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鲁迅正名”项目学习案例及思考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回放
  “为鲁迅正名”这个项目历时一周,是在高二下学期实施的。
  (一)项目主旨
  这个项目关注的是目前中学生对鲁迅的接受情况。设计该项目旨在帮助学生重新认识鲁迅,客观公正地评价鲁迅。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笔者利用以下驱动问题,开始本项目的学习:
  1.鲁迅先生及其作品为什么总是让人敬而远之?
  2.生活中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项目作品
  以“重新认识鲁迅”为话题写一篇评议性文章。通过完成这个作品,学生能进一步了解鲁迅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思考鲁迅思想、人格的丰富性,养成多层面、多角度了解所评价人物人生经历的习惯,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为了完成这一作品,学生要对当前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对初高中所学鲁迅作品进行整合,对《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程中萧红的《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开展深度阅读,从而对鲁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项目实施步骤
  第一步,问卷调查。教师先把教参第8~9页的调查问卷表印发给学生作为参考,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自己重新设计《关于目前中学生对鲁迅接受情况调查表》并完成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中学生对鲁迅的认知现状。调查问卷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外完成。)
  第二步,回顾初高中所学鲁迅的经典篇目,填写下表,认识作品中的鲁迅。(课外进行。)
  课文中的鲁迅
  第三步,课堂学习。课内自主阅读《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文,结合前两步,独立完成项目作品——撰写“重新认识鲁迅”的评论文章,对照学习指导自我修改作品并小组互评互改作品。
  要求:
  1.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
  2.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
  3.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4.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项目学习指导:
  1.自主学习指导。
  先认真阅读文本,圈点勾画文中吸引你的地方,批注你的理解,然后思考从文中读出怎样的一个鲁迅,与平时了解的鲁迅有何不同,最后完成项目作品。
  2.小组交流指导。
  (1)按照作品评价标准(见表1),对小组每位同学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推荐小组最佳文章。
  (2)设计一档节目,准备展示问题或成果。
  第四步,课堂展示交流。要求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借助语气语调、表情手势,增强表达效果。
  展示交流的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比如:这次交流学生自己设计了一档“走进名家”栏目,由嘉宾和现场观众互相问答,彼此分享对鲁迅的认识。展示交流的话题可以整合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比如:“鲁迅仅仅是一个斗士吗?”“生活中的鲁迅真的难以接近吗?”展示交流的评价可参考口头陈述评价标准(见表2)。
  第五步,完善自己的项目作品。根据课堂交流中同学们提出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
  (四)项目评价标准
  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了解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在自主完成作品、小组推荐佳作、全班展示交流时,把注意力集中到本项目要强化训练的阅读和表达目标上。
  作品评价标准
  口头陈述评价标准
  二、案例思考
  (一)语文学科短期项目学习常态化的必要性
  语文的阅读课、写作课应是什么样的?是热热闹闹的师问生答,还是学生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批注阅读中的体验、感悟和疑问?
  本次项目学习,虽然没有热闹的课堂,但为了给鲁迅正名,学生用心阅读、用心思考、用心写作、用心交流,感觉收获更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项目学习使语文的阅读、写作落到了实处,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合作交流到位的结果。如果将这种短期项目学习常态化,将会解决语文教学中学生不阅读不思考或阅读不够思考不足的问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这句名言我们耳熟能详,可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有点操之过急,教学中给学生少量的时间阅读课文甚至不给阅读的时间,就让学生直接完成学案的题目,或直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短期项目学习可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比如:“为鲁迅正名”这次短期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在做事中学习,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表达。如果阅读中发现了问题,就补充课外阅读资料,继续阅读、思考,如此反复进行,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了,一节自主课的阅读已不能满足他们;学生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深了,阅读感悟也越写越多了,从在文中批注一两个词,到在学习报告本中写一段、两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不阅读、不思考、不写作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
  如果短期项目学习能常态化,语文教师就能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也能在教师的耐心等待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写作,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自我也就落到实处。这样看来,短期项目学习常态化是很有必要的。
  (二)语文学科短期项目学习常态化的可行性
  项目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有诸多意义,但受时间限制,大项目一学期也许只能完成一个,而常态化的短期项目学习却可以多次进行,道理不言而喻,那么语文学科短期项目学习常态化实施的可行性在哪里呢?
