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兰主任医师治疗眩晕临床经验

来源 :云南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obad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眩晕;经验;贾秀兰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01-02
  
  贾秀兰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年,对眩晕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贾老师认为眩晕是一种临床症状。中医为一病名,西医则涵盖多种疾病,采用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均有其局限性,不能达到满意疗效,中西医结合则能更好地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笔者在随贾老师临床诊治眩晕过程中,获益匪浅。现将贾老师对眩晕的认识与治疗介绍如下。
  
  1 眩晕的诊断
  
  在中医文献中,眩晕作为一个病名出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昏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灵枢·大惑论》云:“故邪中于项,因蓬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眩晕重者可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当与中风、厥证鉴别。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为特征,而眩晕重者仅见昏仆,并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厥证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而眩晕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眩晕与头痛常同时出现,也应鉴别,头痛者以疼痛为主,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询问时仔细辨别患者症状,不难鉴别。眩晕在西医则为一种症状,为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前者由迷路一前庭神经病变、脑干、小脑或顶颞叶病变引起,后者由心血管疾患、感染、中毒、血液病、代谢障碍、眼肌麻痹、癔病等引起。眩晕的病种多样,临床症状、治疗手段、预后均相差极大,故应明确西医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减少误诊,避免延误病情。
  
  2 眩晕的病因
  
  眩晕病在清窍,当分虚实。虚为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常与禀赋不足,体虚久病,气血亏虚有关;实则为痰瘀作崇,上扰清空。
  
  2.1 虚致脑失所养 《灵枢·口问篇》中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故说“无虚不作眩”。脾胃损伤,化源不足,致气血亏虚。年老体衰,多病久病,淫欲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皆可致肾精不足。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濡养,肾精不足则脑髓不充,皆可致脑失所养,髓海不足,发为眩晕。
  2.2 痰致清窍受阻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无痰不眩,无火不晕。”首次提出“无痰不作眩”来说明眩晕的病理机制。痰的产生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有关,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极为密切。痰产生后,因其所在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具特点,痰阻于经脉,气血运化失常,痰浊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证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如蝉,轻则闭目即止,重则恶心呕吐,昏昌欲倒,即为眩晕。
  2.3 瘀致气血不畅 在明代,虞抟认为“血瘀致眩”,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中写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张璐指出:“胸中有死血作痛作眩。”清代唐容川对瘀血致眩的病机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通;血与水本不相离,血瘀必然导致水结,结之邪聚于脾胃,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作矣。故眩晕之根本在此血水之瘀结。”故有“无瘀不作眩”的说法。
  
  3 眩晕的治疗
  
  眩晕为本虚标实之病,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但临证时须根据虚实的主次,特别是痰瘀之邪贯穿于疾病始终的特点,予以重视。眩晕因于虚者,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常见面色苍白、神疲健忘、倦怠懒言、唇甲无华、心悸失眠、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当补益气血,滋肾益精,可选用归脾汤合肾气丸加减治疗。若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者,可加用阿胶、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肾精不足致水不涵木,阴虚火旺,五心烦热,舌红咽干者,可加用知母、丹皮清热除烦。眩晕因于痰者,常见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当化瘀祛湿,健脾和胃,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若痰郁化火,头胀痛,心烦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眩晕因于瘀者,可见头痛、神差失眠、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当活血通窍,可选通窍活血汤或桃红四物汤治疗。须注意的是眩晕多为本虚标实,在祛痰化瘀时当不忘补益正气,固护脾胃,使气血通畅,津液调和,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另外,部分眩晕患者因工作压力过大,情绪不良,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睡眠质量不佳故导致眩晕,应与患者沟通,给予精神方面的指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学会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治疗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于方剂中酌情加用经药理研究有抗抑郁作用的银杏、金丝桃、柴胡、人参、佛手;有抗焦虑作用的缬草、胡黄连、野菊花、马齿苋、厚朴、苦楝子、银杏、人参;有宁心安神作用的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等药物。
  
  4 中医药诊治眩晕的局限性
  
  由于眩晕仅是一个症状,涉及西医疾病复杂多变,病情轻重不一,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有很大差异,中医诊治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心因性眩晕若仅用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须配合心理调适;高血压导致的眩晕,中医药治疗患者症状可能有所缓解,但患者血压常常没有明显的下降,所以眩晕症状可能会出现反复,需配合降压药长期治疗以防止靶器官损害,改善病人的终点事件;又如头部肿瘤、小脑脓肿、脑寄生虫引起的眩晕,单凭中医传统的四诊不能发现病灶,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这时就需要用TCD、头颅CT、MRI等检查明确病变部位,主要依靠西医手术及抗感染治疗,如仅靠中医的诊治方法则会延误病机,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TCD、颈椎X摄片等检查可诊断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中医给予药物缓解部分症状,配合理疗症状缓解得更明显,但最重要的是教会患者日常注意保健,避免高空作业和剧烈改变头部体位等。
  
