基础,所以本课时的学习是为实现课标要求所做的知识铺垫。
  二、教学设想
  (1)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以致用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画图,推理得出问题结论。
  (3)把帮助学生养成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读图、析图、绘图、图文转换能力作为本节重点,体现案例教学的精髓,实现有效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掌握热力环流和风的概念;
  (2)学生能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3)学生能理解和判读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能够正确判断等压线分布图中某点风的方向;
  (4)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气运动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和风向,提升读图、绘图和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形成辩证的思维方法,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科学态度。
  四、重点、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2)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判断。
  五、教学方法
  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评、补相结合。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辅助教学。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预习本课时内容;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4)制作预学案和導学案。
  2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课时内容,完成预学案。
  八、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魔术表演)
  师:在这节课的开始,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术表演。我需要两名助手,哪位同学愿意帮我?
  教师提示步骤:
  ①在讲台上预先放置点燃的酒精灯和冰块;
  ②点燃松香,观察并记录烟向哪个方向飘;
  ③将松香慢慢移到酒精灯和冰块之间,观察并记录松香烟飘向哪个方向;
  ④交换酒精灯和冰块的位置,观察并记录烟向哪个方向飘;
  (A同学演示,B同学记录,其他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师:本课时我们就要揭开魔术的奥秘。
  (板书:大气运动)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魔术表演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
  (二)目标展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节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并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强调)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难点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三)预学展示
  【课堂一】
  (板书:热力环流)
  (教师安排组内交流自主预习的成果,提出预习中的疑问,投影展示学生的预学案,针对存在的问题精讲点拨)
  (学生组内交流,展示预习成果,相互纠错)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气压、等压面等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学好本节内容夯实基础。通过交流展示,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1)精讲点拨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空气热力环流小动画)
  师:A、B、C三地受热均匀,等压面与水平面有何关系,相同高度上气压有何特点?
  师:如果A地温度高,B、C两地受冷空气影响,空气会如何运动?
  师:为何在同一水平面上会出现高、低气压差?空气怎样运动?
  (学生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受热均匀,等压面与水平面平行,水平方向无气压差)
  (学生观察、交流并描述地面受热不均匀的情况下大气运动的状况)
  生:A地受热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形成低气压。相应高空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
  生:B、C地面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相对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生:同一水平面上出现高低气压差,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大气环流的现象及过程,明确热力环流的原理,进一步掌握绘图过程。
  (2)合作探究
  (教师展示记录的魔术现象,引导学生画图分析)
  师:请两位同学配合板图,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画图。画图步骤是:
  ①标出酒精灯与冰块处的冷热状况;
  ②画出酒精灯与冰块处空气垂直运动方向;
  ③标出水平气压状况;
  ④标出水平方向上空气运动方向。
  (两名同学到黑板画图。台下每两人为一单元,一人描述,一人画图,用图解释魔术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学生加深对热力环流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画图、用图、图文转换的能力。
  (3)知识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做简单的提示)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和原理,见图1)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热力环流的过程和原理,加强对本节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4)学以致用
  师: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现象。城市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与郊区间存在热量差异,这又会对城市形成怎样的影响?
  (师播放视频:东京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并提供东京气温、降水图文资料)
  材料一:东京2000~2006年7月份城区、郊区平均气温对比表(见表1)
  材料二:
  据调查报告表明,近一百年来,东京城区最低气温已经上升了4°C,增幅明显高于郊区。而城区的暴雨天气也比以前多出了15倍。有时,一小时的降水量就能超过100毫升,年平均降水量比周围郊区高出20%左右。
  师:请大家探究以下问题。
  ①根据资料,绘出东京城郊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如图2)。
  ②根据你所绘制的热力环流图,分析为什么东京城区降水多于郊区?
  ③拟在图中A、B两处建一座水泥厂和一条绿化隔离带,从城市环保角度考虑,水泥厂和绿化隔离带分别应建在图中A、B哪一处?为什么?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城区、郊区间热量差异对城市气温、降水的影响)
  生: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且多暴雨。
  (两名同学到黑板上绘制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画图)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分组展示探究成果)
  生: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因为气流上升冷却快,而且城市上空多凝结核,所以城市多暴雨。
  生:A处建绿化带,B处建水泥厂。A在环流圈之内,建绿化带能净化空气,B在环流圈之外,减少对城市的污染。
  【设计意图】教师强化学生对热力环流过程的理解,并加深对其绘图能力的培养,培養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师: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生动脑思考)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
  【课堂二】
  (板书: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师安排组内交流自主预习,投影展示学生预学案,针对存在问题精讲点拨)
  (学生组内交流,展示预习成果,相互纠错)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展示,学生明确影响风的三个作用力基本特征,了解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风向。
  (1)精讲点拨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有何关系?
