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新:心安之处是故乡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37301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见到陈卫新时,是在他新的设计工作室“松涧观筑”内,他坐在这茅草房二楼的露台上,递给我一本薄薄的小红书后伸了个懒腰:“这些,是我这一年来的生活,你觉得如何?”
  书封面很简单,只用红线条勾勒出一架无人机,旁边有一行字:鲁班的飞行器。
  “它好像也很羡慕你在草庐吹麦浪听松涛饮酒吟诗的生活,都快从纸上飞下来了!”
  这松涧观筑还有这《鲁班的飞行器》都是陈卫新的最新作品。一年不见,陈卫新带给我双份的惊喜。
  每个设计师头上都长满箭头
  和陈卫新认识是在四年前,那时在知道彼此都在关注城镇化建设后,他提了个建议:“我们来一起寻访一百个即将消失的古村落/老街坊吧!你从媒体人的角度用文字记录,我从设计师的视角用画笔勾勒!”


  这建议在激起强烈的共鸣后,我很快被世俗的生活淹没了,而他却在这条路上“越陷越深”:先是在南京老城南设计出青果/青果里,在满是人间烟火气的南京老城南开辟出一处文艺理想国;然后又在碧山设计了“碧山书局”,成为“碧山运动”的主会所;如今,在南京南郊这处名为“明人农庄”的农场内,陈卫新最终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沦陷”到自己的设计里了。
  “我的设计分为两种,一种为了生活而设计,一种是为了设计而生活。他们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分阶段进行的梦想的两个阶段。”看着眼前的陈卫新,我想起了四年前初识时他说的话。
  眼前的这本《鲁班的飞行器》,是陈卫新多年来的随笔集。书名则来源他十年前创办的一本名为《左右》的杂志。那时,陈卫新还是一位“有梦饮水饱”的文艺青年。在杂志创刊时慷慨激昂地写下了名为《鲁班的飞行器》的卷首语:做设计师有时就是做梦……做一张写满文字给设计师看的纸,是困难的,就像按图索骥去做一个梦一样。设计师的思想是难以琢磨的,他们除却长得形态各一以外,思想更是天马行空,难能顺应,他们的脑袋上长着指向各个方向的箭头。
  文字和设计,是长在陈卫新脑袋上的两只箭头,十五年前,名为“观筑”的设计工作室,承载着他的设计梦出发;十年前,名为《左右》的杂志寄托着他的文学之梦启航。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箭射出后就能中的,这本名为《左右》的杂志最终让陈卫新在设计与文字之间左右为难。最终,陈卫新选择了“让梦想分阶段进行”, 杂志只出了两期后停刊了,陈卫新选择了集中精力做设计师,但是文字之梦却潜伏心底,成了为设计做嫁衣的配角——《鲁班的飞行器》书中十来万字的随笔,几乎都是为设计而生的:有的是在设计项目考察前期,有的是在设计不出方案外出散心时,有的则是设计项目完工后的总结。
  虽然杂志停刊,但《鲁班的飞行器》这个名字却在潜伏十年后成为了主角。每个配角都有做主角的心。就像陈卫新这随笔集中那篇《仰泳的金鱼甲》所写:我想起那位在《射雕英雄传》中扮演宋兵甲的周星驰,我的金鱼甲与他一样,一定都怀有着高尚的无厘头精神,在我心里,它一样伟大。
  对于陈卫新来说,无论是写诗、作画、办杂志、做设计,都无高下之分,它们都只是脑袋上长着的一个箭头。人生其实有很多方向,而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就是挑选出最适合的一只箭头,然后正中靶心。
  在老城中滋长的青涩文艺
  对于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面临的拆迁大潮,南京也不例外。改造后的门东有着整齐划一的仿古建筑,那是对于游客而言的南京,对于南京人,真正的根在市井的老城南:青石小巷内的晾衣绳、飞檐翘角中升起的炊烟、粉墙黛瓦上斑驳明亮的树影……以东西城墙为界,南至中华门,北至白下路,这里是南京人盛放历史的容器,同时,也是滋生新的艺术生命的土壤。
  沿着名为“六角井”的古巷往里走,转过一个深藏不露的拐角,眼前豁然开朗:一个红砖砌成的小院子,几面高低不一的白墙,一座楼梯自院子尽头盘旋着伸向更高处的砖瓦屋舍。一个交织着彩色线条的咖啡馆,是这家精品客栈的接待处,“青果|裡”字样散发出的精致气息,让我们对于这几天的下榻之所格外安心。


