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杜”与“贺周”——诗词发展中的“异代同构”及其文化动因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s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铸、周邦彦并称"贺周",是北宋末期成就最高的两位词人。这一组合与晚唐诗人"小李杜"前后对应,在生平、家世、诗词的艺术风貌和文学史地位等方面存在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的产生,与他们在中唐到北宋的文化转型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有关,是多种文化因素交集冲突的结果。封建社会后期的"士大夫文化"在从中唐到北宋的发展中出现了贞元至元和、庆历至元祐两个高潮期,"小李杜"和"贺周"分别处于这两个文化高潮转入低潮的时段。当时的诗词创作,分别面临着前期的"士族文化"、后期的"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三者混杂交错的复杂生态,而他们在其中皆做出了相似的审美选择。
其他文献
文化研究和思想史研究都正在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这些跨学科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活力 ,但也造成研究的“空洞化”现象。本文对文学研究中出现的过分注重理论
<正> 一抽象绘画,是发轫于上世纪末,确立于本世纪初,盛极于40年代的西方现代绘画史上的一种特殊意义的绘画。严格地说,它不是一个画派或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思潮,一场扩展以至
本文关注香港“后学”现状 ,通过对香港学界的后学研究的学术透视 ,认为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具有独特的处于中西文化之间的“中间性”特色。其主要表现为 :注重当
东方美学的重点在于实践,即人格形成和社会教化。该论文主要考察韩国代表学者李滉思想中的实践美学理念。他在吸收朱子美学理念的同时,基于居敬的修养论,形成了人格美育论,并将之
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糅合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叙事学的若干观点,对20世纪中国“文革”时期的“革命样板戏电影”进行了重新解读。通过分析银幕上所显影的一个特殊时代
在审美与意识形态问题上,尽管马克思提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和表达。自卢卡契以来,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文艺形象和审美经
<正>在服饰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交流与传播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交流与传播中更具时代内涵的互动性,无疑是使服饰文化从积累到传承变得越发丰富、充实的一个重要
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信息方式、生活经验和自我认同。"网络雷词"则是观察这种改变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网络民意表达和社会互动的另类形式,"雷词"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反讽
基于有限元法,以某双梁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软件ANSYS对其静、动态特性进行分析,获取反映结构静强度特性、静刚度特性、动刚度特性的指标参数。通过静态分析得
<正>华容县三封寺镇、醴陵市孙家湾镇、株洲市天元区雷打石镇、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甘棠镇积极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试点工作,推动民生实事项目从"为民作主"到"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