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人铭记的夜晚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lia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12年英国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处女航撞击冰山沉船事件在二十世纪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1958年导演罗伊·沃德·贝克导演的电影《冰海沉船》以理性冷静的视角分析该沉船事件,夺得了美国1959年金球奖桂冠。本文就该片的叙事、主题、结构等方面,与《泰坦尼克号》对比,浅析灾难片《冰海沉船》的影片风格和人物精神面貌。
  關键词:冰海沉船;主题;叙事
  作者简介:郑新然(1996-),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冰海沉船》是一部由罗伊·沃德·贝克导演的,被载入史册的影片。本片改编自沃尔特·劳德的同名小说,描写了1912年英国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因撞击冰山沉没的故事。该片用顺序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从泰坦尼克号启航前的外界评论、到沉船事件发生后的善后工作,真实再现了这一“世界之最”的游轮陨落的完整过程。整个影片并没有1998年《泰坦里克号》里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是通过记录这艘永不沉没之船的沉没,刻画出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追求。
  影片《冰海沉船》与《泰坦尼克号》同样记录了1912年英国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首航撞击冰山的故事,但二者在表达的主题和叙述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别。《泰坦尼克号》主要是以爱情为主题,展现贵族与贫民这种跨越阶级的爱情在面对灾难时的真挚和残酷。卡梅隆导演把这样一个艳遇式的爱情安置在游轮撞击冰山这样的天灾上,叙事画面中通过运用大量的运动镜头来捕捉人、船、事件三者的发展态势,并通过主人公所洋溢的激情和冲突来放大故事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一场类似于一夜情的爱情故事变得刻骨铭心。在整个观影过程中,观众更多地被人物命运走向所牵引,而沉船过程被放在了相对较次要的位置。
  如果说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将沉船事件归结于“天灾”,那么罗伊·沃德·贝克导演的《冰海沉船》着重强调了“人祸”的因素。这部影片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叙事,节奏平静舒缓,大都采用固定镜头摄影,叙事过程中尽量淡化事件中的戏剧成分,强调影片的纪实性和还原历史的功能性,力图完整还原沉船过程的全貌和惨剧的真相:盲目的追求速度,瞭望的疏忽,对于无线电航警的忽视;船东为了追求利益、声誉,过多干涉航行,以及事务部源源不断的私人电报干扰了航行安全信息的接收;事故发生后,距离泰坦尼克号最近的加州人号没有采取任何有助于救援的措施等。影片在还原给观众泰坦尼克号这一惨剧一步步最终铸成的各种原因的主线上,客观地展现了由灾难体现出的爱情的忠贞、人性的美丑,以及灵魂的贵贱。
  在情节与层次的设置上,《冰海沉船》虽没有《泰坦尼克号》中明确的主人公的爱情主线,但围绕中心的沉船事件,影片中多次为沉船埋下“人祸”因素的线索。在影片伊始的火车上,两对夫妇便对报纸上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报道起了争论;二副读着报纸上“人类的创举”、“水上之城”,嘴上却讽刺船上配套设施的豪华;而旁边的绅士听不下去了,反问道:“你是外国人吗?难道你不以这艘船为荣吗?”此处映射的整个英国社会的浮夸和急功近利,正是导演为巨轮沉没埋下的第一处伏笔。而在影片在开始后的13分钟,导演在这里用冰山警告电报为故事设置了第二次悬念,同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而后导演又用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和滴答的电报声作对比,暗示其它船只的电报是专门用于传输航行信息的,而泰坦尼克号的电报却充斥着富人的调情、吹嘘和浮华做派,就像是电报员相互调侃的话一样:“千万别开回原地,这样得把我们忙死不可。”这种频繁发送电报的情景更是解释了电报员何以错过重要电报的原因。影片前半部分将整个社会的浮躁与自大展现的一览无遗,同时为影片后半部分的剧情埋下了伏笔。当然,如此一针见血的细节在影片中不胜枚举,它们都将矛头指向英国社会的自负心理,正如劫后余生的大副看到眼前的浮尸时所说的话:“都怪人类太自负,甚至现在,我都不相信这一切真的发生了。”
  《冰海沉船》采用灾难片的典型结构,多人物多进程,核心是一个共同的事件。影片里细节的展现让人物和事件间的对比更加强烈:当游轮刚撞击冰山时,贵族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船体和自身的危险,而是抱怨酒杯洒了;当船体倾斜时,头等舱的贵族们还在漫不经心的打牌。影片中贵族的懈怠与沉船的紧急形成鲜明对比,在无形中增添一种紧张感和荒谬感。而当船体即将沉没,好心的管事保护无依无靠的小男孩、乐队的成员坚持演奏到沉船的最后一刻、船长和造船者选择与船体一同沉没等,他们的选择与贵族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善恶都在求生欲面前得到放大,虽然每个人都掠影匆匆,但整个社会的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尽收眼底。
