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百年:纪念,还是娱乐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an1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切文艺形式都趋向娱乐化的今天,“纪念”往往成为一场商业行动的起床号,以“纪念”之名而行的种种活动也仿佛距离真正值得纪念的东西非常遥远。当我们以各种方式试图向公众展示“大师”著作和显赫成就时,更多的感觉是在强化一种“成功”符号,而绝非成功背后曾经血淋淋的现实和痛苦曲折。
  易卜生,这位一生中创作了25部戏剧,被誉为与莎士比亚齐名、并人选影响当代中国50人之一的异国人士,在逝世100周年之际被拎回舞台的聚光灯下。
  由国家话剧院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戏剧节“永远的易卜生”推出了6部作品轮番上演。其他类似的纪念活动也同时进行,比如杭州越剧院赴挪威国家歌剧院用越剧演唱易卜生的《海达·高布乐》。据称全球大约共有4000多项“易卜生年”的相关活动展开,包括戏剧演出、电影、音乐会、展览、研讨会、书籍、易卜生艺术节等。
  但,这又如何?
  挪威POS剧团此次带来的(群鬼探弋》堪称精彩(总政话剧团也将同期排演这部作品),但很少有人想到这部作品在刚出版时遭到的各种谴责。1885年《皇后报》曾这样评价:“《群鬼》充满了赤裸裸的恶心事……
  叛逆性的暗示和亵渎神明……
  是撤旦恶魔的诗歌……最恶名昭著的剧本。”看到这类的历史记载,我总是不由得想到,如果今天我们身边也有被同样评价的作品存在,那有没有可能是位“易卜生”?
  戏剧界和其他地方一样,充满了荒诞不经的可笑与谬误。我们所纪念的人,是身边不存在的人,或即使存在也不可能得到我们尊重和敬仰的人。易卜生,这个被挪威人当作君主一般对待的人完全蔑视他的子民。
  在他一生里多次声明他的血管里没有一滴挪威人的血液。事实上,他的研究者们证明,他是将近2/3的挪威人,1/6的丹麦人。他甚至表达出一种憎恨:“在挪威,生活多么悲惨、痛苦。可是国外的人就不是这样。”我们曾喋喋不休地赞美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影响之大,并慨叹为何中国没有易卜生、阿瑟·米勒等这类被称为“知识分子的良心”的大师。其实原因并不奇怪,一是因为当下还没有给这种大师提供足够的空间;二是在浩浩荡荡的拜金主义狂潮洗礼下,“大师”们都忙着为票房和奖座而奋斗,宁愿杜撰无数的飞侠神女或将哈姆雷特改成母后太子什么的,也不愿意向我们身边的现实看上一眼。
  如果集体患上了“精神侏儒症”,那么不管用什么方式、纪念多伟大的精神巨人都不管用。胡适曾写过一篇《易卜生主义》的文章,指出:“易卜生的长处,只在他肯说老实话,只在他能把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写出来叫大家仔细看。”当某些媒体在报道国话纪念易卜生的《建筑大师》时还热衷于将镜头对准设计服装的马艳丽和以“徐峥温馨探班”、“濮存昕爬天梯吓坏观众”这样的花絮招人耳目,我们就似乎很难指望从这场纪念活动中挖掘出易卜生的真正价值,那不过是一场娱乐秀,表演者们拉上死了一百年的易卜生作陪,观众们来看看“大师+明星”的热闹,仅此而已。
  沉重的社会问题,是否也会变成一百年以后的话题?今天的中国戏剧人还能不能担起这个重任?
