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LDAO的唇读特征提取算法

来源 :计算机应用研究 | 被引量 : 97次 | 上传用户:lsh0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音与唇读识别应用中,传统的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算法一般以音节、半音节、HMM状态等基元为类别进行数据分段,经线性判别分析后获得的特征投影方向与识别率不直接相关,影响了识别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LDAO(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based on object)的唇读特征提取算法,该算法以待识别对象为类别进行线性判别分析,在理论上保证了唇读特征矢量向最具判别能力的方向投影。基于唇读数据库的实验证明,该算法明显优于现有各种
其他文献
针对拓扑结构突变时网络坐标系统存在的剧烈抖动问题,定义节点导引步和误差修正步,通过坐标的延迟发布实现突变抑制。在导引步节点保持坐标广播静默,并基于Cauchy-Schwarz不等式生成迭代序列,逼近节点坐标的较优初值;在修正步执行Vivaldi算法,修正自身坐标并广播更新。仿真实验显示,该方法能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前提下,有效抑制拓扑结构突变对网络坐标系统产生的剧烈影响,显著提升网络坐标系统泛化能力。
传统的Web服务信任度计算模型所计算的信任度是一个单独的数值,缺少必要的上下文信息,使得信任度表达的含义比较模糊。另外,以往的计算模型大多局限于单一的管理域中,管理域之间由于缺乏共同的知识标准而无法进行统一的信任度计算。为此,提出了基于上下文本体的Web服务信任度计算模型以解决上述问题。本体技术为上下文信息的表达和推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不同管理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共享知识库。在提出的模型中,直接以
针对商业智能系统,研究了在集成开放式XML数据时,对XML文档进行质量保证的问题。通过度量测量和质量分析评价这两个步骤,并结合给出的XML数据质量的计算公式,得出XML文档的质量指数。使得XML源数据的质量在集成到商业智能系统前可以被预先评估,降低了商业智能系统集成Web中XML数据时的风险,增加了系统数据的可维护性。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质量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结合移动自组网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不同路径选择策略的移动自组网多路径QoS路由协议。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该多路径QoS协议能够有效地提高移动自组网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和抗毁性。
结合无线mesh网络的特点,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的层次型指标体系,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模糊综合评估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相结合的联合评估方法。采用该方法可对无线mesh网络的服务性能进行评估,并得到直观的量化值。实例分析可知,评估结果可直观地反映网络服务质量的优劣以及对网络服
为了解决数据量巨大的极光序列图像难于用人工划分的方法来进行变化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光序列图像特征和帧间信息的感兴趣极光变化区域(ROI)自动检测算法,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类。首先提取样本图像特征,再利用离散小波变化算法对帧间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引入特征标度核Fisher分析算法(FS-KD-FA),结合K-均值聚类选择训练样本,构建分类器实现了变化检测。对北极黄河站采集到的实测极光图像数据进行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簇的低能耗隐私保护协议(LCCPDA),其采用动态的方式选举簇头和简单加法簇内融合方式。LCCPDA可以在实现数据融合的同时保护数据安全,防止数据被窃听和窜改,保障了数据的隐私性。通过实验分析,相比于分簇隐私数据融合协议CPDA,LCCPDA有更高的隐私保护性和更低的数据通信量。
针对机会网络中节点分布不规则造成分割的网络区域相隔较远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消息摆渡和节点中继的多摆渡路由算法(GMF-NRA)。该算法使用一个全局消息摆渡节点和各个区域内的中继节点为运行于区域内部的局部消息摆渡节点中继消息,共同完成区域间的信息传输。摆渡节点在中继节点处交互区域间的信息,以至于不再需要摆渡节点之间实现在线协作转发消息。最后,仿真结果表明GMF-NRA较现有的节点中继算法在网络
为提高协同过滤算法的可伸缩性,加快其运行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的并行协同过滤算法来实现高速并行处理。GPU的运算模式采用单指令多数据流,适用于逻辑性弱、数据量巨大的运算,而这正是协同过滤算法所具有的特点。使用统一计算设备框架(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实现了此协同过滤算法。实验表明,在中低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着理念滞后、功能缺失、模式单一的局限性,与帮困助学的现实需要有着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引入高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