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芬芳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amsha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阅读版式精美、内容丰富的《北京文学》,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兴奋涌上心头。
  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拥有一份自己真心喜爱的杂志。提起与《北京文学》的那些事儿,我有一种要聊点什么的冲动。因为与她从相遇到相识,从相知到相伴,已逾20个年头。有时,读书看报如同老牛拉磨,拉一阵子吃点草。一圈复一圈,难免郁闷。从“现实中国”到“好看小说”,从“天下中文”再到“真情写作”,这些特色栏目,弘扬主旋律,把握时代脉搏,让读者看到的是以人为本的精品佳作。值得一提的是,与市面上的一些杂志的区别在于是月刊,160个页码,版面弥足珍贵,她不惜拿出近十分之一的页码,专设“新人自薦”栏目,重点推介小说处女作,一批批文学新秀从这里起步……使杂志与作者产生了互动,架设了沟通桥梁,颇见编辑匠心。透过这个板块,足见作者在编者心中的地位,以及《北京文学》对文学新人的重视,这是当下有些杂志根本做不到的。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她强烈的文学使命感和责任感,凸显纯文学的神韵,为文学爱好者锻造了一个辉煌的文学品牌。
  闲暇,一位同事在促膝谈心时告诉我,《北京文学》内涵醇厚、内容丰富、广采博览,是本择优蕴粹的上乘文学刊物,每读新刊,欢欣无眠。作为有着数年《北京文学》“读龄”的我,何尝感觉不是如此呢?想忘忘不了,想丢丢不掉。曾几何时,收税之余,我喜欢读书看报,南来北往,行走在路上,用快乐的心情掩饰过,唯有放不下喜爱的《北京文学》,让油墨的馨香浸润书香的人生。这些年,《北京文学》坚持健康的格调品位、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清新的语言风格,以及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已经在文学界独树一帜,让人读来意犹未尽。
  新年伊始,《北京文学》佳作连连。比如,2016年第一期发表的《一个异国护士的中国梦》《哥们儿弟兄》《裸官》等,但我更喜欢2016年第二期阿宁的中篇小说《父亲的时代》,觉得温情亲切。就此小说而言,有故事、有形象、有情感,抚慰人心,因此更贴近好看小说的文学特质,也更使人喜闻乐见。我一直认为,《北京文学》的文章都很神圣很美丽,字里行间不仅在细微中传递着贴近心灵的温润,盛开出沁人心脾的感性之花,更让人觉得朴实的文字中散发出智慧的光芒。总有一种文字,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总有一种文字,能温暖我们的心;总有一种文字,代表了我们向往的“真、善、美”。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对她的喜爱,不管生活的担子压得有多重,总能在自己喜爱的《北京文学》里寻找到心灵的净土。
  人生几度花开文学梦。春风南窗里,秋雨孤灯下,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还有什么比读书和写作更让人心情愉悦呢?文学对我来说,意味简单而纯朴。自从迷恋上《北京文学》以来,我始终把她当成一种幸福来享受。当前,《北京文学》不断创新,视觉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表达了普通百姓的心声,并富有真挚情感,十分适合我们的阅读胃口,常读常新。与《北京文学》相知相伴,是一种缘分。一本好杂志,应该成为读者铺垫生活的砖石,扮靓人生的参照。《北京文学》做到了这些。工作之余,在《北京文学》潜移默化下,我渐渐迷恋上读书与写作。聆听那些智慧的声音,让里面的那一篇篇打动心灵的文字伴我入眠。任凭淡淡的墨香带我坠入缤纷的红尘。笔端流云,拈花一笑。2013年6月17日,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会议审议批准,发展新会员473人。想不到,我有幸榜上有名,成为河南固始本土最年轻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河南地税系统第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时光如流水,眨眼间,我与《北京文学》结缘已有数年的光阴。带着对编辑的敬意,带着对《北京文学》的殷切期望,用心去对话,用情去感受,写下了一些还显稚嫩的文章。我知道,文章无论是发表还是未发表,都离不开编辑字斟句酌的细心编校。当下,《北京文学》在杨晓升、师力斌、王童、张颐雯、黑丰、王秀云等编辑老师的精心耕耘下蜚声文学界。这充分展现了大家对文学信念的坚守,对文学信仰的坚定,对文学理想的坚持。文字来自寻常之处,围绕时代和百姓的命运歌之、咏之、悦之、叹之、泣之。感受他们的真挚与厚道。收税之余,勤于笔耕,甘于寂寞,远离喧嚣和浮躁,以一颗从容、沉静之心,沉思生活,为时代放歌,为心灵书写,赢得大家的点赞。这是平凡岁月中的感动。这些年,是他们的信任和鼓励,才有我在文字上取得的一点收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起走过,共同成长。《北京文学》感动着我,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在人生征程上奋力前行。匆匆游走的岁月中,文学给我带上一颗时常感悟的心。文学,浸泡一生的思念。岁月的回音,流淌着月光。用美的心灵感受文字之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军旅作家、《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少将,曾经对我的作品给予很高评价:文字优美丰富如沧海明月、蓝田玉暖。行走在文学路上,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文学成就,但文学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对之,我坦然欣然、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不曾忘记,2015年3月10日,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局长智勐亲赴固始蹲点调研。这期间,智勐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工作。智勐质朴无华、睿智谦和,得知我多年对文学的坚守,他一边翻阅我书桌上的一本《北京文学》,一边热情地鼓励我不要急,慢慢写。话语间包含了浓浓的关爱之情。看来他对我坚持文学创作是赞赏的。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媒体上发表了《发挥文学作用,讲好税收故事》文章,为营造税收文学氛围发声。那一刻,我想说,让我们在今后的时光中一起续写平凡的税收故事。
