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摩洛哥玩一场好色之旅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帝总爱把他的调色盘打翻,让这世界充满着各种复杂的色彩。而这一次,颜色降落人间却如此均匀和纯粹,毫不混淆。这便是“北非花园”摩洛哥,一个在沙漠与大海之间荡漾的国度。
  提起摩洛哥,其实两年前就计划着去看一看,而签证一直都是困惑我的一个问题。但就在今年的6月1日,摩洛哥终于对中国护照实施了免签政策。我想,有些地方,是需要时间和缘分去等待的。非洲、北纬30度、阿拉伯国家、斋月、撒哈拉沙漠、色彩城市,每一个因素都足以让我兴奋。于是,我再次背起背包,朝着这向往已久的地方出发。
  而这一去,却见证了只用一种颜色来装点城市的纯粹与浪漫。
  红色古城 马拉喀什
  
  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窗外的景象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放眼望去,满城的红色楼房,颇为壮观。这便是位于摩洛哥西南部的古城马拉喀什。
  顶着烈日进入老城,那一抹红更加浓烈地出现在了眼前。从屋顶到围墙,从房子到地面,全部都呈现出土红色,而这色调,并不是粉刷上去的,而是其本真的颜色。
  马拉喀什拥有众多富含铁元素的红色土地,所以才造就了眼前的丝丝浪漫。而这份红色,也见证着属于它的历史。公元11世纪,摩洛哥的原住民柏柏尔人在此修建了都城,取名马拉喀什,意思是“上帝的故乡”。自此,阿拉伯人、犹太人、欧洲人纷纷开始在此停留,创造出了这颗美丽的“南方珍珠”。
  除了满城的红色浪漫外,马拉喀什最为著名的便数吉马阿·夫纳广场,当走进这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时,会发现它其实如此的鲜活。叫卖的商贩、大片的橙汁摊位、杂耍的艺人、算命的先生、纹身的妇女、流动的游客,让这个古老的广场迸发了生命力。
  从广场穿梭进古城,纵然小巷里如迷宫般错综复杂,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迷路,而巷子里一排排的商店售卖着精致的陶器、手工的铁制用品、多彩的民族服饰,哪怕是迷失了方向,也是迷失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况且还有那大片大片的土红浪漫为你带路。
  蓝色小镇 舍夫沙万
哈桑二世清真寺有1/3的面积建在海上

  据说这个世界上有3座蓝色之城,希腊圣托里尼、印度焦特布尔和摩洛哥舍夫沙万。我有幸将3座城都一一拜访过,再回头看最爱的还是摩洛哥的这道蓝。
  行走于舍夫沙万,惊讶于这世间竟会有这样的地方,将一种色彩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屋顶、墙壁、楼梯、窗台、甚至花盆,我目光能及的每个角落都被当地人刷成了蓝色。
  而这里的蓝又不只是一种,深蓝、天蓝、青蓝、湛蓝,各种层次分明的蓝色基调在这里绽放,每一抹似乎都蕴涵了一个梦,梦里有碧蓝的天空,有深邃的大海,还有孩子的眼睛。
  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座蓝色小镇,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这里的犹太人将他们挚爱的蓝白色涂在了这里。另一种说法是蓝色可以防蚊。而我去询问了当地人,被告知因为这座小城依山而建而非常炎热,所以当时人们就自发地将这里全部刷成了蓝色。不禁感叹这是多么浪漫的避暑方式。
  如今,蓝色的由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在这片蓝色的梦幻中静谧地生活着。穿梭在上上下下的山路间,看见奔跑的少年、闲坐的老太、懒散的猫、不停拍照的游客。他们一起,将这道蓝幻化出了更多色彩,连同这里的生活。
  因为一种色彩,爱上一座城,大概就是如此吧。
  白色都市 卡萨布兰卡
  是的,卡萨布兰卡,当年那部好莱坞同名电影让这里声名大噪,似乎这里也成为了爱情的象征之地。而如今,这座城市早已成为了摩洛哥的第一大都市。
  有别于沙漠边的马拉喀什、山腰上的舍夫沙万,卡萨布兰卡是一座临海的城市。位于浩瀚大西洋东岸的卡萨布兰卡,用一种简单干净的白色演绎出了它的模样。在这里,大多数房子基调为白色,最早由柏柏尔人始建于15世纪。后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国人和阿拉伯人陆续来到这里,把一个小小的渔村发展成了摩洛哥的经济中心。
  而在卡萨布兰卡,有一座清真寺举世闻名,那就是全世界现代化程度最高以及世界第三大的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远远看去,它似乎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清真寺,因为其中有1/3的面积建在海上,以此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来自海上。而这个位置,也算得上伊斯兰世界的最西端。
  走进清真寺,一下子被其庞大的外在、精致的雕刻所震撼。典型的穆斯林风格,马赛克的图案和雕刻的花草形象给人一种安静自然的气息。而清真寺广
  场上席地而坐的人们更是将这份安宁凝固在此地此刻,如同这个城市的色调一般纯粹自然。
  这世间还有着很多很多色彩,它们装扮着城市的模样,也装饰着人们的生活。如同这个彩色的摩洛哥,可以鲜艳,亦可以纯粹,
  色彩之外,我脑海里会想起马拉喀什变换着语言拉客的小商贩,会想起舍夫沙万围着我说说笑笑的青年,会想起卡萨布兰卡追着我照相的孩童。他们或许才是这个国家最为真实的色彩。
  色彩之下,生活之上,彼此的融合才会缔造出世间最美的风景。
其他文献
