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的“痴迷者”与木卡姆之关系

来源 :中国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吾尔族阿希克为了信仰传习技艺,技艺与信仰仪式融为一体,这些仪式既有宗教性也有礼俗性,渗透在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社会生活中代代传承,技艺与信仰相须。只有在这种功能性的传承中,那些依附于信仰而存在,抑或为信仰而生发,将某些社会上本已存在的艺术形态采取拿来主义纳入仪式固化为用,无论是存在或称融入,都已成为这种信仰文化整体性的有机构成。在具有宗教信仰的社会形态中,这艺术样态绝非是文化上的一贴膏药,而是具有文化的整体性意义。在维吾尔族聚居区,阿希克与伊斯兰教信仰依附共生。围绕宗教信仰所存在的种种社会礼俗形态都有这个群体的参与。他们承载的技艺在宗教信仰仪式中不可或缺,在与宗教信仰相关社会生活中整体显现。音声技艺既融入仪式也融入生活,这是宗教信仰——多种礼俗——阿希克——木卡姆形成链环的意义。阿希克掌握了音声技艺之后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必须到场赞颂真主、赞颂生活,向真主虔诚倾诉,他们所唱既代表了仪式之必须,又在向真主真诚告白中代表当地伊斯兰教众的心声——既显现宗教崇拜又净化心灵,这心声就是维吾尔族聚居区木卡姆存在的意义。
其他文献
郁达夫和沈从文都是我极敬重的作家,郁达夫笔下的浙东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好似桃花源,至今仍吸引着无数文学爱好者的怀古幽思。   1923年,20岁的沈从文做了北漂一族,从湘西来到北京闯世界。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但写作热情却很高。在北京,他考学考不上,投稿没人用,只好在北京大学一边旁听,一边打工维持生计。每天早晨,他用馒头和咸菜打发肚皮,听完课就一头扎进图书馆。寒冬腊月,他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