  岁月匆匆流逝,给我们留下太多印记。我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自己的小屋里让疲惫的心灵小憩,把那些人生的故事转换成文字,写在纸上,然后哼一首老歌,唱旧时的快乐。用文字凝聚力量播种希望。有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都能了解自己的。静下心来,坐拥书屋,听着一曲感怀的音乐,沏上一杯飘香的信阳毛尖茶,翻阅一期喜爱的《北京文学》。当打开杂志的时候,心里是充满期待的,期待有着更生动的作品,能让我投入其中,或歌或泣,或笑或泪,或许在以后许许多多琐碎的日子中,读过的某篇小说会突然跳进脑海中。虽然生活不会因为《北京文学》而有所改变,但至少能在心灵上打开一扇看风景的窗。
  人生多喧嚣,《北京文学》常变常新,刊物设计装帧独特别致,积极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因为关注,所以熟悉。尤喜《北京文学》开设的“纸上交流”栏目,让我们敞开心扉,倾吐心曲……这是我们读者的福音。一本杂志的生存,既要用精品佳作说话,更要依靠新老读者的支撑呵护。望着窗外的青草滴翠,红花吐蕊,春笋鲜嫩嫩,榆树绿意更深。细细品味《北京文学》的芳香,笑意便会爬上嘴角。你说,阅读《北京文学》是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一路花开,一路芬芳。有《北京文学》相伴,我将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里深情地说道,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这是多么鼓舞人心啊。在今后的岁月里,我愿和《北京文学》真诚相约,一如既往地投入她那温暖的怀抱,在阅读中,享受小说精品,享受文学人生,享受幸福快乐,倾听一个个抹不掉的动人故事。
  责任编辑 张颐雯
其他文献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战士、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决心为国殉难前夕写成的《与妻书》,是一篇唱出人民心声、具有动人心魄力量的千秋名作。  1911年(即辛亥革命那年)春天,林觉民从日本东京回国,协助黄兴筹划广州起义。3月29日清晨,他率领福建义军攻入广州。下午5点多钟,在攻打、轰击总督衙门时,他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审讯中,林觉民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命主张。临刑时,他威武不屈,谈笑
老闷是个“义士”。名声响得很远,香远益清,像莲。  老闷跟老蔫对门。两家的女人好比两家的鸡鸭串门,出大门,进对门,方便得很。男人们又都不爱说话,她们便同命相怜似的了,觉着投缘,也就好得跟姐妹一样。聚一块儿免不了牢骚,叨唠最多的,当然是她们的爷们儿,说摊上这样的活哑巴,比树叶还稠的日子就像咸饭不咸,淡饭不淡,没滋味透了。  其实老闷跟老蔫不同,老蔫没话,因为他蔫;老闷没话,则是因为他有话不说。老闷像
密林深处  枪声是下半夜突然响起的,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  六爷急忙跑出窝棚,紧张地向响枪的砬嘴岭方向张望。  一个多小时后,枪声渐渐弱了下去。  六爷叹口气,牛大完了。  牛大是砬嘴岭胡子的头儿,手下有六十多个弟兄,他爹生前和六爷交好。六爷借打猎之机去过几次砬嘴岭,想把牛大这伙人拉过来。牛大和胡二等几个亲近的弟兄悄悄商议,始终拿不定主意。  牛大对六爷说,你给杨司令过个话,请他放心,我们肯定不祸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等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觉特效奖  ★第72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最后一部使用70mm胶片拍摄的IMAX商业电影  ★诺兰对电影的要求是不用特效,你看到的科幻场面都是搭设的实景  故事简介:  未来的地球,环境持续恶化,沙尘暴频繁出现,导致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干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數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我们本章学习的勾股定理就真正做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北漂,也称北漂一族,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非北京户口、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有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万,其中租房人数占比约37%,为802万左右。啥概念?差不多相当于瑞士举国租住在北京(2015统计数据:瑞士人口809万左右),这个数量庞大的在京租房者就属于北漂一族。  多少年来,一茬茬的北漂们怀揣梦想,背井离乡远离亲人,从四面八方涌入北京追梦,他们绝大多数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作者 石岚轩  学校 江苏省丰县师寨初级中学  指導教师 丁蔚
我的父亲是一名资深的足球爱好者。在我小的时候,我常常在假日里跟着父亲去足球场。阳光照耀下的绿茵场及红色跑道,成了我记忆中熟悉的地方。  年幼的我在玩累了的时候,就坐在地上看父亲和队友们踢足球。我会为难得的射门而欢呼,而除此以外,我什么也看不懂,只看到一群人在争抢着一个球。抢了球能干什么?进球了又能怎样?胜利了又会如何?父亲和他们流下的汗、受过的伤,都是为了什么?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奔跑着的他们汗
(鲁)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
一天下午,我带两位年轻编辑去北京木樨地一处老居民楼拜访文老。文老者,年近九旬的文洁若女士也,著名翻译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日本作家的作品,很多都是经由她翻译才呈现在我国读者面前的。她与丈夫萧乾晚年合译了巨著《尤利西斯》,可以说已是文坛盛事,译界壮举,至今无人能与之相媲美。  这样的一位翻译家,原本以为她一定居于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的屋宇,可是哪里想到,她住的仍是几十年未变的筒子楼(单面楼)。当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