每个人的童年都住在一个城堡里,或者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或者是变幻无穷的魔法世界,亦或者是斗智斗勇的地球保卫战……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也越来越有机会去触碰童年时的梦想,走过一座座城堡,寻找一个个或凄美、或感人、或惊奇的故事……在海克利尔城堡造访“唐顿庄园”  电视剧《唐顿庄园》在2010 年首播后,立即在全球掀起观剧狂潮,国内的观众大多通过网络率先欣赏了该剧。电视剧的拍摄地正是海克利尔城堡。 
期刊
因为前不久刚去了旧金山的渔人码头,这次又自驾车去了相距200 公里的蒙特雷渔人码头,自然要把两个同属于美国加州的渔人码头放在一起比个高下。同时作为自驾加州1 号公路著名的“17 英里海岸”(17-mile Drive)的起点,风光明媚的蒙特雷被称为世界上陆地、海洋、蓝天的集大成者,是理想的度假胜地, 所以蒙特雷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俗也是我们期待的。    早晨8点多从旧金山库布提诺出发,沿着加州1号
期刊
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唯一的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都市,以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令人着迷的融合性文化而著称,享有“欧洲文化之都”的美誉。一条博斯普鲁斯海峡虽然将伊斯坦布尔分为欧、亚两部分,但整个城市兼具欧、亚特色,并容东西之美。作为古罗马、拜占庭和奥斯曼三大帝国的首都,近两千年的历史在这里沉淀,并留存了众多光辉灿烂的名胜古迹,使之成为一座厚重的历史名城,历尽沧桑,风采依旧。  某些古城只是不
期刊
离开美丽的黑河,继续在路上,向北极进发。总有人爱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一点儿也没错,大美黑龙江不再羞涩,肆无忌惮地向人们展示着壮美。  美丽舒适的塔河  位于大兴安岭中心地带的塔河县,应该比黑龙江许多平原地区的县城要富裕一些,从街面上那些光鲜的建筑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火车站前的一块巨型广告牌很显眼:“塔河,一个你来了就不想回家的城市”。没错,夏季到黑龙江避暑,不论是华夏东极、北极,还是其他地方,
期刊
沐浴着地中海阳光的城市都有一种明媚、轻松的气氛,特拉维夫也不例外。无论是从空中俯瞰, 还是深入到它的街头巷尾,特拉维夫都是那样开放、热烈与包容,明艳的蓝色海水,飘着咖啡香的巷子,雅法老城里的艺术家工作室,带我领略一个全新而又真实的以色列。  依旧记得两年前,我第一次到访以色列,飞机趁着夜色降落在特拉维夫国际机场,我走过灯火通明的机场大厅,乘车驶过宽敞的高速和繁华的市区,眼前这个十分现代化的城市完全
期刊
两年一届的会员作品展是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的品牌活动。2016 年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举办第七届会员作品展, 集中展示中国女性摄影人为繁荣中国摄影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艺术成果。  展览以“妇女·儿童”为主题,透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性吃苦耐劳、温良恭俭、传承良好家风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她们将无私的爱奉献给社会和国家的博爱精神;从孩子顽皮的笑脸中,我们看到了童真与无邪,也读出了责任与希望。这些作
期刊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通湖草原被誉为沙漠中的“伊甸园”,这里古商道、古驼道、古遗址、古战场、沙漠湖泊、沙漠绿洲、沙漠草原、沙山岩画众多,再加上有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景区位于内蒙古和宁夏交界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  早餐后我从郊外住地乘车出发,穿过市区,上了白杨树林立的公路。透过车窗,看到沿途有许多的光能发电板,南北走向,黑压压地排列着。  公路下面的荒漠,还有许多的大棚蔬菜区,顶棚依
期刊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 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下,技术创新呈指数函数增长,
期刊
半年前,我将我写的旅游文稿给一位在旅途中结识,共同经历过收获与喜悦的老哥看。  他说,既然写了,要投稿就投《旅游纵览》吧。  我说,别开玩笑了,《旅游纵览》啊,哪是我这样的“无名小卒”敢问津的。  老哥说,你行的。  6月3日上午10点,不知怎么一时冲动,我打开了邮箱的网页, 在收件人一栏中输入了“tougao@ lyzl.com”,将一篇几经修改的文章发给了《旅游纵览》编辑部。  下午2点45分
期刊
自“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以来,我先后游览了南方几处丹霞地貌景观,领略了丹霞地貌的风采。尽管如此, 却一直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去看看近些年声名鹊起的张掖丹霞,尽管它不在“中国丹霞遗产地”的名单中。 “丹霞地貌”的命名源于丹霞山。河南省南召县和广东省仁化县各有一座丹霞山。南北两处“丹霞”,异地同名,定名的时代远不相同,但又不是偶然的巧合。河南南召丹霞山命名于唐代,一位高僧见这座当时被称作留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