  摘自《新京报》
其他文献
人对死亡的恐惧大抵是与生俱来的,而死亡就像人的影子,必将伴随短暂人生的全过程。  我对死亡的有意识的恐惧,最早发生在六岁左右,在这之前,我虽然也怕黑,怕鬼,怕传说中的红毛野人,但也许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吧,由于不知道真正的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们这帮小孩子,远远近近的丧事都爱去看个热闹,村里村外一有老人过世,我们就大声地叫着嚷着去捡鞭炮,吃“崩饭”,高兴得跟赶喜事儿没什么两样。晚上看道士给死者做“
期刊
你满意现在的生活吗?让我们看看一位加尔各答小朋友的愿望:  我这一辈子,只有一个愿望,走进一间有屋顶的房间,睡在一张有床单的床上。  为甚么我要有这种愿望呢?因为我是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小乞丐,我生下来不久,爸爸就去世了,我和妈妈相依为命,我们都是乞丐,住在一条小街上,爸爸去世以前,在街上弄到一块木板,爸爸在木板上加了一块塑胶布,木板斜靠在墙上,晚上两人挤进去睡觉。下大雨的时候,我们仍然会被淋湿。可
期刊
对抗美国军事威胁    早在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朝鲜就对核武器情有独钟。二战结束时,成千上万的朝鲜劳工从日本返回国,最后在朝鲜半岛北部的苏联占领区落脚。很多人曾在广岛和长崎工作过,在1945年8月美国向这两个城市空投核弹时也在场。他们带来了关于这种终极“末日”武器的故事,诉说美国人拥有的这种武器会带来如何可怕的后果。  对核武器的恐惧在朝鲜战争期间变得更为强烈,因为当
期刊
我们身处的时代并不缺少偶像和英雄,总有一些人,因为他们的存在,令世界充满希望和感动。一个教授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了中国防治艾滋病事业的发展;一个教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应该担当起的责任。“一个教授努力了5年,将惠及整个民族500年!”  他就是桂希恩,中国防治艾滋病史上一个将被永远铭记的名字,一位用生命求证科学,用爱心教育学生,用真情感动社会的防艾勇士。桂希恩说:“我希望和大家一起
期刊
“多少吃点吧!”男人左手端碗,右手握着小汤匙,把半碗白米粥搅了又搅,然后才舀起半匙,用嘴吹了又吹,这才小心翼翼地送到女人嘴边。  “哎哟!哎哟!不吃!不吃!”女人捂着左脸,瘪着嘴,轻轻的呻吟渐渐变成龇牙咧嘴的叫喊。  男人急忙放下碗,把右手的掌心贴在女人脸上。“唉呀,又肿又烫!”男人把嘴唇“喔”得圆圆的,轻轻吐着气,一遍又一遍地吹着女人的脸。女人惬意地闭着眼,笑得嘴角往上翘,过了好一会儿,才娇嗔道
期刊
三月,我与女友分手了。这次分手其实早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这已是我第六次失败的恋爱了。我这几次恋爱的情形都十分相似,女方和我见面时,对我的印象都不错,无论是我的相貌、谈吐、事业都让她们很满意,可接下来当我如实地告诉她们我的家庭情况时,她们的眉头皱起来了,笑容消失了,严肃地看着我,一遍遍地盯住我问:“你不是开玩笑吧?不是想考验我吧?”待我很肯定地拿出我和妈妈哥哥的合影给他们看时,她们刚才还对我充满倾慕
期刊
关于幸福  草原上,一对狮子母子的对话。小狮子问母狮子,妈,幸福在哪里?母狮子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啊!于是,小狮子就不停地追着尾巴跑,却始终追不到。母狮子笑道,傻瓜!幸福不是这样得到的。只要昂首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  快乐三诀  第一条: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第二条: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第三条: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记住这3条,你就会快乐了。  有关生命  可口可乐的
期刊
惠特曼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悼亡的诗,当时是那么强烈地揪住了我的心。那时候我刚上初中,私下里尽一切可能寻找有关林肯的传记文字,那些文字中林肯的诚朴、正直和仁慈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他在1859年作为共和党候选人时写的自传是那么简短、那么真实。他说他的父亲从未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十六岁开始当雇工,每天挣二十五分钱。他当过水果店的伙计、农场工人、俄亥俄河上的渡船夫,他上学的时间还不足一年,但爱读
期刊
竹林,苍翠静幽,青得几能滴下绿意;伶人,素衣假面,白得不染一丝俗尘。吴越的丝竹,挡不住得得的马蹄;曼妙的舞姿,挥不去暗杀的阴霾……  父皇驾崩,叔叔篡位,心爱的婉儿先成了“母后”复又成了新朝新册封的新皇后,浪迹在外的王子呵,命悬一线,生死未卜……  虽说故事脱胎于经典的莎士比亚,经典的《哈姆雷特》,却至少没有过多的无聊和滑稽,何况还有那极现代又极古典的吴越伶人的表演,所以《夜宴》还是可以一看,可以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突破自我,及时打开智慧之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改革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做到与时俱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导向,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调整个人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思维;策略探讨  现代社会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