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表现,应该正确区分,合理对待,并将学生的“错误”资源作为一种教学动力,因势巧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同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及个性品质的培养。
“错”是儿童进步的足迹
在课堂上,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学生们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而小学生呢,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和成人不同,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会“错”。这些“错”反映的是儿童认识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尽管有时候确实明显有错,但“正确”正是在对这诸多“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每一个“错”都是儿童进步的足迹,阻止了他迈向“错”的脚步,等于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不可否认,现实课堂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忽视学生学习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等问题,尤其是对学生出错后的评价都不约而同地过于简单和忽视。
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源于十几年的教学经历,源于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思索。例如:低年级课堂上学生发言很踊跃,而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课堂上发言的学生总是那几个“尖子生”。再追溯到初中、高中,那更是寥寥无几的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学龄越大越不爱发言了?倘若你再找学生仔细问问,你会发现:他们不发言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出错”,所以,年级越高越谨慎,以致于“沉默是金”“三缄其口”。至于“为什么害怕出错?”除了心理上的原因外,主要是:学生的见解与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不相符时,经常遭到老师的否定,或因而被同学嘲笑。以致于学生害怕出错而经常放弃表现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出错后的反应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活跃程度,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承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出错误的“权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允许孩子“出错”,并且善待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要追求有价值的错误,不许出错或许才是最大的错。
建构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并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建构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不让出错的学生受伤害,感到忐忑不安,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和发展。
毋庸置疑,让“出错”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很重要。作为教师,可以告之他们“课堂就是给你出错的地方”,并且要把他们的错误看成是一种教育的资源。当学生出错时,可用“微笑的脸庞”“宽容、关爱的目光”给学生以抚慰,并尽可能的多用些“激励语言”鼓励他们。比如,“真没想到,你比以前能干多了!但考虑问题的思路还有点小毛病。”“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还要再想一想。”等,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鼓励!此时“出错”学生的心理才会有一种安全感,轻松感,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就能更容易地走上“正轨”。
实践表明,学生只有从内心上感受到“安全”与“自由”,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思维也才最活跃,实践能力也才最强,才会“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试想,学生由于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总是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人才?只有敢于说,乐于说,那我们所提倡的“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等才有真正的价值。
提供对等交流的绿色通道
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中就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笔者常告诉学生:“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下,在错误面前敢于正视错误,锤炼自我,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在这方面,很多教师的做法也非常值得学习。比如,近期市教研室举办的一次送课活动中,一位老师教学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有个朗读训练:“我抬头望了望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一学生朗读,很明显,读得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老师评价道:“读得真流利,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而且没有一个字读错。如果你能读得让我感到兴奋,那就更好了。”这样,老师通过点拨,把朗读要求巧妙地传递给学生,既有鼓励,又有尊重,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提高。
此外,教师要学会聆听,在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情感体验、知识和能力的细微变化,准确地发现学生出错的原因,做出恰当的评价,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从而减少因教师不经意的否定给学生心灵带来的伤害,呵护了学生天真、可爱的心灵。仔细聆听也是一种无声的评价。它会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尊重他的意见,在乎他的见解,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继续努力。尤其是回答错误的学生,当他感受到老师如此认真地听着自己的“错误”,能够猜测到自己心里的想法时,对他的内心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励。
动态生成的资源整合