  推开咿呀作响的小木门,设计师陈卫新的工作室就设在客栈旁边,守望着自己的作品。历史街区修复与文化空间打造本是他的主要设计领域,但在如此具有生活气息的历史街区内改造老建筑,让他在设计上加倍小心:既要确保优雅的住宿品质,也要让居所氛围完整传承过往生活的痕迹,最重要的,绝不能让新建屋舍破坏老城南的整体氛围。他花了整整六个月,与老房子对话,最终在拆迁的废墟上打造出烟火味十足的精品客栈:走廊的墙上嵌着可以摸到的老城墙青砖,历经数十年烟气熏焯的木条拼成了休息空间内的桌椅书架,登上二层的平台,周围老房子的瓦片屋顶连绵起伏,青灰、红、黑等颜色在视野里交织成一片缤纷。
  南京被保留下的老建筑并不算多,但令人欣喜的是,它们所容纳的生活却有着鲜明的活力,“民都荟”便是一座同样由陈卫新主持设计的民国主题餐厅,民国时期的南京老地图、橱窗里的民国玩物古件,都在不动声色地诉说着另一段沉默而繁华的南京历史;一道道民国风味的佳肴被端上,穿着旗袍的服务员会及时向食客们讲述那些蕴含在菜名背后的轶闻……陈卫新坐在一架老式留声机旁,侃侃而谈如何在老建筑中梳理新的城市生活脉络,“这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人三种关系的梳理。归根结底,人与人的关系是基调:建筑空间是提供一个让人使用的平台,好的空间设计,目的是让人与人更好地交流。”
  通过质感强烈的文化空间,来聚集气质相同的文化人士,这样的理念也是青果的拥有者——唐宁军希望通过“青果”这个文化品牌所传递的。作为南京知名的地产策划人,唐宁军最初创建青果源于一个名为“城市客厅”的概念:在外来文化将本土历史日渐稀释的南京,设计一个类似城市客厅的地方,让怀揣相同志向的年轻人居住,彼此碰撞、交友,最终使这里成为通向更高梦想的平台。   梦想落地的过程无疑是艰难的,但在数次碰壁之后,唐宁军为自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关键者,设计师陈卫新。秦淮河畔的现代艺术地标就此坚定地步入正轨:他们收集了老城南拆迁时六万斤这样的旧木头,从废墟上捡来一万多块旧砖,在入口处,陈卫新特别设计了一面由老抽屉门拼接而成的艺术墙,这些抽屉,有的是账房先生存钱的,有的是药铺伙计抓药的,有的藏着女人们的胭脂水粉,有的放过女孩的带锁日记……在如是令人遐想的故事板旁边,旧木头里拔下的锈钉子,钉出了风靡南京的LOGO——TINGOO青果。
  三年多的时间,青果已然壮大,并孕育出“青果周庄”、“青麦”等衍生空间及项目,但唐宁生始终未变当年做青果的初心:构筑理想主义气质的生活社区。在他看来,人,才是文化空间的生命关键,也是青果成为南京文艺品牌的因果之律,譬如,南京本土的“好妹妹乐队”从青果走向全国,已小有名气的她们每次全国巡演期间都会回到这里演出,又点燃了更多的艺术梦想。如今,一间“果室”被开辟成小小的书吧,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或是新书推荐会;另一间“果室”中,一群南京艺术学院戏剧系的毕业生,在此组建起一个名为“光荣退休青年剧团”的小型剧团,每逢周末,并不华丽的舞台灯光亮起,只能容纳50人的小剧场座无虚席……正如“青果”之名的寓意,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也许青涩不成熟,甚至未必一定走上艺术道路,但他们却是南京艺术生活毋庸置疑的明天。


  心安之处是故乡
  坐在“松涧观筑”草庐拆解完陈卫新头上的第一只箭头《鲁班的飞行器》后,我把视线放到第二只箭“明人农庄”上。
  明人农庄是陈卫新最新的设计项目,代表了陈卫新最新的设计方向。
  做设计师很多时候就像是做赏金猎手,在你人微言轻,做设计不仅仅是为业主做嫁人,更像把自己也卖给业主做婢,很多时候要完成设计不得不迎合业主的想法。迎合业主的设计师,的结局:有可能会“跟着他们的业主一下子开窍了,喝Petrus红酒,开英菲尼迪FX跑车型豪华SUV,并且与自己的这些东西合影留念”(《鲁班的飞行器﹒当设计遇到虚荣》),但是迎合的后果,绝大多数最终会废了设计武力。
  陈卫新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对“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心有戚戚。因而虽然身份是设计师,但骨子里却有着浓郁的文人情怀。因而就像最高级别的赏金猎手有游侠一般的桀骜,一年仅接几单生意。只接对自己口味的生意:只为表现自己的“设计能力”而设计,而不是从项目本身的“合适性”去考虑。