  师: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风一旦形成,就会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播放动画:二力作用下风向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风向在二力作用下如何偏转)
  师:二力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有何关系?
  师:近地面风还要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播放动画:三力作用下风向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三力作用下,风向如何偏转?三力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怎样?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代表到黑板上画图,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画图)
  生: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学生观察分析,北半球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如何偏转,明确高空、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生:在二力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生:在三个力的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始动力,学会判读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的风向。
  (2)合作探究
  师: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在风向上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图3中画出甲、乙、丙、丁四点风向及受力情况。
  (注:F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代表地转偏向力,f代表摩擦力,v代表风向)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生: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因为近地面除了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还受摩擦力的影响。
  (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北半球甲、丙和南半球乙、丁四点的风向及作用力,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画出)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不同作用力下风向的不同,学会绘制和判断风向,培养动手绘图能力。
  (3)知识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和点评)
  师:请同学们填写并画出下列表格内容。
  (学生总结并填画表格,如表3)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风向的判定与绘制,强化对本节知识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
  (4)学以致用
  师:平直等压线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中,等压线弯曲闭合。
  (教师出示等压线分布图和探究问题)
  师:下图(见图4)是北半球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你能绘出图中A、B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风向吗?A、B两地哪处风速大,为什么?
  (师及时对学生绘图和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
  生:B处风速大于A处,因为B处等压线密集,A处等压线稀疏。
  【设计意图】学生判断弯曲等压线图中的风向,明确等压线稀疏与密集对风速的影响。
  (5)网络构建
  (教师引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知识建构,如图5)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把握本节内容,并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6)当堂达标
  (教师出示当堂达标题,题略)
  师:用4分钟完成当堂达标题。
  (教师出示答案,让学生对答案)
  师:同学们对一下答案,对出错较多的重点讲评,并补偿相应训练题。
  (学生用4分钟完成当堂达标题,并对答案,统计错题较多的题目)
  【设计意图】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
  (7)自主评价和质疑反思
  师: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表的填写。在本节课中,你们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吗?
  (学生填写表格,如表4)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教师掌握学情,增强了下一步质疑反思的针对性。
  (8)预学安排
  (学生课后预习“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内容,并完成预习学案)
  【设计意图】
  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节内容的教学,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强化了学习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地理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讨论了双连续局部C-半群的Laplace变换的若干性质。
夜里无事,随手翻开了相册,让一帧帧有印象或没印象的画面在眼前划过。过了不知多久,突然停下,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定格在我眼中。  我想起来了,这人是我的堂哥,一个我已很久没见、连他现在变成了什么模样都不知道的人。  照片里,我是刚刚开始换牙的年纪,他则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他用瘦瘦的手臂抱起胖乎乎的我,我则把缺了门牙的灿烂笑容留给了镜头。我不知道这张照片是何时何地何人为我们拍的,甚至第一眼都没认出照片里
越南北部太原省(ThaiNguyen)省长DuongNgocLong3月25日宣布,韩国三星电子投资20亿美元在颜平工业园(YenBinhIndustrialPark)建的生产基地开始动工修建。这个基地将用于生产手机、
根据日本电子回路工业会(JPCA)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以员工数在50人以上的企业为对象),2013年2月份日本印刷电路板(硬板+软板+模块基板)产量较去年同月下滑31.8%至100.6万平方公尺,连续第6
审美想象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培养审美想象力是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关键环节,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运用拉回映射和楔积的性质,给出三维欧氏空间二重积分和曲面积分的积分表示。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预先制定有效的方案,采取必要措施和编制好合理的施工顺序进行预先控制.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上严格控制,严格遵守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提供操作质量,严格规范
【摘 要】本课教学设计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教学、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教师运用iPad同屏传输及拍照功能解决了学生对抽象几何体三视图的想象难点;借助电子白板及实物展台的对比功能,直观地帮助学生发现作业中的问题,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此外,本课教学设计密切结合高考热点,利用还原法,将一些复杂几何体的三视图放入长方体内,以解决学生难以直观得到三视图的困惑。 
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理念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师生、文本、作者和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如何在对话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关键在于
地磁背景场变化特征是影响匹配导航精度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潜航器导航前,对航行区适配性能进行分析尤为重要。采用熵、粗糙度等统计参量,实现了对匹配区地磁变化特征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