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斗鸡,也叫打鸡、咬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鸡与鸡相搏斗的活动。起源当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在贵族群体里进行。公元前770年,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季平子与邻昭伯以斗鸡而得罪于鲁昭公,竟互相打起架来。据山东《成武县志》记载:“斗鸡台在文亭山后,周僖(渲)王三年(前679),齐桓公以宋背北杏之会,曾搂诸侯伐宋,单伯会之,取成于宋北境时,斗鸡其上。”
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
杜淹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屢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在寒食节时东郊的大道旁,把雄鸡放出笼子,鸡冠映着朝晖,扑扇着羽毛,习习生风。雄鸡面对敌手勇敢顽强,在鸡叫声中使人感觉到它的威武和雄健。雄鸡张开翘膀多次进攻,锋利的爪子多次地击中敌手,飞掉的羽毛落在绿野上,滴下的血落在花丛里。虽然百战百胜,也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出寒食斗鸡的情景和雄鸡争斗的激烈场面。
关于战国时期斗鸡活动盛行的情况,《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此外,《战国策·齐策》里也有同样的记述。到了汉代,斗鸡活动仍然盛行不衰,《史记》和《汉书》中多处都有关于“斗鸡走狗”的记载。不仅民间设有斗鸡场,连皇帝也喜欢斗鸡。到了魏曹时期,魏明帝于太和年间(227-233),在邮都(今河北省魏县)筑起了斗鸡台,赵王石虎玩斗鸡于此,曾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的诗句。
长安路
宋之问
秦地平如掌,层城出云汉。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
绿柳开复合,红尘聚还散。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
这首诗描绘出唐代京城长安壮丽豪华和当时盛行的斗鸡游戏。
关中一带的土地平坦得像伸开的手掌,长安城耸立其上,直入云霄。春天来到了亭台楼阁和四通八达的街道,宫门前的车马等络绎不绝。路旁的杨柳树在飘舞,闹市的尘埃在飞扬。阳光照到斗鸡场上,人们纷纷经过弯曲的小巷去观看。
渭城少年行
崔颢
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
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
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河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来喜见花。
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
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
小妇春来不解羞,娇歌一曲杨柳花。
三月的洛阳梨花飞舞,人们踏青从郊外归来,扬鞭骑马在城南的大道上,遇到长安来的使者。他说前天从章台出发时,长安的春天已经到了,宫殿上的燕子已经飞回来了,客馆里的春花盛开。听到这里,我归心如箭,阳春三月就走上了通向长安的大道。大道上的春景真是可爱极了,东风骀荡,春意盎然。在曲江的岸边,万家楼台临着春波荡漾的渭水,五陵的春花烟柳布满了秦川。在这喧哗热闹的寒食节里,春游的人们忘记回家。斗鸡场上的烟尘刚落下来,章台边上的赛马又持续到夕阳西下。章台巍峨的宫殿旁,青楼楚馆夜夜笙簧达旦。贵家公子挟着弹弓来到喧闹的集市,响着马鞭走上渭河桥。他们骑着骏马扬着金鞭纵横驰骋,在锦瑟和琵琶声中开怀畅饮,在倡女的娇歌声中,寻欢作乐。
这首诗写尽了长安春天的繁华和美景,描绘出斗鸡走马的热闹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生活的繁荣、国势的强盛和各项体育活动的普遍开展,给人们临摹出一幅生动逼真的“长安春景图”。
