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华南师大南海校区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进行大胆改革和尝试,提出以俱乐部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
一、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涵义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参与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注重现代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即强调体育教育如何树立现代体育观念(娱乐性、实用性、自我教育、健康性、身心健康观念)服务。因此,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较好地解决主动与被动参与的辨证关系,是未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向,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最有效途径,它正在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目前高校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状况
1.分层次教学法的实施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以运动技术教法为主,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不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和自身条件。如今,采用以教案内容为主,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从实际出发,适当调整教案的先后顺序及起点,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分解原行政教学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身体素质、体育专长等组成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班。
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以主、副项为切入点,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内外教学管理融为一体。
课外辅导采用 “侧重式” 或是布置课外练习的方式进行,它对体育课起到了互补和延伸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得到消化,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能力找到了空间;对体育能力差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
3.多维目标体育课堂模式
依据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现代体育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游戏、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强化身体素质5个部分。
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自愿、积极踊跃地回答,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4.体育合作模式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
5.体育超市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较为新颖,它采用主、副项都选择的灵活方式,避免了课时安排的重复性,教学评价实行考、教分离。
6.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园区模式
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特点,把社会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以及个体化等教育的精髓融为一体。
三、南海校区公共体育课运用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
1.课程方向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用教”。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要健身”——“我会健身”过程的转变。
2.课程目标
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掌握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等)。
3.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教学内容为专项健身理论、锻炼方法、运动技能等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共同实现体育教学的总体和一般目标。教学组织以集体授课为主,根据项目特点安排专业教师授课,突出专项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实施的“教”与“学”互动。
体育基础课: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体育基础课,以院系、行政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体育课。内容:高等学校体育、体育卫生与保健、田径运动的概况及发展趋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
专项运动课: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专项运动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任选自己喜爱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俱乐部开设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田径、武术。
体育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养生体育、运动处方、医疗体育、机体康复方法等以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项目。
运动训练课: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主力队员,开设以各专项运动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各运动队教练员规定的专项训练计划、任务,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为学校争光。
4.结构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5.教学管理
授课方法上,教学形式改变了过去那种满堂灌、单一的教学形式,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重心转移到重讲解、示范与分析上面,在学习中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独特的学习方法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选课程序:学生每学期根据体育教研室公布的学习与训练项目、时间、地点,视自身的健康状况、体能、兴趣爱好选择体育俱乐部,所选时间不得与其它课程发生冲突;第二学期至第八学期学生可在校园网上选择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
课堂管理:教学管理的改革要真正做到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为宗旨,以求改变单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强化体育专业素质的能力,树立引导型的教学观念,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技能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创建和谐、流畅、高效、务实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应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待授课、备课,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从视觉和听觉上进行动态教学,并做到活跃教学气氛,达到建立起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平台的目的,使体育课堂教学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考核:教学质量检测采用“多样化”。在层次教学方法中、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以性别区分,进行单元阶段检测,力图充分体现考试“多样性”的特点。同时,教师应适当增加“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考核内容,并分层次对待,这种方法对“优生”能起到“升华”的作用,对“后进生”也能起到促进的目的,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达到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的目的,让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健身方
案。
四、经验与设想
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创新,符合学校体育教改发展方向,具有时代的特征。
通过在南海校区的实践教学,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使体育课的功能得到强化。这种教学模式创建了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与考核评价的辨证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个性化发展和实践体育能力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开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它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健身的方法与技能,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
一、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涵义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参与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注重现代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即强调体育教育如何树立现代体育观念(娱乐性、实用性、自我教育、健康性、身心健康观念)服务。因此,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较好地解决主动与被动参与的辨证关系,是未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向,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最有效途径,它正在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目前高校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状况
1.分层次教学法的实施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以运动技术教法为主,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不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和自身条件。如今,采用以教案内容为主,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从实际出发,适当调整教案的先后顺序及起点,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分解原行政教学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身体素质、体育专长等组成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班。
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以主、副项为切入点,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内外教学管理融为一体。
课外辅导采用 “侧重式” 或是布置课外练习的方式进行,它对体育课起到了互补和延伸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得到消化,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能力找到了空间;对体育能力差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
3.多维目标体育课堂模式
依据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现代体育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游戏、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强化身体素质5个部分。
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自愿、积极踊跃地回答,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4.体育合作模式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
5.体育超市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较为新颖,它采用主、副项都选择的灵活方式,避免了课时安排的重复性,教学评价实行考、教分离。
6.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园区模式
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特点,把社会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以及个体化等教育的精髓融为一体。
三、南海校区公共体育课运用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
1.课程方向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用教”。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要健身”——“我会健身”过程的转变。
2.课程目标
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掌握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等)。
3.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教学内容为专项健身理论、锻炼方法、运动技能等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共同实现体育教学的总体和一般目标。教学组织以集体授课为主,根据项目特点安排专业教师授课,突出专项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实施的“教”与“学”互动。
体育基础课: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体育基础课,以院系、行政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体育课。内容:高等学校体育、体育卫生与保健、田径运动的概况及发展趋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
专项运动课: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专项运动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任选自己喜爱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俱乐部开设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田径、武术。
体育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养生体育、运动处方、医疗体育、机体康复方法等以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项目。
运动训练课: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主力队员,开设以各专项运动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各运动队教练员规定的专项训练计划、任务,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为学校争光。
4.结构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5.教学管理
授课方法上,教学形式改变了过去那种满堂灌、单一的教学形式,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重心转移到重讲解、示范与分析上面,在学习中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独特的学习方法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选课程序:学生每学期根据体育教研室公布的学习与训练项目、时间、地点,视自身的健康状况、体能、兴趣爱好选择体育俱乐部,所选时间不得与其它课程发生冲突;第二学期至第八学期学生可在校园网上选择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
课堂管理:教学管理的改革要真正做到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为宗旨,以求改变单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强化体育专业素质的能力,树立引导型的教学观念,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技能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创建和谐、流畅、高效、务实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应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待授课、备课,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从视觉和听觉上进行动态教学,并做到活跃教学气氛,达到建立起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平台的目的,使体育课堂教学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考核:教学质量检测采用“多样化”。在层次教学方法中、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以性别区分,进行单元阶段检测,力图充分体现考试“多样性”的特点。同时,教师应适当增加“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考核内容,并分层次对待,这种方法对“优生”能起到“升华”的作用,对“后进生”也能起到促进的目的,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达到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的目的,让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健身方
案。
四、经验与设想
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创新,符合学校体育教改发展方向,具有时代的特征。
通过在南海校区的实践教学,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使体育课的功能得到强化。这种教学模式创建了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与考核评价的辨证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个性化发展和实践体育能力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开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它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健身的方法与技能,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