  在设计出南京先锋书店、随园书坊等书店主题项目后,陈卫新被贴上“书卷气”;在设计完南京1865凡德艺术区、民都荟等“民国风”项目后,陈卫新又被称为“民国范儿”。但是陈卫新说,“书卷”和“民国”都只是演练,他最终的设计,是想在异乡设计出一处心安之所,让异乡结客只把异乡当故乡。陈卫新把这种感觉归结为—人人心中都有一亩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亩地。这亩地里,可采菊东篱下,有鸡鸣桑树巅——心中的一亩田是每个人存储乡愁的存储卡;但是随着城镇化过程,越来越多人背井离乡。少小离家者,对家乡的记忆已近越来越模糊,需要一个类故乡的地方来慰藉乡愁;但出走者在经过城市的洗礼后,适应了城市的生活习性,回到真实的故乡反倒水土不服起来。所以,历史上那些乡愁来得特别强烈者诸如李白,隔三差五的就在《静夜思》里思故乡,但从来都光说不练,有家乡却从不回。
  陈卫新也是这样的一位异乡者。青年求学时就离开家乡扬州,来到南京。所以在他的新书《鲁班的飞行器》就专门辟出一章名为《提前怀旧》来说乡愁。对于“脑袋上插着多个方向箭头”的陈卫新来说,他在客居地南京设计的诸多项目,都只为让异乡更像故乡:先锋书店、随园书坊、碧山书局,陈卫新设计中浓郁的书店情节,来源于做图书管理员的母亲;他制了一枚名为“西湖村人”的印章,只因为父亲出生在扬州一个名为西湖村的地方。“西湖村成为了城镇化进程中消失的村庄中的一个,我制了这枚印和父亲共用,故乡回不去了,所有的乡愁只能凝聚在这枚小小的印章里了!”
  所以,陈卫新最新的设计关注的方向,就是要在城市中开辟出一个场所,让城镇化中的异乡客提供寄托乡愁的地方:先锋书店的宣传口号,是“大地上的异乡者”;而青果的定位,则是“秦淮河畔的城市客厅”,眼前的“明人农庄”呢?
  陈卫新从书架上取出一本画册,画中有水绕村郭中,书房中静坐读书者、拄杖闲游者、临流抚琴者、独钓清波者、舟游访友者同处一村。画名《江村渔乐图》,是明代沈周理想中的村庄。
  我看了《江村渔乐图》后回望眼前的“明人农庄”:有看得到麦浪的田野,听得到鸟鸣的草堂,关注三农的学堂,隐于松涧的诗社,还有一帮闲坐清谈的朋友。眼前的村庄之景似乎和《江村渔乐图》暗合。
  “这农庄设计,乃至‘明人农庄’之名,借了《江村渔乐图》之意。但是也不是完全泥古。农庄中的诗舍客、学堂及整个农庄都是新建的。这是一个全新的村庄。以往的农村问题研究,强调的是对传统的保护和修复,好比美人迟暮时打羊胎素驻容。而这处农庄,强调村庄故事从当下开始,研究的是呱呱坠地女婴的人生方向。”
其他文献
以雾霾为明显特征的环境污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已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环科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三十余所大学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新闻记者、法律专家、社会民间团体、国外环保专家、健康专家,于近日在北京成立跨学科、跨行业的生态文明智库。智库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世界杰出医师
期刊
上帝把蜜蜂们召唤到天堂去了?  自2006年以来,世界各地蜂群崩溃混乱症导致蜜蜂大量神秘死亡。虽然全人类还远没有把这个恐怖的自然现象当回事,但可以肯定,如果地球上的蜜蜂彻底灭绝,人类也必将面临毁灭的灾难性后果。  当我们选择蜜蜂危机作为我们这一期封面报道的时候,会有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要做这么微小的话题,而不去关注那些宏大的事件?我们不知道蜜蜂之于人类何等重要,更不知道蜜蜂小小翅膀背后遮挡的人类未知
期刊
“草长莺飞,蜂飞蝶舞”,这是我们中国人都很熟悉的对于春天的描述。  在气候渐暖的日子里,花丛中偶尔飞过的蜜蜂,也许会让你惊喜,  也许会让你恐惧(害怕被蜇),也许对你来讲,只是司空见惯,不以为意。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蜜蜂集体消失了呢?  事实上,地球上的蜂群的确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变化。  蜂群当中大部分的工蜂消失了,蜂巢里只剩下一些食物和一些充当保育角色的工蜂来照顾未成熟的幼蜂和蜂后
