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黄连散用药配伍规律的数据分析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晋代、东晋、南北朝、北周、唐、宋、元、明、清10代共58部,涉及有关黄连散206首。其中38部出现正名黄连散177首,20部出现异名黄连散29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连散共153首,涉及中药166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19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黄连散组成,可知:①《敦煌古医方》黄连散均由历代黄连散组成核心药黄连、黄柏、黄芩等构成,组成方剂的8味药除茜根外均是频率大于1.0%的主干药。②敦煌古方黄连散可能是《肘后救卒方》和《外台秘要》所载黄连散的加减方。
  【关键词】敦煌及古代医籍;黄连散同名方;用药配伍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50-03
  从古及今,敦煌及古代医籍[1-3]中出现的同名黄连散甚多,大多具有内服清热燥湿止痢,外用解毒收澀杀虫之功,但其药物组成,主治病症侧重各有所异。对清代以前古籍中所出现正名异名黄连散,通过列出方名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并建立黄连散方药数据库,根据《中药学》[4]和《中药大字典》[5]分类标准对药物药类药性归经进行统计,运用统计学方法:累积频数=相同功效频次累加之和;使用频率=累积频数/总频次×100%;平均频次=累积频数/药味数,反映药物使用的集中度,对其使用药物频次频率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黄连散的相关性及用药配伍体系。
  1 敦煌及古医籍中正异名黄连散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
  在清代以前的所有古医籍中,其正名异名黄连散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分布情况见表1、表2。
  由表1知: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引用相同方剂重复计,仅西汉、晋代、南北朝、北周、唐、宋、元、明、清9代共38部古籍出现黄连散177首,其中西汉1部方1首;晋代1部方4首;南北朝1部方1首;北周1部方1首;唐4部方5首;宋16部方124首;元2部方2首;明10部方37首;清2部方2首。由表2知:在晋代、东晋、南北朝、唐、宋、明6代共20部古籍出现异名黄连散29首,其中晋代1部方1首;东晋1部方1首;南北朝2部方2首;唐4部方6首;宋7部方12首;元2部方2首;明3部方5首。
  2 敦煌及古医籍中黄连散用药配伍思路数据分析
  2.1 方剂中使用单味药频数频率分析 通过对清代以前153首黄连散复方所涉及的166味中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频率最高为18.32%,最低为0.12%。其中4味药物(2.14%)使用频率≥4.0%;2味药物(1.20%)介于2.0%~3.0%;15味药物(9.04%)介于1.0%~2.0%;19味药物(11.45%)介于0.5%~1.0%;其它126味中药(75.90%)使用频率<0.5%。现对使用频率大于0.5%的中药进行分析:在166味中药使用频率>0.5%的共40味,其中,使用频率≥18.0%的中药1味(0.60%);5.0%~6.0%的中药1味(0.60%);4.0%~5.0%的中药共2味(1.20%);2.0%~3.0%共2味(1.20%);1.0%~2.0%共15味(9.04%);0.5%~1.0%共19味(11.45%)。其分布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153首复方中,使用频率>0.5%的40味药累计使用频数595次,占总用药味数为166味的24.10%,占总频数819的72.65%,因此认为前40味药是临证使用黄连散辨治疾病的高频次药物,累计频率达72.65%。核心药主要为黄连、甘草、黄柏、黄芩、当归、干姜等。
  2.2 方剂中使用药物功效分析 药物功效统计以药味数、累积频次、平均频次及使用频率来描述。将整理的153首复方涉及的166味中药分为21类,其分布情况见表4。
  由表4显示:使用频率最高的3类功效药物72味的累积频数为504次,占总用药味数为166味的43.37%,占总频数819次的61.54%,其中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40.78%,其次补虚药为13.92%,再次是解表药6.84%,这三类药使用频率均较高,是临证辨治疾病的基本配伍药类。拔毒生肌药、泻下药使用频率虽不高,但平均频次较高分别为7.50和7.33,做为治疗疾病的辅助增效配伍药类。
  3 小结
  总之,通过上述对敦煌及古医籍中黄连散数据分析研究可知:①历代黄连散组成核心药物为黄连、甘草、黄柏、黄芩、当归、干姜等。②核心药类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拔毒生肌药等为主。③《敦煌古医方》黄连散均由历代黄连散组成核心药黄连、黄柏、黄芩等构成,组成方剂的8味药除茜根外均是频率大于1.0%的主干药。④敦煌古方黄连散可能是《肘后救卒方》和《外台秘要》所载黄连散的加减方。综上所述:通过对敦煌及古医籍中黄连散的数据研究分析,有助于深刻解读历代黄连散组方配伍的历史渊源,以期对敦煌古医方所载黄连散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为临床主要治疗湿热痢疾,疮疡疥癣疾病提供科学的用药配伍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喜平.敦煌古医方研究[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2006:223-224.
  [2]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1988:161.
  [3]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927-936.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1-1932.
  [5]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字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489.
  (收稿日期:2016.02.03)
其他文献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国际)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14日至16日在中山大学隆重召开.前来参加这次研讨会国内外
目的:观察嫒葆宁结合妇科臭氧治疗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2例宫颈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试验组选用嫒葆宁结合妇科臭氧治疗,对照组仅用嫒葆宁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性问题"也接踵而至:生态危机、人的危机和社会危机频频发生,特别是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危机产生的根源,众说
【摘 要】 病证结合模型研究方面,大多数建立的是一病一证的病证结合模型,即围绕一种现代医学疾病,在制作的现代医学疾病模型的基础上,渗透中医干预因素后制作一个证的动物模型。文章就冠心病心肌缺血已构建的痰瘀互结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心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整理阐述。病证动物模型能够弥补中医临床辨证客观化指标不足的缺点,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以加速实现中医的现代化进程。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白介素-17在该病中的作用机理和表达情况。方法:检索近15年来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该病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且白介素-17在该
物理及其相关学科对生物医学领域的渗透产生了大量属于医学物理学的交叉学科,其中有些正处于现代医学的前沿,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现代生物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
【摘要】目的: 了解2005~2015年妇科冲任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方法: 利用CNKI、WANFANG DATA、VIP、CBM四大中国文献数据库,对2005~2015年国内正式发布的妇科冲任相关文献进行交叉检索,利用Excel软件对文献年度变化、文献地区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 检测出1555篇妇科冲任相关文献。11年间,我国医学工作者在国内刊物上发表的妇科冲任相
【摘 要】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COPD的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10d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的FEV1和FEV1/FVC均显
对许多人而言,科学所探讨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关心的只是事实,与感情无关,无善恶之分,是和价值无涉的.如果一定要以"好"、"坏"两字来评价科学,那么科学是绝对好的.因为我
1.人享有自由,动物没有自由.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自在地存在着,并以其内在的相互作用变化着.人类作为是自然界本身的各种因素长期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