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47-01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作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抓手,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职业院校的面临的共同任务。在推行双证书制度过程中,我校遇到一些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关的问题,导致双证书获取率和利用率均不高。
一、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不高,成为双证书率低的原因之一。国家鼓励、并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但无强制性也缺乏政策上的引导性。学生对双证书制度认识不足,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不高。以我校药学类专业为例,可鉴定的职业资格证包括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药物制剂工。分析我校2010级-2013级药学类学生的职业资格证报考率发现,不同工种比较,医药商品购销员报考率最高,中药调剂员次之,药物制剂工最低;各年级相比发现,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报考率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制剂工的报考率有所波动。总而言之,职业资格证报考率虽整体有所增加,但从未达到过100%(见图1)。
2、我校具有可鉴定资格的工种有限,导致部分专业无证可考。我校药学类专业目前可鉴定的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和药物制剂工等工种主要满足药学、医药营销、中药、药物制剂和中药制药等专业的学生。像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简称药检)、中药种植与加工、制药设备管理与维护等专业的学生几乎无对口专业的职业资格证可以获取。以药检专业为例(见图2),统计发现在无对口职业资格证可以报考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药检专业的学生为达到双证书要求,只有考取其他如购销员等证。
3、职业资格技能考试“一考定结果”的模式有待改进。职业技能培训未能和专业课的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职业资格技能考试“一考定结果”的模式有待改进。
4、职业资格证书逐级考试的规定,使学生失去直接获取较高等级资格证的机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条件中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学生对口专业必须获得中级工证书才可报考高级工。我校学生学制3年(在校2年+实习1年),各专业学生一般都在大二(在校第二年)才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使得学生去实习前最多能考取中级工证书。
5、职业资格证书权威性差。学生实习或毕业工作后在校期间获得的职业资格证很多都用不上。部分原因是职业资格证的发证机构五花八门。目前各省市的行业部门或中介培训机构所发的职业资格证权威性差,很多企业不认可,这导致上岗前必须重新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也有一些企业不重视持证上岗、无须职业资格证书。
二、对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问题的思考
1、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政策,促进双证书制度。国家可以通过奖励双证书获得者及双证书通过率高的院校达到促进双证书制度的效果。我校同样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2、学校应创造条件,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增加工种的鉴定资格。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已开办专业和《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积极筹备、完善各专业对口工种鉴定所需的实训基地和设施,这样才能为更多学生获取对口专业职业资格证提供机会。
3、将职业资格技能培训、鉴定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我校可以考虑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过程中进行的技能培训融入专业课程的技能培训中,使两者同步,解决单独进行职业资格技能培训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把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一考定结果”的模式改为分段式技能考试,采取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课程技能考试成绩互认的方法,达到既考查了学生,也避免了重复。
4、统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组织与管理机构,提高证书的含金量,且加强企业持证上岗的管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应是在国家权力制约下对从业者的一种职业能力的认可。统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组织与管理机构是保障职业资格证书权威性的前提,也有利于提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此外,政府在制度与政策上进行适当引导,使企业加强持证上岗的管理并能充分认可学生在校期间已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结语
在国家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之际,我校可以针对现存的双证书获取率不高、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深入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制定激励措施奖励双证书获得者提高学生获取双证书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改革把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融合,从而更好的在我校推行双证书制度。
(作者单位:1.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 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吴雪萍,汪鑫.发达国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经验及启示.职教论坛,2010,(13):85-89
[2]丰津玉.建立以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特色的教学保障措施.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4):65-66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作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抓手,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职业院校的面临的共同任务。在推行双证书制度过程中,我校遇到一些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关的问题,导致双证书获取率和利用率均不高。
一、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不高,成为双证书率低的原因之一。国家鼓励、并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但无强制性也缺乏政策上的引导性。学生对双证书制度认识不足,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不高。以我校药学类专业为例,可鉴定的职业资格证包括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药物制剂工。分析我校2010级-2013级药学类学生的职业资格证报考率发现,不同工种比较,医药商品购销员报考率最高,中药调剂员次之,药物制剂工最低;各年级相比发现,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报考率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制剂工的报考率有所波动。总而言之,职业资格证报考率虽整体有所增加,但从未达到过100%(见图1)。
2、我校具有可鉴定资格的工种有限,导致部分专业无证可考。我校药学类专业目前可鉴定的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和药物制剂工等工种主要满足药学、医药营销、中药、药物制剂和中药制药等专业的学生。像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简称药检)、中药种植与加工、制药设备管理与维护等专业的学生几乎无对口专业的职业资格证可以获取。以药检专业为例(见图2),统计发现在无对口职业资格证可以报考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药检专业的学生为达到双证书要求,只有考取其他如购销员等证。
3、职业资格技能考试“一考定结果”的模式有待改进。职业技能培训未能和专业课的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职业资格技能考试“一考定结果”的模式有待改进。
4、职业资格证书逐级考试的规定,使学生失去直接获取较高等级资格证的机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条件中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学生对口专业必须获得中级工证书才可报考高级工。我校学生学制3年(在校2年+实习1年),各专业学生一般都在大二(在校第二年)才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使得学生去实习前最多能考取中级工证书。
5、职业资格证书权威性差。学生实习或毕业工作后在校期间获得的职业资格证很多都用不上。部分原因是职业资格证的发证机构五花八门。目前各省市的行业部门或中介培训机构所发的职业资格证权威性差,很多企业不认可,这导致上岗前必须重新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也有一些企业不重视持证上岗、无须职业资格证书。
二、对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问题的思考
1、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政策,促进双证书制度。国家可以通过奖励双证书获得者及双证书通过率高的院校达到促进双证书制度的效果。我校同样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2、学校应创造条件,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增加工种的鉴定资格。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已开办专业和《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积极筹备、完善各专业对口工种鉴定所需的实训基地和设施,这样才能为更多学生获取对口专业职业资格证提供机会。
3、将职业资格技能培训、鉴定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我校可以考虑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过程中进行的技能培训融入专业课程的技能培训中,使两者同步,解决单独进行职业资格技能培训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把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一考定结果”的模式改为分段式技能考试,采取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课程技能考试成绩互认的方法,达到既考查了学生,也避免了重复。
4、统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组织与管理机构,提高证书的含金量,且加强企业持证上岗的管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应是在国家权力制约下对从业者的一种职业能力的认可。统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组织与管理机构是保障职业资格证书权威性的前提,也有利于提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此外,政府在制度与政策上进行适当引导,使企业加强持证上岗的管理并能充分认可学生在校期间已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结语
在国家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之际,我校可以针对现存的双证书获取率不高、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深入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制定激励措施奖励双证书获得者提高学生获取双证书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改革把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融合,从而更好的在我校推行双证书制度。
(作者单位:1.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 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吴雪萍,汪鑫.发达国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经验及启示.职教论坛,2010,(13):85-89
[2]丰津玉.建立以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特色的教学保障措施.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