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渴望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即使他的观点不合常情,甚至荒诞离奇,可是,这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要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探索的结果有正确的,也会有错误的。一个看起来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见解比什么见解都没有要好得多。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着,教师的苛刻与粗暴只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使他们学会观颜察色,学会猜度“标准”答案。因此,学生的执意最为可贵,它所蕴含着的往往是创造的萌芽和智慧的火花。学生对所持之误执意不改时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学生是在独立思考,他没有盲目相信别人或权威;他此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更何况学生还不一定真的是“误”呢!尽管有时候学生的执著会失败,但这种精神一定得保留。试问哪一个科学家不具有这种执著的精神?有学生执意的看法表明了学生对事实的尊重,对权威的挑战。在这里不能轻率地用课本来纠正学生,用权威否定学生,而是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让学生自己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的创造力就在找原因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而这些理解和表达在某些方面或许存在着一些不完整,不完善、不准确,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成人对此更应该表示一份谅解和宽容。要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细细品析原因,会发现或理解有所偏差,或思想不够深刻。其实都蕴含着看待问题的独特方法,如能对症下药,许多知识的缺漏将得以避免。而一些典型性的错误,则为教师适时地调整教学思路,更有效地达成目标,传递极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中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及时捕捉,并因势利导。如果一味地包办代替灌输式的处理,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思维受到压制,使他们觉得索然无味。知识并不是给予的,而是生成的,是在学生与学生的碰撞、学生与老师的碰撞中生成的。教师应抓准时机,巧妙地创设一个“智力场”,诱导学生开展讨论、争辩,激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出错,反而走向越真实、越科学、越全面、越深刻。
让“出错”学生享受进步喜悦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采用横向的评价——将学生分成好、中、差,然后以好学生作为榜样,要求后两类向他们学习。受到表扬的总是优生,受到批评的总是差生,而中等的存在则往往被忽略。这样的评价容易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就会压抑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理念要求淡化课程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找到一个可抵达的成功彼岸。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梦想,那么在平时就要尽可能的采用纵向评价——以学生个体前后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因为它更多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呵护,表达了对每一位学生进步的关注和对他们人格的尊重。而出错的学生就需要这样一种评价氛围,需要这样一种能使他们感到安全的心理环境。他们最不愿听到的就是,“这个问题,某某同学说的更完整。”“你比某某同学不认真!”但假设你对他说:“你比以前进步了!”那么,此时的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虽有点不好意思,但喜悦之情已溢于言表。
应该说,每个同学都希望得到表扬,尤其是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更希望得到表扬,更希望自己所作努力得到肯定,因为平时他就比别人缺少肯定。人人都有向善性,只是往往被表面的学习成绩所掩盖。向善性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应该用纵向评价方式把它有效的激发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新区实验小学)
“错”是儿童进步的足迹
在课堂上,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学生们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而小学生呢,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和成人不同,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会“错”。这些“错”反映的是儿童认识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尽管有时候确实明显有错,但“正确”正是在对这诸多“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每一个“错”都是儿童进步的足迹,阻止了他迈向“错”的脚步,等于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不可否认,现实课堂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忽视学生学习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等问题,尤其是对学生出错后的评价都不约而同地过于简单和忽视。
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源于十几年的教学经历,源于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思索。例如:低年级课堂上学生发言很踊跃,而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课堂上发言的学生总是那几个“尖子生”。再追溯到初中、高中,那更是寥寥无几的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学龄越大越不爱发言了?倘若你再找学生仔细问问,你会发现:他们不发言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出错”,所以,年级越高越谨慎,以致于“沉默是金”“三缄其口”。至于“为什么害怕出错?”除了心理上的原因外,主要是:学生的见解与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不相符时,经常遭到老师的否定,或因而被同学嘲笑。以致于学生害怕出错而经常放弃表现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出错后的反应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活跃程度,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承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出错误的“权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允许孩子“出错”,并且善待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要追求有价值的错误,不许出错或许才是最大的错。
建构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并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建构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不让出错的学生受伤害,感到忐忑不安,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和发展。
毋庸置疑,让“出错”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很重要。作为教师,可以告之他们“课堂就是给你出错的地方”,并且要把他们的错误看成是一种教育的资源。当学生出错时,可用“微笑的脸庞”“宽容、关爱的目光”给学生以抚慰,并尽可能的多用些“激励语言”鼓励他们。比如,“真没想到,你比以前能干多了!但考虑问题的思路还有点小毛病。”“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还要再想一想。”等,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鼓励!此时“出错”学生的心理才会有一种安全感,轻松感,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就能更容易地走上“正轨”。