  在已经被大量特技喂饱了的当代观众眼中,《冰海沉船》这部影片与《泰坦尼克号》的爱情主线比起来,似乎显得有些沉闷无奇。但在我看来,电影分为两种:一种时刻提醒你,这是电影,另一种平淡地告诉你,这是生活。《冰海沉船》用如同纪录片的理性角度,客观地告诉观众正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脆弱无助的现实,转而追求在灾难发生时如何体现人类的尊严、生命的可贵和精神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冰海沉船》这部灾难片在反思之余最具正面意义的所在。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著,焦雄屏译,《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史蒂文·卡茨著,陈阳译,《场面调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小说《占有》是1990年布克奖的获奖之作。一直以来,A. S.拜厄特都特别关注女性的生存境遇,在这部小说中也不例外。本文借助Aharon Kellerman的个人空间理论,旨在解读知识女性在个人空间中构建主体性的探索以及拜厄特对这一问题的观点。  关键词:知识女性;个人空间;主体性  作者简介:车莉莉(1990-),女,汉族,浙江德清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作者简介:陈旭(1983.10-),男,汉族,陕西子长人,法学硕士,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原工作于陕西省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现供职于西藏阿里地委党校(从事援藏工作)。  来西藏阿里地区从事援藏工作已经两个多月了,不知不觉中,今日已是中秋佳节。  中午的时候和妻子视频,看到她回到娘家,与家里人正围在一起吃火锅,女儿在地上跑来跑去,其乐融融,让我这个身在远方的人,心里多了一丝宽慰。下午,同是来自陕北的高宝
一代才女蔡文姬,出生在东汉乱世末年。  她的自传体长诗《悲愤诗》,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五言诗的新创作;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二八拍》是一篇震撼人心的绝唱。  蔡文姬对后世至现今,影响至深。唐代诗人李颀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有十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现代作家郭沫若的大型历史新编话剧《蔡文姬》,波澜壮阔地再现了文姬归汉的历史一幕。  可是,历史也留下了一个谜团——无论《后汉书》
摘 要:唐诗是中华瑰宝,英-译旨在传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很多唐诗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其意境的再现便至关重要。意境是唐诗的灵魂,如不能向读者传达这精华部分,好比“画龙不点睛”,没有神韵。关联-顺应理论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孤偏盖全唐”之作,本文选取部
摘 要:《你好,疯子》作为一部悬疑剧,让人不断追问:疯子从哪里来、他们是谁、他们要走向何处。正是这几宗谜,恰恰引发了我们关于生命的终极思考。《你好,疯子》无论从技术层面、内容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是悬疑电影的学习的典范。  关键词:《你好,疯子》;谜宗;人物身份;主体人格;命运  作者简介:王嘉仪,女,研究方向:文艺评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八十年代伊始,艺术电影开始进入中国电影人的视野,由于艺术电影的特殊性,许多在不同类型电影中出现的意象在艺术电影中被消解与重构,其中,“家”在传统电影中作为一种反复怀念的“心灵港湾”的意象化表达,在艺术电影中通过多种方式被解读,成为了电影叙事的重要内核。  关键词:艺术电影;“家”;逃离;回归;反思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滚滚红尘  你我偶然相逢  迷人的笑容  清秀的倩影  为之倾倒  怦然心动  剪不断  理又乱  相思之情驻心中  是谁说过  不是萍水不相逢  难道前世有约  情定今生  既然相遇  为何却又不能同行  情深缘浅来去匆匆  最怕相知后又分别  因为  相思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你像夜空中划过的流星  给我留下一个美丽的梦  夕阳下  独留我在红尘渡口  痴痴地把你等  你走了  我无法挽留  此
摘 要:《铸剑》是鲁迅根据中国古代神奇故事改编而成的浪漫主义杰作,诡异神秘的氛围,夸张离奇的情节,热烈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一不彰显着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所被唤起的美感经验是非常独特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共存。鲁迅运用控制“距离的矛盾”、设置互补型的人物形象和综合运用幽默、讽刺、夸张、批判艺术手法三种方式达到这种美学效果。  关键词:美感经验;距离的矛盾;
摘 要: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大多处于边缘地位,进入我们视野的优秀少数民族作品并不够丰富,本文着力以优秀的女性少数民族作家叶广芩为例,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界定、身份认同及其探因以及身份认同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方面,剖析了其小说中对满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叶广芩;身份认同;民族身份  作者简介:廖忠扬(1992-),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业文学硕
摘 要:随着近年来中国形象在西方电影中一直被带有歧视性的词“弱势群体”所贯穿,使中国形象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电影带给受众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要求受众挖掘在电影中潜藏和虚指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电影产业正通过悄无声息地传播手段来以此宣扬自身的政治立场、霸权主义、文化侵略,通过对影片的解读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美国在影片中利用的一系列策略与方法,进而也就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