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不同供钾能力条件下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coco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稻田不同土壤供钾能力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产量、地上部钾素累积量以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秸秆还田水稻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2012年在鄂中、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的10个县(市)选择不同供钾水平田块布置水稻试验。根据湖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制定的速效钾分级标准,本文将土壤速效钾含量>150 mg·kg-1的试验点如钟祥和宜城归为高钾供应能力土壤(1级水平),简称为高钾土壤,标记为High-K;土壤速效钾含量100—150 mg·kg-1的试验点如团风、仙桃、洪湖和枝江归为中钾供应能力土壤(2级水平),简称为中钾土壤,标记为Middle-K;土壤速效钾含量<100 mg·kg-1的试验点如麻城、广水、鄂州和蕲春归为低钾土壤,标记为Low-K。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CK(-K);(2)+K;(3)+S;(4)S+1/3K;(5)S+2/3K;(6)S+K,其中K和S分别表示钾肥和还田秸秆,以此来考查当前推荐钾肥用量(K2O 75 kg·hm-2)对水稻的增产效果以及轮作模式下麦秆或油菜秸秆还田钾素对钾肥的替代作用。【结果】结果显示CK处理(-K),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的稻谷产量分别为8 372、8 710和7 767 kg·hm-2,施钾和秸秆还田均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水稻产量和地上部钾素累积量。与CK相比,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均以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最显著,增产量分别为633、1 098和814 kg·hm-2,增幅分别为7.7%、12.6%和12.5%;地上部钾素累积吸收增量分别为40.2、56.5和49.3 kg·hm-2,增幅分别为15.9%、21.3%和36.8%。在当前推荐钾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还田会造成高钾土壤的钾肥吸收利用率下降,但可明显提高中钾和低钾土壤的钾肥吸收利用率;同时秸秆还田也会显著降低高钾土壤的钾肥农学利用率,但对中钾和低钾土壤的钾肥农学利用率没有明显影响。同钾肥利用率相比,钾素利用率均有所降低,但中钾土壤和低钾土壤的钾素利用率要显著高于高钾土壤的钾素利用率。通过对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用量与增产率、地上部钾素累积增幅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高钾土壤和中钾土壤的推荐钾肥用量偏高。根据线性加平台肥效模型拟合得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高钾土壤田块(速效钾含量>150 mg·kg-1)适宜钾肥用量平均为38.2kg·hm-2,比推荐用量减少49.1%;中钾土壤田块(速效钾含量100—150 mg·kg-1)适宜钾肥用量平均为60.0 kg·hm-2,比推荐用量减少20.0%;而低钾土壤田块(速效钾含量<100 mg·kg-1),增产效果显著,推荐钾肥用量不足。【结论】因此,短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高钾和中钾土壤田块,秸秆还田钾素可不同程度地替代部分化学钾肥施用;而低钾供应田块推荐用量略显不足,增施钾肥仍有较大的增产空间。
其他文献
在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经济人”和“工作组织”的假设、“效率”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行为规范、以工作为中心和独断型的管理方式分别成为大学管理文化的本质层、
当下"超女"类娱乐节目充斥荧屏,并一度受到大众的欢迎。娱乐文化走红,一方面大众的日常生活得到了丰富,平民有了亮相的平台:另一方面娱乐文化视野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大众审美走
外语电化教学中各种教学媒体互相配合,在语言教学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根据媒体的不同分工和特色互补,作者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电影、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电视、录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怀诸侯之德"句,王念孙据《汉书》将"之"改为"以"。本文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详细论述了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从而认证《史记》不误。
侠文化发展至盛唐,风气为之一振。侠风炽盛,咏侠诗创作达到高潮。作者众多,诗篇甚繁,呈现出其独特的风貌。盛唐咏侠诗反映出了唐代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扩大了唐诗的艺术容量,
目的建立注射用维库溴铵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方法采用ODS-C18柱,流动相为0.2 mol.L-1乙酸铵水溶液-甲醇(35∶65),检测波长215 nm。结果线性范围为0.1~3 mg.mL-1(r=0.9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在弓网配合方面出现集电器滑块磨耗不均匀问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接触网拉出值改造方法,并讨论改造后的效果。
文章主要论述了敦煌莫高窟的主要洞窟形制,并从中分析出莫高窟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视角,分析了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的重要意义,总结和分析了创新宿州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形式和内容,并从优
教育发展方式事关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涉及对教育的根本属性和教育发展主客体的重新认识、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的重新设定、教育发展过程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