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最美”类新闻报道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全国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女孩”、“最美警察”等一大批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的“最美人物”,一个个最美故事正在社会上广为传颂。然而,在一些“最美”类新闻给社会带来满满的正能量的同时,此类新闻中也存在着泛滥化、标签化、惰性化、虚假化、报道不平衡等问题。媒体应从慎用“最美”、坚持平衡客观报道、提高媒體人自身素养等方面对“最美”类新闻报道加以规范。
  【关键词】“最美”类新闻 报道规范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但吴菊萍的手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这位尚处在哺乳期的母亲,在生死关头做出的义举被报道后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无数网民为之动容,称其为“最美妈妈”。
  在民间力量的推动和官方声音的呼应下,“最美妈妈”事迹像一根导火线,引发出一系列“最美”类新闻报道——“最美叔叔”谢尚威、“最美校长”杨建一、“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孕妇”彭伟平、“最美护士”余书华、“最美新娘”李成环等等。这些“最美”类新闻报道接连不断、层出不穷的刺激着我们的道德神经和审美眼球。很多专家推崇这一“最美”类事迹的报道,认为这是社会公民对自身道德要求的一种提高,是社会的正能量,是人们心中达成“崇德尚善”共识的开始,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这类报道存在的一些隐患,例如报道标签化,报道思维惰性化,报道泛滥化,报道虚假化等等。
  许多媒体认为“无标签不新闻”,是道德模范的事迹报道,就必须要贴上“最美”的标签,这样的“标签”会让新闻更具冲突性和吸引力,然而,标签自身的局限性及准确性影响了新闻报道对社会真实的反映,标签的放大效应有时会挤占其他事实在整个新闻中应有的比重和影响力。
  除了报道标签化,报道思维惰性化也同样存在。“最美”类新闻着力于报道社会上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好人好事,这类新闻通常会有极高的点击率和市场回报,于是“最美”模式的新闻词汇便层出不穷,不仅可以指涉到平民英雄、道德模范,调侃、讽刺等娱乐事件也可以被冠以“最美”,发展到最后,凡是在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媒体只要觉得可以冠以“最美”,便不会轻易放过机会,这充分暴露了媒体报道的思维惰性。
  伴随着“最美”类新闻报道思维惰性化的,是此类新闻报道的泛滥化。同一事件被过度报道,类似事件扎堆报道,“最美”被娱乐化已是司空见惯。
  与此同时,媒体在报道“最美”类新闻时,影响最为恶劣的,是“最美”类新闻报道的虚假化。在各地媒体竞相报道“最美人物”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媒体因为急于制造轰动效应,对新闻信息缺少必要的把关审核,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实不加甄别就予以报道,甚至沦为某些公关机构的“枪手”,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对公共舆论也产生严重影响。
  那么如何对“最美”类新闻加以规范呢?笔者认为,应从慎用“最美”、坚持平衡客观报道、提高媒体人自身素养等方面着手。
  一、慎用“最美”
  作为媒体人,应该恪守职业道德,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坚守“不偏、不私、客观、审慎”的原则,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少数媒体往往为了吸引读者阅读,全然不顾报道主体的独特性和特例性,生搬硬套的给报道安上一个“最美XX”的标题,报道内容也从标题引申开,不符合实际。夸大甚至扭曲了事件,只为了追求“最美”类新闻带来的关注率,影响了受众的理性分析和思考。
  媒体人应该将新闻标签规范化,不能通篇的使用同一个词,以偏概全,极端的将新闻堆砌到同一个新闻点上,避免信息的重复。“重复是信息传播的一个基本特点,信息需要重复,既可以加深受众的理解,也可以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以达到传播目的。”但是,任何事物都需要把握“度”,一味的使用“最美”标签来报道社会道德模范事迹,是媒体滥用标签的表象,开始也许能得到一些效应,但是久而久之,这样的“最美”高频词会使受众产生反感情绪,所以,媒体的“最美”要慎用。
  媒体从业人员要学会将同一类型的报道通过不同的报道形式和角度呈现在大众面前,使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呈现多元化的形式,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是丰富多彩的。
  二、平衡报道“最美”类新闻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孙旭培教授认为,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
  鉴于媒体的“最美”类新闻报道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报道:
  1、正面与负面新闻报道的平衡
  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容易出现扎堆报道的现象,就像之前的“彭宇案”一出,就开始千篇一律的报道社会上有行人摔倒无人扶的事件。在“最美妈妈”报道出现之后,媒体又开始千篇一律的报道“最美XX”的事件,同一类型的报道数量多、篇幅大,使得同一时间内呈现出的新闻视角严重的不平衡,一些社会大众简单的认为负面新闻不利于社会和谐,社会只需要正能量,其实不然,只有报道的正面和负面的分量平衡,才能全面的烘托出社会的良好氛围,平衡的报道能让社会大众通过负面事件看到自身的不足,又可以从正面事件看到希望。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媒体环境,需要正面和负面新闻的平衡作用力。
  2、采编技巧上要平衡
  在对“最美”类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媒体人应该注意自己的采访方式,面对新闻,不能有意的提出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故意引导被采访者偏离事实;不能根据某一个单一的人物现象,就以偏概全的附加在所有类似的人身上,应实事求是的反映出每一个事件的特点。
  在文字上,不能滥用“最美”等惯用名词来代替某一特定的事件,不能有意的将事迹报道类事件贴上“最美”的标签,要让新闻类型丰富有营养,增加文章可读性。   三、真实、客观报道“最美”类新闻
  在“最美”类新闻的报道中,对于报道中事件的真实性,应当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立场,进行严格的采访取证,用事实说话。如2013年8月1日《新快报》A08版刊登的《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一稿出街后,引起读者高度关注,小女孩被网友称赞为“最美女孩”。但是这篇引起高度关注的新闻,记者没有到现场采访,也没有采访当事人,仅仅根据爆料人提供的照片整理发布。报道发布的第二天,报道记者就发现这件事情存在疑点,随即经过多方努力找到了报道照片中晕倒的女环卫工汤大姐,通过她本人的描述,才让记者知道,这件充满爱心的事件,竟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
