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已不再把持着话语权,仅仅是牧者、主持人。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Jean Piaget曾指出:“每次你告诉孩子一条知识,都是阻碍了他对世界的发现。”过去,教师占据着知识传播者的霸主地位,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有效性。语文教学苍白的现实,呼唤自主学习。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以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省市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的大背景下,学生在校时间大大减少,作业时间也受到限制,此时,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迫在眉睫,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主阅读,让学生读起来
学习文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通过查字典,就能扫清阅读障碍;通过查资料,就能了解有关常识;通过阅读,就能品味优美的语句。从前,我埋怨班级学生手中没有一本字典。自从我实施自主教学以来,班内已有二十多本字典、词典了。我问一名学生:“过去怎么没见你带词典啊?”那个学生答道:“过去学习不需要啊!”从前,学生的阅读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教师要求读什么就读什么,要读几遍就读几遍。现在不同了,学生都在主动地读、反复地读。我曾作过调查,实施自主学习后,学生读课文比过去平均多十遍左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自主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领悟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另外,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在积极引导的同时,要放开手脚,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新课标中推荐的那几本名著。初中学生,无论生活阅历,还是理解能力,有时很难与推荐的经典对接。学生喜欢的课外作品,常常在推荐者视野之外。学生喜欢的作品是童话传奇,学生喜欢的作者是杨红缨、曹文轩。因此,课外阅读课应从学生兴趣入手加以引导。至于必读的经典之作,可向后放一放。随着阅读的深入,自然有学生阅读“必读经典”的一天。急功近利,反会泯灭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读起来,才能彰显语文学习的生机,才能让语文由苍白走向厚重。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问起来
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这就要教师把课堂的话语权回归学生。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班级,由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互动,从而解决了学生阅读中“自己”的问题,而绝非是“老师”的问题。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提出经过自己思考且得出答案的问题有二十三个;提出但自己思考未能解决的问题二十个;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解决了十八个。另外二个,经老师点拨后,学生领悟完成。四十三个问题,是多么丰富的矿藏啊!解决了四十三个问题,学生对课文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这远比过去老师搜肠刮肚地预设的几个问题有效得多。从学生提出的问题看,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问题相距甚远;教学的难点也远非教参所示。可见,自主学习的高效不在于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而是解决了多少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
学生问起来,才能激发语文学习的活力,才能让语文由苍白走向厚重。
三、自主作文,让学生写起来
作文呼唤真实。要改变作文虚构、套作的现状,首先必须破除所谓的“有意义”的清规戒律,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放飞心灵,叙写生活,抒写感悟。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拔高”作文,都是对作文教学的戕害,得一时之利而后患无穷。
其次,作文是学生的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命题再好,学生无生活体验,也只好瞎扯一通或乱抄一气而应付了事。因此,要适当地把作文的命题权回归学生。我尝试的“小组合作命题”,收到了很好的实效。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学习小组,经过讨论商量,确定自己能写、愿写的命题。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另外,没有生活,就没有真实的作文。而学生的生活范围狭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学习八年级《台阶》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劳动,了解父母生活经历,特别是盖房子的经历。班内一学生的脚骨折了,我安排学生分组轮流护送。学校运动会,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证人人有事做。这样,学生有了实际的生活体验,写出的作文就越发真实感人。
语文学习是一种过程,需要学生口、耳、手、脑并用,需要学生听、说、读、写、思。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通过教师的机敏引导,让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进行独特的思考,产生个人的见解,收获各自的成果,使学生在知识训练中获得知识,在情感碰撞中升华情感。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能为语文学习而“心动”,这样,高效的课堂才会建立起来。
一、自主阅读,让学生读起来
学习文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通过查字典,就能扫清阅读障碍;通过查资料,就能了解有关常识;通过阅读,就能品味优美的语句。从前,我埋怨班级学生手中没有一本字典。自从我实施自主教学以来,班内已有二十多本字典、词典了。我问一名学生:“过去怎么没见你带词典啊?”那个学生答道:“过去学习不需要啊!”从前,学生的阅读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教师要求读什么就读什么,要读几遍就读几遍。现在不同了,学生都在主动地读、反复地读。我曾作过调查,实施自主学习后,学生读课文比过去平均多十遍左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自主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领悟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另外,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在积极引导的同时,要放开手脚,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新课标中推荐的那几本名著。初中学生,无论生活阅历,还是理解能力,有时很难与推荐的经典对接。学生喜欢的课外作品,常常在推荐者视野之外。学生喜欢的作品是童话传奇,学生喜欢的作者是杨红缨、曹文轩。因此,课外阅读课应从学生兴趣入手加以引导。至于必读的经典之作,可向后放一放。随着阅读的深入,自然有学生阅读“必读经典”的一天。急功近利,反会泯灭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读起来,才能彰显语文学习的生机,才能让语文由苍白走向厚重。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问起来
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这就要教师把课堂的话语权回归学生。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班级,由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互动,从而解决了学生阅读中“自己”的问题,而绝非是“老师”的问题。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提出经过自己思考且得出答案的问题有二十三个;提出但自己思考未能解决的问题二十个;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解决了十八个。另外二个,经老师点拨后,学生领悟完成。四十三个问题,是多么丰富的矿藏啊!解决了四十三个问题,学生对课文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这远比过去老师搜肠刮肚地预设的几个问题有效得多。从学生提出的问题看,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问题相距甚远;教学的难点也远非教参所示。可见,自主学习的高效不在于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而是解决了多少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
学生问起来,才能激发语文学习的活力,才能让语文由苍白走向厚重。
三、自主作文,让学生写起来
作文呼唤真实。要改变作文虚构、套作的现状,首先必须破除所谓的“有意义”的清规戒律,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放飞心灵,叙写生活,抒写感悟。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拔高”作文,都是对作文教学的戕害,得一时之利而后患无穷。
其次,作文是学生的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命题再好,学生无生活体验,也只好瞎扯一通或乱抄一气而应付了事。因此,要适当地把作文的命题权回归学生。我尝试的“小组合作命题”,收到了很好的实效。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学习小组,经过讨论商量,确定自己能写、愿写的命题。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另外,没有生活,就没有真实的作文。而学生的生活范围狭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学习八年级《台阶》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劳动,了解父母生活经历,特别是盖房子的经历。班内一学生的脚骨折了,我安排学生分组轮流护送。学校运动会,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证人人有事做。这样,学生有了实际的生活体验,写出的作文就越发真实感人。
语文学习是一种过程,需要学生口、耳、手、脑并用,需要学生听、说、读、写、思。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通过教师的机敏引导,让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进行独特的思考,产生个人的见解,收获各自的成果,使学生在知识训练中获得知识,在情感碰撞中升华情感。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能为语文学习而“心动”,这样,高效的课堂才会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