到了唐代,斗鸡可算是普及率最高的一项活动,它不只在民间流行,而且在皇室贵族中,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皇亲国戚和贵族中,他们不只比金钱权利,还要在斗鸡中争气,更甚者为斗鸡而引起皇室矛盾。唐高宗时期,曾发生一次皇室亲王与大员们的激烈斗争事件,甚至把诗人王勃牵到这场斗争来。另外,在斗鸡活动中,也曾发生了有人因斗鸡丢了官,又有人因斗鸡升了官。史料记载,唐玄宗时期,就有一个叫贾昌的,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次唐玄宗出宫闲逛,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名叫贾昌的小孩正在玩木制的机关鸡,操作得天衣无缝。见此场景,玄宗大为开怀,立刻把贾昌召到宫中,负责给他养鸡。而贾昌也很争气,立刻在宫里大显身手,把皇帝的鸡调教得勇猛善战,深得唐玄宗喜爱。
神鸡童谣
佚名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
唐玄宗李隆基穷奢极欲,在宫内设立“鸡坊”,专门搞了一个由五百名小孩组成的养鸡、斗鸡队,为首的就是贾昌,很受宠幸,称为“神鸡童”。这首民歌就是辛辣地讽刺了李隆基的荒淫和昏庸,以及贾昌小人得志的嚣张气焰。
开元十三年(725),贾昌时年十三岁。由于养鸡有方,深得玄宗宠信,他虽然大字不识,但是因为斗鸡走马,每天被赐予黄金玉帛,富贵荣耀一时。因为善于斗鸡,能够每天穿着华贵的服装跟在皇帝身边。他的父亲在泰山病死了,贾昌“奉尸为葬”,不仅葬器、葬车全由官府供给,沿途还由官府派人护送。
由于玄宗爱好斗鸡运动,因此,长安城经常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唐玄宗更是一定要聚众斗鸡,以示天下太平。《东城老父传》中曾有记载说:每当到了斗鸡的日子,唐玄宗都会让宫廷乐队集体出动,后宫佳丽也纷纷出场。而“鸡王”贾昌则头戴雕翠金华冠,身穿锦绣襦裤,手执铎拂,引导群鸡气宇轩昂走到场地中间。在贾昌的指挥下,群鸡进退有度,顾盼神飞,犹如战场上的将军,勇往直前,不叼得对手鸡鲜血直流,决不罢休。战斗结束之后,贾昌命令手下群鸡按胜负关系列队,接受玄宗的检阅,然后再整齐划一地回到御鸡坊中。 与皇帝的大规模斗鸡仅为娱乐性质,在民间,斗鸡活动则具有赌博的性质,很多人纵鸡火并都是为了发家致富。由于涉及到了金钱,因此,由鸡而引起的争斗也就越来越多,从而引起了朝中的一些反响。
大诗人李白曾在一首《古风》中这样写道:“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天宝初年,李白官翰林时,见宦官侍童豪奢无度,有感作此诗。从本诗的描绘可以看到权贵的气焰,也可以看到当时政治的腐败。滚滚的车辆扬起阵阵飞尘,虽然是中午时分,却使田间的道路都显得昏暗。高官显贵们腰缠万贯,极其富有,高大的住宅一片连着一片。在路上看到那些斗鸡的人,华丽冠服和车盖是多么显赫耀眼,骄纵的气焰是多么的不可一世。看到这情景,老百姓全都显出恐惧的神色,这世上没有许由那样的人了,人們一味追求荣利,谁还能分辨圣贤与盗贼呢?
洛中寒食二首
皮日休
千门万户掩斜晖,绣幰金衔晚未归。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
嵩云静对行台起,洛鸟闲穿上苑飞。唯有路傍无意者,献书未纳问淮肥。
远近垂杨映钿车,天津桥影压神霞。弄春公子正回首,趁节行人不到家。
洛水万年云母竹,汉陵千载野棠花。欲知豪贵堪愁处,请看邙山晚照斜。
这首诗是皮日休在洛中过寒食节时所写。诗人看到寒食日千家万户在夕阳西照中掩映如画。“绣幰金衔晚未归”意思是说他又看到公子王孙到处在打马球,玩斗鸡游戏,他们衣着花团锦簇,十分华丽。山头的浮云轻轻飘过,空中的飞鸟悠然飞翔。
观斗鸡偶作
韩偓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唯将芥羽害同群。
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斗鸡时紧张激烈的场面和诗人感慨的心情。
雄鸡大概不知道喂养人对自己的恩惠,套上金爪的雄鸡,摇动那漂亮的鸡冠,怒气直冲云霄。白天猫头鹰没有心思来和雄鸡找麻烦,只有雄鸡们自己张开翅膀互相残杀。
宫词百余首(选一首)
花蕊夫人
其一二四
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
这首诗说明唐代斗鸡童活动的普遍,连内宫的妇女们也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作者在词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她们也以看斗鸡为乐并且纷纷下赌的兴奋心情。
寒食节和清明节,在小殿的旁边,彩楼的中间设下斗鸡场。宫女们在楼上对斗鸡的场面看得一清二楚,有人一下子就用十床红罗被作赌注。
唐代以后,斗鸡活动虽有开展,但盛况大为减色。宋代斗鸡虽有开展,但参加人员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东东梦华录》记述的民间社火演出中,有“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等内容,就可以印证。此外,宋人为了取乐,还用竹鸡互斗取乐。这在洪迈的《容斋随笔》里就有以下记载:“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