  “最美”热使得“最美”类新闻被高度关注,但这不是做假新闻的理由和借口,作为媒体人,更不应该仅凭借一张照片和爆料人的一面之词就就将精心策划的炒作当做“独家新闻”。
  媒体是新闻的报道者,更是新闻的监督者,在一些虚假新闻面前,媒体人应该坚持真实、客观报道的原则,当好“把关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时,慎于求证、敢于求真、正本清源、客观报道,力求把最真实的最美的典型呈现给社会公众。
  四、提升“最美”类新闻报道者职业素养
  提升媒体人自身职业素养,这点尤其重要,在“最美”类新闻的采编过程中,无论是新闻源的经营和拓展,新闻报道的全方位、多角度,还是新闻报道平衡原则的恪守,都是以新闻从业者为主体来完成的。新闻从业者应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善于从多方位发掘新闻线索,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和价值。
  新闻从业者也要培养良好的采编能力,在对“最美”类新闻事件采訪和写作的过程中注意事件的全方位呈现,把握好度,报道内容不要向某一方过度倾斜,注意有效地避免“最美”类新闻的扎堆报道。
  在金钱和名利的诱惑下,媒体人应该正视自己的岗位,绝不能为一些虚假的“最美”类报道开“绿灯”,在虚假新闻前面严格把关,绝不听信网络谣言,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而发表没有根据自己探究了解过的虚假新闻,更不能为了一己私欲,策划编排假新闻,这样不负责任的报道行为,严重违反了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应该杜绝。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媒体人既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扎堆报道的优势,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将“最美”类新闻带给社会的正能量放大,提升社会大众的社会道德感,同时也要独辟蹊径,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将创新放在首位,立足于自身发展和受众需要,在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①金宏奎、周浒,《关于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3(1)
  ②周志凌,《新闻报道的思维惰性》[J].《新闻爱好者》,2011(9)
  ③邬建红,《守正才能出美——析“最美现象”传播中的媒体引导力》[J].《新闻实践》,2013(7)
  ④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⑤孙旭培,《论新闻报道的平衡》[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作者: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记者)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8月18日,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天津市武清区绿博会正式启动。历经近两年筹备建设的第三届绿博园精彩亮相。这座栽植树木近千种、十万余株的巨大天然"氧吧"
【摘 要】新闻媒介是公众每天获取新闻,了解新闻的最主要手段和渠道。因此,主流媒体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它们的影响力不仅大,是媒介权威性的体现,更引导着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与认识。所以,新闻自律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极为重要。然而,随着快餐文化及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很多媒体失去了新闻本体所要求的自律,开始走向快餐文化、商业化,甚至以取悦大众来支撑本媒体的发展。本文批评性地列举新闻事件及主流纸媒行为,以期推
【摘 要】本研究结合社会转型时期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精神价值困惑,将“教育电视台如何传播传统文化”这一议题置于社会发展之中,阐述了教育电视台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教育电视台传播传统文化的手段、策略、角色与功能,并针对网络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诸如明确受众群体、增强节目娱乐性和趣味性、进行品牌延伸等等。  【关键词】教育电视台 网络时代 传统文化  一、教
本文以电视节目《一虎一席谈》为例,结合印象管理、移情能力等心理学相关现象,对该电视节目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探讨。
江西省赣州市地处赣江、东江源头,面积591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秘4596万亩,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和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战略区位十分重要。
【摘 要】獐子岛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档海鲜食材品牌,在分销商渠道具有一定知名度。獐子岛品牌面对高档海鲜食材向快速消费品蜕变的趋势,迫切需要扩大在消费终端的知名度,因此运用形象代言人快速切入消费者的心智成为必须。本文从快速消费品的特性出发,对獐子岛品牌形象代言人的选择策略和运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快速消费品 獐子岛 品牌代言  一、作为快消品的獐子岛品牌  快速消费品(Fast Moving
7月30日,全国防沙治沙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举行。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2号文件
<正>最近,笔者从山东省广饶县林业部门了解到,广饶县种苗花卉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形成高档盆栽花卉、景观苗木、中草药科研、产销及配套资材开发的产业格局,日前,被认定为山东
河北省武强县马头村生长着一株千年古槐,为国家一级古树。古槐树干的一侧有一个大树洞,导致其向另一侧倾斜生长,由于几年前曾遭受了一次火灾,中心的两条枝干被烧毁。虽然古树
白浪河是山东省潍坊市的母亲河,河水自南向北逶迤几十公里抵达市区,穿城而过,婀娜入海。她原先不是这般迷人模样,曾雨污同流,垃圾遍地,残水四散,树木孤零,荒凉人罕。5年前,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