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不愁没人看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huai1990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干年前去生产队搞什么思想教育之类的事情,有些事情要跟社员们开会传达。于是,我通知生产队长晚上8点半钟把学员集中在晒谷场开会。结果,8点半来了七八个人,9点半来了七八个人,10点钟人才齐。我看着这些“自由散漫”的人,满脑子都是大问号。用今天的话来表达,这已不是欢快的“小苹果”,这是严肃的态度问题。
  会后,我跟生产队队长散步,说起了农民的散漫。队长抽着喇叭烟对我说,他们整完队里的活,还要上自留地,还要剁猪菜,还要喂猪,要煮饭,吃饭,给小孩洗澡。这么忙,能来开会已经不容易了。
  我说,那以前开会也是这样吗?“生产队开会一般不是这样的,”队长说,“队里开会要实,要有农民语言,要有地气。我们一般安排一场电影,电影放到一半,要讲话的人就讲话,这就两全其美了。”
  哦,我恍然大悟了。下一次开会,我请来了公社的放映队,放影片《地道战》。消息一传开,下午就有人把菜篮子、小木凳、烂饭锅、砖头石块放在那晒谷场上占位子了。8点半钟,人已经坐满了场地。
  等电影放了一半,我趁换片的时间说,社员同志们,带子还没有好,趁这个机会跟社员们说几件事……
  “会议”相当成功,电影也放得成功,秩序良好。会后我还喝了农民送给我的鸡蛋糖水。
  好戏不愁没人看,好话不愁没人听。看来,思想转变了,端正了,事情就变得和顺了。
  有一段时间,不少人对电视剧的要求高了,基本上处于一种漫游选择阶段,一个晚上,拿着遥控器不断换台已成风气。换了不少台,这个在哭,那个在打,有的在闹,有人发狂,女演员都长得差不多像一个人,男的都像时装店的导购员。
  自播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许多人根本不用谁去引导,谁去规定,人们一窝蜂地去追看这部电视剧了。
  该剧打动我的是细节描写的真实,给人以诚信的好印象。其中一个情节是来自北京、安徽、上海的田源、刘金锁、吴怡茹逃港的经历,显得真实,并尊重历史原貌,拿捏得不左不右,十分到位。剧中选地宝安县,语境中采用“扑网”,画面中出现的河滩,山上出现的逃港人群……全都是十分逼真的。使人不知不觉中被导演、演员的表现时代的诚信度深深感染。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单位里的一个教师逃港,采用的不是扑网,而是直接游泳,“督卒”而过。“督卒”的意思是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必须过去。第一次逃不成,押回学校接受监督教育。而这位老师,从来没有人反映他做过什么坏事,或是一个什么反动的人。我和另一位李老师煮水给他洗澡,他泪眼盈眶地说,你们这样对我,使我像个人,但我还是要跑的。真的,他后来真的跑了,而且成了。
  我后来不断地对人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政治上的波澜壮阔的大局面我们不太清楚,但一些情节、细节十分准,十分到位,这是多年不常见的。它没有颠倒历史,没有扼杀历史原貌,这一点,不容易。这不是功力的问题,这是品格,是诚信。
  像今天我们的一些教育,春夏秋冬都发生颠倒。把对孩子的教育精耕细作、播种护苗完全忘了,变成了要他们回报。他们必须用成绩,用好的学校,用文凭来回报,把春的岁月变成秋收!反过来,又把老人的生活描写得甜滋滋的,像春天一样,使老人们一时忘了岁月,穿起七彩的衣服跳起了广场舞。一跳,又有人不习惯,又在骂,一些网民变成了一堆屠夫,手持大刀,见什么都砍,面目狰狞。
  好戏不愁没人看,生活好了,谁还扑网?谁还督卒?感谢老一辈革命家的创业,成立了特区,搞了改革开放,注重了民主。这些,人们怎么会忘记?不会的。记住老话,好戏不愁没人看。没人看的时候,放的一定不是好戏。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