到了元、明、清时期,斗鸡之风仍然流行,这从元人杨维桢《斗鸡云》、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和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的记述中,可以印证。
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
杜淹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屢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在寒食节时东郊的大道旁,把雄鸡放出笼子,鸡冠映着朝晖,扑扇着羽毛,习习生风。雄鸡面对敌手勇敢顽强,在鸡叫声中使人感觉到它的威武和雄健。雄鸡张开翘膀多次进攻,锋利的爪子多次地击中敌手,飞掉的羽毛落在绿野上,滴下的血落在花丛里。虽然百战百胜,也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出寒食斗鸡的情景和雄鸡争斗的激烈场面。
关于战国时期斗鸡活动盛行的情况,《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此外,《战国策·齐策》里也有同样的记述。到了汉代,斗鸡活动仍然盛行不衰,《史记》和《汉书》中多处都有关于“斗鸡走狗”的记载。不仅民间设有斗鸡场,连皇帝也喜欢斗鸡。到了魏曹时期,魏明帝于太和年间(227-233),在邮都(今河北省魏县)筑起了斗鸡台,赵王石虎玩斗鸡于此,曾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的诗句。
长安路
宋之问
秦地平如掌,层城出云汉。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
绿柳开复合,红尘聚还散。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
这首诗描绘出唐代京城长安壮丽豪华和当时盛行的斗鸡游戏。
关中一带的土地平坦得像伸开的手掌,长安城耸立其上,直入云霄。春天来到了亭台楼阁和四通八达的街道,宫门前的车马等络绎不绝。路旁的杨柳树在飘舞,闹市的尘埃在飞扬。阳光照到斗鸡场上,人们纷纷经过弯曲的小巷去观看。
渭城少年行
崔颢
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
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
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河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来喜见花。
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
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
小妇春来不解羞,娇歌一曲杨柳花。
三月的洛阳梨花飞舞,人们踏青从郊外归来,扬鞭骑马在城南的大道上,遇到长安来的使者。他说前天从章台出发时,长安的春天已经到了,宫殿上的燕子已经飞回来了,客馆里的春花盛开。听到这里,我归心如箭,阳春三月就走上了通向长安的大道。大道上的春景真是可爱极了,东风骀荡,春意盎然。在曲江的岸边,万家楼台临着春波荡漾的渭水,五陵的春花烟柳布满了秦川。在这喧哗热闹的寒食节里,春游的人们忘记回家。斗鸡场上的烟尘刚落下来,章台边上的赛马又持续到夕阳西下。章台巍峨的宫殿旁,青楼楚馆夜夜笙簧达旦。贵家公子挟着弹弓来到喧闹的集市,响着马鞭走上渭河桥。他们骑着骏马扬着金鞭纵横驰骋,在锦瑟和琵琶声中开怀畅饮,在倡女的娇歌声中,寻欢作乐。
这首诗写尽了长安春天的繁华和美景,描绘出斗鸡走马的热闹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生活的繁荣、国势的强盛和各项体育活动的普遍开展,给人们临摹出一幅生动逼真的“长安春景图”。
到了唐代,斗鸡可算是普及率最高的一项活动,它不只在民间流行,而且在皇室贵族中,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皇亲国戚和贵族中,他们不只比金钱权利,还要在斗鸡中争气,更甚者为斗鸡而引起皇室矛盾。唐高宗时期,曾发生一次皇室亲王与大员们的激烈斗争事件,甚至把诗人王勃牵到这场斗争来。另外,在斗鸡活动中,也曾发生了有人因斗鸡丢了官,又有人因斗鸡升了官。史料记载,唐玄宗时期,就有一个叫贾昌的,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一次唐玄宗出宫闲逛,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名叫贾昌的小孩正在玩木制的机关鸡,操作得天衣无缝。见此场景,玄宗大为开怀,立刻把贾昌召到宫中,负责给他养鸡。而贾昌也很争气,立刻在宫里大显身手,把皇帝的鸡调教得勇猛善战,深得唐玄宗喜爱。