实践表明,学生只有从内心上感受到“安全”与“自由”,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思维也才最活跃,实践能力也才最强,才会“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试想,学生由于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总是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人才?只有敢于说,乐于说,那我们所提倡的“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等才有真正的价值。
提供对等交流的绿色通道
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中就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笔者常告诉学生:“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下,在错误面前敢于正视错误,锤炼自我,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在这方面,很多教师的做法也非常值得学习。比如,近期市教研室举办的一次送课活动中,一位老师教学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有个朗读训练:“我抬头望了望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一学生朗读,很明显,读得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老师评价道:“读得真流利,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而且没有一个字读错。如果你能读得让我感到兴奋,那就更好了。”这样,老师通过点拨,把朗读要求巧妙地传递给学生,既有鼓励,又有尊重,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提高。
此外,教师要学会聆听,在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情感体验、知识和能力的细微变化,准确地发现学生出错的原因,做出恰当的评价,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从而减少因教师不经意的否定给学生心灵带来的伤害,呵护了学生天真、可爱的心灵。仔细聆听也是一种无声的评价。它会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尊重他的意见,在乎他的见解,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继续努力。尤其是回答错误的学生,当他感受到老师如此认真地听着自己的“错误”,能够猜测到自己心里的想法时,对他的内心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励。
动态生成的资源整合
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渴望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即使他的观点不合常情,甚至荒诞离奇,可是,这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要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探索的结果有正确的,也会有错误的。一个看起来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见解比什么见解都没有要好得多。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着,教师的苛刻与粗暴只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使他们学会观颜察色,学会猜度“标准”答案。因此,学生的执意最为可贵,它所蕴含着的往往是创造的萌芽和智慧的火花。学生对所持之误执意不改时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学生是在独立思考,他没有盲目相信别人或权威;他此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更何况学生还不一定真的是“误”呢!尽管有时候学生的执著会失败,但这种精神一定得保留。试问哪一个科学家不具有这种执著的精神?有学生执意的看法表明了学生对事实的尊重,对权威的挑战。在这里不能轻率地用课本来纠正学生,用权威否定学生,而是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让学生自己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的创造力就在找原因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而这些理解和表达在某些方面或许存在着一些不完整,不完善、不准确,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成人对此更应该表示一份谅解和宽容。要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细细品析原因,会发现或理解有所偏差,或思想不够深刻。其实都蕴含着看待问题的独特方法,如能对症下药,许多知识的缺漏将得以避免。而一些典型性的错误,则为教师适时地调整教学思路,更有效地达成目标,传递极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中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及时捕捉,并因势利导。如果一味地包办代替灌输式的处理,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思维受到压制,使他们觉得索然无味。知识并不是给予的,而是生成的,是在学生与学生的碰撞、学生与老师的碰撞中生成的。教师应抓准时机,巧妙地创设一个“智力场”,诱导学生开展讨论、争辩,激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出错,反而走向越真实、越科学、越全面、越深刻。
让“出错”学生享受进步喜悦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采用横向的评价——将学生分成好、中、差,然后以好学生作为榜样,要求后两类向他们学习。受到表扬的总是优生,受到批评的总是差生,而中等的存在则往往被忽略。这样的评价容易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就会压抑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理念要求淡化课程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找到一个可抵达的成功彼岸。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梦想,那么在平时就要尽可能的采用纵向评价——以学生个体前后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因为它更多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呵护,表达了对每一位学生进步的关注和对他们人格的尊重。而出错的学生就需要这样一种评价氛围,需要这样一种能使他们感到安全的心理环境。他们最不愿听到的就是,“这个问题,某某同学说的更完整。”“你比某某同学不认真!”但假设你对他说:“你比以前进步了!”那么,此时的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虽有点不好意思,但喜悦之情已溢于言表。
应该说,每个同学都希望得到表扬,尤其是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更希望得到表扬,更希望自己所作努力得到肯定,因为平时他就比别人缺少肯定。人人都有向善性,只是往往被表面的学习成绩所掩盖。向善性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应该用纵向评价方式把它有效的激发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