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民办高等院校网络德育的现状和对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y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目前兴起的大量新建民办高等院校的网络德育工作现状、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研究,并从网络对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网络德育的方法和模式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以对民办院校更好地应用网络技术促进学校德育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网络德育 民办院校 德育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互联网已经从“高科技概念”、“舆论宣传的热门话题”等社会兴奋点转而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院校近几年的网络建设和发展速度很快,但却更多的是投入到硬件和技术建设,而缺乏相应的软件配套和管理机制。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致网络德育工作无法稳步健康开展。
  一、民办院校网络德育的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4.2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而这个年龄层的上网人群,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以上一系列数据和调查表明网络和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正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大学生。每个人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网络上的交流与沟通是以平等的身份自由进行的,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国家任何人都难以按其意志对网络实施监控,因此各种文化、观念等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全面的冲击。
  1.民办院校互联网建设发展迅猛。
  民办院校由于其后来者身份,因此对硬件建设更为重视。根据对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省十几所民办院校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民办院校都设立有可上网的公共机房,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公寓也已接入因特网。而使用情况,则是100%的大学生都接触过网络,网络使用过程中,真正直接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网络行为比例很低,基本以影视、聊天、游戏为主。
  2.民办院校相关部门的网络德育的主动意识不够,工作滞后。
  按传统的说法是懂网络的不懂思想政治教育,懂教育的又不懂网络技术。由于对网络的陌生,导致一些教师跟学生无法沟通。师生间的年龄代沟,已经从传统走向网络。部分学校由于不了解网络因而对其产生恐惧和排斥,以极端管理的方式简单处理,导致网络德育实际效果的空白,更无从谈起相关制度的建设。
  3.民办院校自身的特殊性。
  民办院校是一批相对特殊的学校,很多是在最近几年由中职中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建校时间较短,各种基础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再加上生源因素(学生自身能力相较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较弱)的影响,一些学校的重点方向往往是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为学生就业而准备。因此忽略了德育方面的工作,更不用说是进行延伸出来的网络德育教育。
  二、网络德育的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进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讲话,则更加明确了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在激烈交锋,低俗的信息在网上暢行无阻,使得大学生思想上、道德观上受到强烈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的教育和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式带来新的冲击。
  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简单化致使传统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论坛和聊天软件普及,几乎所有的网络成员都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十分机械和单调。所以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间的矛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二。
  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其次,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解决方法和对策
  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我认为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改被动为主动,关注网络,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首先,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其次,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以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
  2.建立红色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并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应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其次,随着网络在大学的教育教学及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校必须及时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不能采用事后补救的工作方式,而需要采取预防控制。因此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制度上,都需要提前有所准备,做到有技术保障,有制度管理,有队伍落实。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1.
  [2]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法学刊,2003.4,VOL20,(2).
  [3]孙振,丁立富.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巢湖学院学报,2003,VOL5,(5).
  [4]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3,(60).
其他文献
本文概述了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历史文化符号被商业电影借重以迎合西方他者关于东方想象的创作现象,以影片细读的方式分析了这种现象在电影表意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情况,并借此揭示
目的:对比分析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两种药物联合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给予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联合治
摘 要: 高职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念、方式等诸多不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只有明确专业逻辑起点,加强专业课程建设,落实工学结合,完善实践教学测评系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不足 原则 要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
本文初步探讨了多孔聚氨酯(PU)薄膜的制备条件,如成形温度、致孔剂含量等对薄膜透气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了这种 PU 薄膜在动物试验和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发现这种 PU 薄膜
反思我国教育现状,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很少关注学生生存。生存技能教育重视力度不够。生存技能的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地方特色而有所不同,但总的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应对自然灾害的处理能力,挫折教育。在实施上应当摆脱学校是单一教育责任主体,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    5.12汶川大地震中,汶川一带的教育系统遭到了摧毁性的打击,人员伤亡惨重,主要以学生居多。然而再此次特大地震中桑早中
本文建立了用溶胀 DSC 法(缩写为 SDSC)测定维纶水中软化点的新方法。该法与常规法相比,具有快速、准确和重视性好的优点。维纶的热性能也相应地由 DSC 确定。用 DSC 法对各
以马来酸酐、丙烯酸为单体合成了聚羧酸型超分散剂(MA),并将其应用于氢氧化镁粉体表面改性。黏度、活化指数、吸油值、比表面积、沉降速度等物化性能指标表明,3%用量的MA改性氢
粗纱锭翼两臂的动态扩张量对纺纱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并借用通用结构分析程序SAP84计算了国内最常见的钢锭翼的动态扩张量,同时介绍了锭翼动态扩张量的测
一种替代黄铜水暖部件的高性能工程塑料锁紧接头最近在河北深州市精密机床附件厂开发成功,并投放市场。随着我国化工建材工业的发展,在水暖部件上使用的锁紧接头由于对温度、压
当代审美教育不再仅仅把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看作是它的首要价值取向。建造理想社会,培养完美人格成为审美教育首要的任务和最高的评价标准,人性的完美成为审美教育的理想追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