神鸡童谣
佚名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
唐玄宗李隆基穷奢极欲,在宫内设立“鸡坊”,专门搞了一个由五百名小孩组成的养鸡、斗鸡队,为首的就是贾昌,很受宠幸,称为“神鸡童”。这首民歌就是辛辣地讽刺了李隆基的荒淫和昏庸,以及贾昌小人得志的嚣张气焰。
开元十三年(725),贾昌时年十三岁。由于养鸡有方,深得玄宗宠信,他虽然大字不识,但是因为斗鸡走马,每天被赐予黄金玉帛,富贵荣耀一时。因为善于斗鸡,能够每天穿着华贵的服装跟在皇帝身边。他的父亲在泰山病死了,贾昌“奉尸为葬”,不仅葬器、葬车全由官府供给,沿途还由官府派人护送。
由于玄宗爱好斗鸡运动,因此,长安城经常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唐玄宗更是一定要聚众斗鸡,以示天下太平。《东城老父传》中曾有记载说:每当到了斗鸡的日子,唐玄宗都会让宫廷乐队集体出动,后宫佳丽也纷纷出场。而“鸡王”贾昌则头戴雕翠金华冠,身穿锦绣襦裤,手执铎拂,引导群鸡气宇轩昂走到场地中间。在贾昌的指挥下,群鸡进退有度,顾盼神飞,犹如战场上的将军,勇往直前,不叼得对手鸡鲜血直流,决不罢休。战斗结束之后,贾昌命令手下群鸡按胜负关系列队,接受玄宗的检阅,然后再整齐划一地回到御鸡坊中。 与皇帝的大规模斗鸡仅为娱乐性质,在民间,斗鸡活动则具有赌博的性质,很多人纵鸡火并都是为了发家致富。由于涉及到了金钱,因此,由鸡而引起的争斗也就越来越多,从而引起了朝中的一些反响。
大诗人李白曾在一首《古风》中这样写道:“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天宝初年,李白官翰林时,见宦官侍童豪奢无度,有感作此诗。从本诗的描绘可以看到权贵的气焰,也可以看到当时政治的腐败。滚滚的车辆扬起阵阵飞尘,虽然是中午时分,却使田间的道路都显得昏暗。高官显贵们腰缠万贯,极其富有,高大的住宅一片连着一片。在路上看到那些斗鸡的人,华丽冠服和车盖是多么显赫耀眼,骄纵的气焰是多么的不可一世。看到这情景,老百姓全都显出恐惧的神色,这世上没有许由那样的人了,人們一味追求荣利,谁还能分辨圣贤与盗贼呢?
洛中寒食二首
皮日休
千门万户掩斜晖,绣幰金衔晚未归。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
嵩云静对行台起,洛鸟闲穿上苑飞。唯有路傍无意者,献书未纳问淮肥。
远近垂杨映钿车,天津桥影压神霞。弄春公子正回首,趁节行人不到家。
洛水万年云母竹,汉陵千载野棠花。欲知豪贵堪愁处,请看邙山晚照斜。
这首诗是皮日休在洛中过寒食节时所写。诗人看到寒食日千家万户在夕阳西照中掩映如画。“绣幰金衔晚未归”意思是说他又看到公子王孙到处在打马球,玩斗鸡游戏,他们衣着花团锦簇,十分华丽。山头的浮云轻轻飘过,空中的飞鸟悠然飞翔。
观斗鸡偶作
韩偓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唯将芥羽害同群。
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斗鸡时紧张激烈的场面和诗人感慨的心情。
雄鸡大概不知道喂养人对自己的恩惠,套上金爪的雄鸡,摇动那漂亮的鸡冠,怒气直冲云霄。白天猫头鹰没有心思来和雄鸡找麻烦,只有雄鸡们自己张开翅膀互相残杀。
宫词百余首(选一首)
花蕊夫人
其一二四
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
这首诗说明唐代斗鸡童活动的普遍,连内宫的妇女们也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作者在词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她们也以看斗鸡为乐并且纷纷下赌的兴奋心情。
寒食节和清明节,在小殿的旁边,彩楼的中间设下斗鸡场。宫女们在楼上对斗鸡的场面看得一清二楚,有人一下子就用十床红罗被作赌注。
唐代以后,斗鸡活动虽有开展,但盛况大为减色。宋代斗鸡虽有开展,但参加人员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东东梦华录》记述的民间社火演出中,有“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等内容,就可以印证。此外,宋人为了取乐,还用竹鸡互斗取乐。这在洪迈的《容斋随笔》里就有以下记载:“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
到了元、明、清时期,斗鸡之风仍然流行,这从元人杨维桢《斗鸡云》、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和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的记述中,可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