  从本次短期项目学习来看:
  1.与传统教学对比,“为鲁迅正名”这个项目学习使学生的阅读更有广度,使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
  从上表可看出,就完成学习任务而言,传统教学只侧重阅读文本,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而项目学习则侧重于让学生在做事中学习,阅读了除文本外的更多文字。要想为鲁迅正名,学生要先了解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人们为何对他敬而远之,他的亲人、朋友、敌人是如何描述他看待他的,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不是只有阅读文本就可以做到的。所以可以说项目学习不仅囊括了传统教学培养的重点,而且有了拓展,使学生能多层面多角度地认识、评价鲁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和负责任地表达观点的态度。   2.本次项目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落实并强化语文新课标中阅读、表达等目标,更有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学生在项目开始之初就明确训练目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随时对应目标自检、自评、自我完善。整个过程中方向明确、任务明确,发现问题可随时查找资料、请教教师和同学,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负责任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
  综上所述,如果这种短期项目学习能够常态化,那么学生阅读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在反复进行中得到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会得到提高,短期项目学习常态化是可行的。
  那么,该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项目学习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其次,学生需从解决生活问题或困惑入手,根据驱动问题选定有兴趣的话题,自主阅读、探究。
  当然,项目学习的实施因科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因课而异。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教师耐心等待,耐心等待学生静静阅读,耐心等待学生提出疑问再相机点拨启发,耐心等待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项目学习让学生有了静心阅读的时间,哪怕只有短短的一节课,学生的体验也是真切的,感悟也是深刻的,表达也是充满理性的。下面是一篇项目作品。
  重遇鲁迅
  1301班 续静
  “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隶体一字的胡须。”这是小学课本中对鲁迅的一段描写。他似乎总是在沉思,总是在眺望,像一个巨人,屹立在那样一个时代。我们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这样的人,必然是严肃的,冷峻的,常年没有笑容的。
  初中,一提到鲁迅先生,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那张严肃、冷峻的脸,耳畔似乎能听到“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这样的佳句。总感觉鲁迅先生是书里的人,是思想家、革命家这样冰冷的字眼,是那样的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因而那时同学们中流传着这样的戏言:“学生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虽然是玩笑,但也真实反映了我们对一位伟人的认识。
  但是,在看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之后,我才认识到生活中的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站在时代巅峰的伟人,也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凡人。
  萧红笔下的鲁迅,是一个会笑的人。正如文中所写:“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他并非只关心家国大事,相反他有时会关注穿衣打扮这类生活小事,甚至对衣着有着自己独到的美学观点。他热情且幽默,捉鬼的故事被他讲得妙趣横生,令人捧腹。他对待亲友是细腻的、周到的,永远不会让人难堪。他对于自己的名声地位毫不在意,出书的校样甚至可以拿来揩桌子、包油条、擦手。
  他平凡得好像就住在你的隔壁,他的音容笑貌就仿佛在你面前,时而严厉时而慈爱,或以睿智深刻的眼神督促你走向进步,或以宽容平和的态度引导你探求真理。他时刻关注着劳苦大众,即使在生命最虚弱的时候依然不忘为民族呐喊。
  他承袭的中国优良传统让他厚重,他积淀的知识使他深邃,他接受的新思想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三样交织在一起造就了他的深刻与伟大,但鲁迅先生品质的可贵更在于不失朴素与平和。
  他坐在那里的时候,像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但当他站起来的时候,就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斗士。他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
  看到学生能写出如此有真情有深度的文章,每个教师都会为他点赞。我们的语文课即使不再安排交流课,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也会在这样的表达中提高。所以,教师舍得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收获的不只是一节生动精彩的展示课,更是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
其他文献
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成果的好坏。通过调查访谈,查明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改进的途径,实现多样化教学。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英语中的完全和部分两种倒装现象,从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法倒装和修辞倒装变化规律.
强夯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特别是对软弱地基的处理,能够有效的减小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降,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对强夯地基处
通过总结C语言中用指针表示数组的各种方法,系统地阐述了C语言中指针与数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