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八不”浅析《中论》之空观建构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os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论宗诸师称“八不”是“诸佛之中心,众圣之行处;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髓”。在无著的《顺中论》中也说“如是论偈,是论根本,尽摄彼论”。这说明了“八不”颂在《中论》中的重要性。《中论》开篇以“八不偈”涵盖一切法,并由此展开,构建出中观学派眼中的世界。为了研究佛世界的面貌,笔者将从《中论》开篇“八不偈”入手,初步分析此空世界的根基、表现和入门之法。
  关键词:不生;不灭;空观 ;真如
  《观因缘品》第一偈,直接涉及的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从何而生。龙树以八个否定说明了诸法自性本空,从而断除了存在着一个生育万物之本体的妄见,并在此本体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非有非无的真如世界。接下来我们就依龙树本人的文字探寻其佛国世界的本来面貌。
  一、“不生”的真如本体空观
  (一)不生之“非有生非无生”入空义
  青目菩萨解释“万物无生”,举譬喻说:“时间眼见劫初谷不生,何以故?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若离劫初谷,有今谷者,则应有生。而实不尔,是故不生。”此处以劫初谷为喻,阐明的是不生不是“无生”也不是“有生”,正是前文所讲“不”之“空”义。若说有生,则今谷由劫初谷生,劫初谷又由什么生出呢?由是陷入无穷,因此非有生。若说无生,则今谷离开劫初谷可有,而事实是二者假有不可离,二者皆无实体,因此也非无生。
  龙树自己也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诸法之不自生,即“非无生”之无常存本有实体之义,“不从他生”,即“非有生”之无念念相续之义。因说此法,而因缘生,故有假名生。此因缘不生,且假名为假有而非实有,于是为在此基础上得以构建起空观世界,此为在“存在”的空间角度总破生法。
  在总论“不生”的基础上,龙树又提出“三时不生”的命题,得以在细枝末节上破一切生法。并且,由于“已生”和“未生”之二时生已经过去或者尚未来到,因此“三时不生”的关键就落脚于“生时不生”。所以龙树在《中观·观三相品》中说:“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是故生生时,是二俱寂灭”。
  (二)因“不生”得“不灭”,破生死执着得圆融
  青目菩萨解释“不灭”说:“世间眼见劫初谷不灭,若灭今不应有谷,而实有谷,是故不灭。”此处,又以劫初谷为譬喻,其意义依然是非有灭、非无灭。若实有灭,则劫初谷有灭,无劫初谷时必无今谷,故非有灭;若实无灭,则劫初谷常在则依然无有今谷,故非无灭。其实此处是说灭非实体灭,而是假名灭。即“因缘灭虽灭不失”,故说“不灭”。
  龙树用“即破即立”的方法论证“不生不灭”,并在《中论·观三相品》中总结说:“如幻亦如梦,如乾达婆城,听说生住灭,其相依如是。”以此法落实于世间,说众生执着于相决定了世间的假有样貌,其实都是梦幻假名假有真实空,无有决定,但有名字,生灭宛然而实际不生不灭。
  二、由“不生不灭”之空观观世间法——开二谛
  (一)中观“不常不断”
  对于“不常不断”的论题,著名的俄罗斯印度学和佛学专家舍尔巴茨基给出了佛教世界观是“刹那存在论”的论断,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非连续的“刹那之点”组成的,这里的非连续性其实是说前后之点的“不一”。他从体上揭示了“不一”,同时也给出了“不常不断”的思维路径。青目菩萨解释“不常”时说:“世间眼见万物不常,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是故不常。”谷芽在种时,前一刹那与后一刹那不一,因此说“变坏”,既然不一、变坏,因而我们说它不恒常,即“不常”。接着青目菩萨又解释了“不断”,他说:“世间眼见万物不断,如从谷有芽,是故不断,若断不应相续。”也就是说,在世间万物由一刹那之点过渡到另一刹那之点的过程中,是存在者承继关系的,前一点的消亡并不是实体的断灭或者绝对的趋于无,而是前文所讲的实体不灭而假名灭。
  (二)中观“不一不异”
  在破除了世间之时间假象的基础之上,龙树又提出了“不一不异”的命题。青目菩萨解释不一:“世间眼见万物不一,如从谷不做芽,芽不做谷;若谷做芽,芽做谷者,应是一。而实不尔,是故不一。”即是说,万物之差别是我们可以眼见的,这差别就注定万物本就不一。又,解释不异:“世间眼见万物不异,若异者,何故分别谷芽、谷茎、谷叶。不说树芽、树茎、树叶,是故不异。”也就是说,世间万物之间的共同之性也是我们可以眼见的,所谓谷芽、谷茎、谷叶全都有谷这一共性,并非绝对差别、绝对断裂,故说是不异。青目菩萨在现象层面上揭示了“不一不异”的必然性。
  三、由“二谛”入真如——于中道观中随众方便
  前面我们简单解释了“八不”的内在联系,其实,“不生不灭”涵盖一切法,以“不常不断”破时间属性,以“不一不异”破空间属性,以“不来不出(去)”破运动属性,再以“不生不灭”统筹圆融,切实地用第一层假名揭示了真如世界的假有面貌。并且,在解释三个属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属性都已经涵盖了一切法,只是尚未圆融显现而显现出来的是枝末属性之相,三者之间更是“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去)”的关系,正是因为如此才可以得以圆融为一。在此构建的基础之上,我们的现实世界得到了“明”的解释,这是从上到下的构建过程,但是对于“佛灭度时我出生”的凡夫,在俗世中生存的过程中如何得此中道观,借以观世间证入佛国呢?正是由于真如中道观,才使得佛陀认世间为非世间,于是在世间即为涅槃,一阐提皆有佛性,一阐提皆可成佛。于是佛法有能力开权显实,提出方便法门,由二谛之俗谛为基础,显示假有世间的假有佛法之相,以此普度众生于苦海之中,正是佛陀的涅槃之相的展现。
  参考文献:
  [1]中国佛学院三论学教研组编.《<中论>基础教程》.2013年版.宗教文化出版社.
  [2]赖永海.《金刚经·心经》.《佛教十三经》.中华书局.2013年.
其他文献
目的 康复护理用于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共80例,依照科学数字抽选的方法 实施分组,组别名称:实验组、对照组,
摘 要:濮阳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颛顼遗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龙文化,春秋文化,孔子文化,杂技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濮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如大宗商品风险,利率、汇率风险,股价波动风险等由于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而加剧。我国相关经济活动主体对避险工具的需求激增,期货市场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条便捷避险通道。但与之匹配的风险控制与监管问题将日益艰巨,完善我国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促进期货市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将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期刊
目的 分析研究心理护理配合通窍活血汤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时段:2017年11月-2020年2月,选择我院接收的10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按
2009年9月30日,无疑是泉州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当天,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泉州南音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泉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活化石”南音的发祥地,同时还拥有品样繁复、绚丽多彩的泉州民间音乐。如果说南音是玉树临风的乔木,摇曳多姿的泉州民间音乐正是与之共生的灌木丛林。
期刊
摘 要:国家既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也是平衡社会各阶级不同利益的工具。马克思从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区别的基础上,论述国家的起源和国家的本质。在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中,“国家”和“社会”是一对最基本的概念。本文就马克思的国家观进行理解和讲述,以致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国家观这一概念。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观;形成;发展  马克思的国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曲折的演进历程,是其在批判继承前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