  5 典型病例
  
  病例1:吴某,女,67岁,主诉:反复眩晕2年,加重3天。病史: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且眩晕反复发作,遂到三甲医院住院,诊断为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治疗半月病情无好转,曾一度放弃治疗,后经人介绍到本院门诊求治。就诊时症见:眩晕反复发作,发作时天旋地转,甚至不能站立,伴头重头痛,神疲乏力。查体: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细弦滑。诊断:眩晕。辨证:痰湿中阻,气血亏虚。治则:化痰祛湿,补气活血。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5g,陈皮10g,茯苓30g,川芎10g,葛根30g,黄芪30g。服药3剂,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继服5剂,巩固疗效。随访患者较长时间未再发病。   病例2:周某,男,62岁,主诉:反复头昏眩1月余。病史: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头昏眩,行TCD提示:脑动脉硬化。院外曾行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1年前有“脑瘤切除史”。就诊时症见:头昏眩,乏力,腹胀纳差,多寐,时有便溏,发作时无恶心呕吐。查体:体形偏胖,言语欠清晰,步态正常,舌胖紫暗,苔白,脉细。诊断:眩晕。辨证:脾胃气虚,痰瘀互结。治则:益气健脾,豁痰化瘀。方用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党参30g,白术10g,茯苓30g,黄芪30g,法半夏10g,陈皮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15g,赤芍10g,当归6g,川芎10g。因患者有脑瘤病史,嘱其复查头颅CT,但患者拒绝行头颅CT检查,仅服中药治疗。服药7剂后复诊,眩晕无明显好转,建议患者入院并行头颅CT。后患者头颅CT提示颅内肿瘤复发,转入外科行手术及放化疗后,患者眩晕好转,生命延长。
  
  6 讨论
  
  贾老师认为中医所说的眩晕包含多种西医疾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作用,可缓解症状,但眩晕有反复发作倾向,须较长时间治疗,且与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心态有关。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有些病因非中医能解决,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才能有良好效果,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疗效。从以上2个病例中可看出,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眩晕是有效且必要的。病例1中患者辨证属痰湿中阻,气血亏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痰祛湿,补气活血。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陈皮理气化痰,川芎活血、止头痛,黄芪益气,葛根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含有的葛根素有改善脑供血作用。病例2中患者辨证属脾胃气虚,痰瘀互结。以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益气健脾,豁痰化瘀。方中党参益气健脾,白术腱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生地滋阴养血,赤芍、当归活血,川芎活血行气。但患者病因为颅内肿瘤,故服单纯中药不能取得良好疗效。贾老师结合患者病史予以其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肿瘤复发,最终予以西医手术治疗,使患者症状好转,寿命得到延长。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5~317。
  [2]王育勤,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40例[J],光明中医,2008,23(7):963~96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阴虚证五心烦热症与TNF-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诊断实验研究方法,依据病证结合方法,选取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2种疾病的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症及无五心烦热症的患者为研究观察组,设立非阴虚证中有五心烦热症及无五心烦热症的患者为研究对照组,并采用放免方法检测血清中TNF-α等微观指标的含量。结果:①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症组患者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含量(均为P<0.0
期刊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25-01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是向急性心梗过渡的一个阶段。本科在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致小儿不良反应的特点,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门诊静脉滴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致小儿不良反应24例进行分析。结果: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多在30min内发生,尤其5~10min内,主要是变态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结论:应充分掌握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用药指征,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加强用药期间观察,尽量单被用药,过敏体质者慎用。  关键词: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不良反应
期刊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医药疗法;活血通脉汤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27-0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内科临床常见病,笔者自2004年~2007年,采用活血通脉汤治疗本病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39岁~83岁;病程2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周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及化疗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0例晚期胃癌患者给予中药加化疗治疗(治疗组),并与20例单纯化疗(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2组近期客观疗效相近,有效率(CR+PR)分别为50.00%和45.0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和感觉神经毒性,治疗组较轻(P0.05),具有可比性;2组病人在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方面具有可比性(P>0
期刊
关键词:良性卵巢囊肿;消瘕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33-01    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以卵巢功能旺盛期和绝经期妇女最为多见,是对生命威胁最大的肿瘤之一。目前对卵巢囊肿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而在保守疗法中,中医中药的治疗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采用自拟消癥汤
期刊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17-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笔者自2004年~2008年采用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并经CT或MRI确诊,其中男62例,女
期刊
关键词:痛痹;中医药疗法;麻桂乌附汤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35-01    近年来,笔者自拟麻桂乌附汤治疗痛痹84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4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其中男39例,女45例;年龄20~30岁16例,31~55岁54例,56岁以上14例,平均54.6岁
期刊
关键词:糖尿病胃轻瘫;香砂六君子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31-01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的消化道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合并胃轻瘫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0%以上,它不但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也使患者血糖难以控制,致使糖尿病多并发症发生。笔者于2004年6月~2007年6月运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3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除颤汤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4例、对照组52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除颤汤。结果: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房颤发作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发作频率明显降低(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如ACEA、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