期刊
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建议,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要职能,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的政策建议须以前瞻性研究为基础和支撑,而只有在问题意识、社会意识主导下的前瞻性研究才能转化为有效的决策建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前瞻性研究与决策建议相互结合的重要平台。中国特色新型环保智库(或新型生态文明智库)承担着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言献策的历史责任,尤须以决策建议
期刊
人的一生应该有两次冲动才算圆满:奋不顾身的爱情,说走就走的旅行。英国作家皮尔斯·莫尔·爱德(Piers Moore Ede)就在不幸中经历了这份幸运,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平静的生活,身体和精神的严重创伤让他难以面对生活,女友琼的悉心照顾让他体会到了爱情的来之不易,养蜂人冈特的一句话开启了他的蜂蜜之旅,为了寻找那些最鲜为人知的蜂蜜,走遍所有国家尝遍每个地方的蜂蜜,观察它们的制造和提取过程,这个想
期刊
每只蜜蜂都有一个灵魂,  每只蜜蜂的嗡嗡声,都是一个灵魂的倾诉。  靠近任何一只蜜蜂,都是靠近了一部自然传奇。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朝诗人罗隐用诗句,为勤劳的蜜蜂画了一幅像。蜜蜂在我们的印象中便仿佛成了甜蜜、勤劳的代名词。在昆虫界中,蜜蜂虽与人类关系紧密,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其实并不多,除了喜闻乐见的甜蜜初印象之外,人们很难相信,在昆虫纲中,蜜蜂属于高级进化的类群,蜜蜂是最具灵性
期刊
专为当今生活方式日益依赖网络、人际交往愈加频繁的全球旅行者设计的创新酒店品牌雅乐轩宣布,品牌的第二个Botlr服务机器人已经正式在硅谷雅乐轩酒店报到,即日起开始肩负“全职工作”。这是雅乐轩第二位全职工作的“虚拟”员工,而全球第一位Botlr服务机器人已于去年在库柏蒂诺雅乐轩酒店上岗。  Botlr服务机器人将身着定制的制服,佩戴自己的名牌,自动穿梭于硅谷雅乐轩酒店分布于五层楼的172间客房之间,轻
期刊
在谢晋的电影《芙蓉镇》中,刘晓庆扮演的胡玉音着一身蓝白碎花布出场,朴实无华的湘西蓝印花布,在充满着传奇故事的古城街巷中,惊艳地演绎着人生的蓝与白。草木染土布,曾是湘西百姓居家必备之物,如今被弃之高阁。而调制出这蓝色与白色经典的染坊,也在烟雨中沉积没落。凤凰之行,我们没有艳遇,却遇见了湘西“最工者”蓝印花布染布匠人。  走在凤凰古城的石板路上。虽然古城的商业味已经很浓,但眼中所见灯笼红、耳朵听到打银
期刊
祖籍云南,曾就读于云南艺术学校舞美设计专业。毕业后分配在云南保山科协做影像工作,1989年调入昆明市城市建设管理局,主要拍摄社会百态和自然风光,并开始关注马克·吕布、布列松等纪实摄影名家,成为云南乡村人文摄影的一员。    2007年,徐浡君重新开始绘画,在其后的三年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方式和当代艺术语言。与此同时,将绘画与摄影的创作紧密关联。“当主观化包裹着我们的世界时,我的摄影语言变得愈加简
期刊
读了《茂兰,喀斯特上的自然密码》这篇文章,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神秘的旅行一样,虽然文中并没有特别地提及一些神话传说或者仙妖的故事,眼前却不时会浮现出一些神鬼狐怪的身影。原来在我们所熟知的中华大地上的热闹旅游景点与旅游城市之外,还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既清新幽致,又不乏奇绝险怪。如果有时间,真的要去旅行一次呢!  江苏 朱先生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有订阅。今年贵刊改版后,风格一直不稳定。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