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病人肠肝循环途径脂质代谢异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固醇结石病的发病机制由于多因素参与而复杂.上世纪对胆石病发病机制研究的贡献是,阐明了胆汁成分改变、成核异常以及胆囊功能障碍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同时表明这些异常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当前胆石病研究处于低谷,但研究技术的提高以及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已经对胆石病发病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显示出重要的推进作用。

其他文献
胰腺部分切除病人术后存在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对于病变位于胰腺颈部或体部病人,传统的切除性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胰腺远端切除术)必须扩大胰腺切除范围达肿瘤清除,更增加了术后血糖增高的危险性。该文作者通过实施胰腺实质节制性切除术(胰腺中央切除+胰腺胃吻合术),减少了由于胰腺切除术后内分泌不足的危险性。
期刊
目的 通过观察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在大鼠不同程度AP及AP发病后不同时间肝组织的表达,及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与肝实质酶水平,研究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与AP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先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即A、B、C、D组,分别于胆总管内逆行注入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牛磺胆酸钠溶液,3h后处死动物,留取血清、肝脏组织.另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即E、F、G、H、I
目的 分析甲胎蛋白-IgM免疫复合物(AFP-IgM)在肝细胞癌(HCC)中的含量,探讨AFP-IgM对诊断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对103名正常人、74例肝癌、43例肝硬化和58例脂肪肝病人血清AFP-IgM与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应用ROC曲线确定AFP-IgM和AFP的最佳切割值分别为300 Au/ml和10μg/
目的 构建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方法 在经典"二袖套"法的基础上,利用24G静脉留置针外鞘管制作动脉支架管吻合供体腹腔动脉及受体肝总动脉.结果 共进行肝移植26次.所有手术均单人操作完成.手术成功率(存活24 h以上)为92.3%(24/26).动脉吻合时间仅需(1.70±0.46)min.经解剖发现术后第1天及第30天所有动物肝动脉均通畅,搏动良好,各肝叶入口处动脉亦充盈良好.未发现胆
胆囊因其解剖变异较多,胆囊切除术仍是一种具有风险性和挑战性的手术.笔者2004年10月诊治1例罕见胆道变异病例,现介绍如下。
期刊
病例报告:病人,女,28岁,因停经37周,阵发性腹痛1个月,引产后4 d,于2005年6月10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曾患胰腺炎,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缓解.5 d前腹痛症状加重,B超提示胎儿已死亡,并于次日自然娩出.因症状一直难以缓解而转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左上腹有压痛明显,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
期刊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是目前肝胆外科的热点和难点,手术治疗方式繁多[1-3],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笔者对53例肝内胆管结石术中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疗效满意,国内未见报道,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分析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及围手术期影响因素,探讨预防其并发症的措施.方法 对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115例门脉高压行脾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围手术期管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85例(73.9%)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死亡7例(6.09%).对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病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水平、手术后平均血糖水平及术中、术后中心静
肝胆管囊腺癌是一种肝脏胆管恶性肿瘤,临床少见.由于缺乏对该病的认识,术前常误诊为肝囊肿、肝脓肿、肝囊腺瘤等.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自1990年3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6例,报道如下:
期刊
胰腺癌病人手术切除后的生存曲线在1年内呈直线下降,而后下降相对缓慢.此类病人短的生存期可能与导致肿瘤快速复发的某种临床病理学因素是相一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