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创作浅谈(之二)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史为鉴,映照当代
   唐太宗李世民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实,历史这面镜鉴,不仅可以照见历代王朝的存亡兴替,而且可以照见社会弊端产生的根源,照见人处于恐惧和利诱时的表现,照见历代对当代的影响……意大利哲学家、史学家克罗奇有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此言虽然有些武断,但也说明了历史与当代无法割断的道理。
   作为一名杂文作者,即使不能像史学家那样把历史背得滚瓜溜油,也要对历史有所了解。了解历史,写作杂文时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文章才能有历史的纵深。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的历史,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史籍不是一无所用的故纸堆,而是现实的镜鉴,鲜活的教材,其中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有心人,阅读史籍,可谓如入宝山,其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项制度、某种习俗……都可能引起我们的联想和思考,从而下笔成文。
   这类文章,或以历史为由头展开议论,或以史实作为例证。其文不因说史而晦涩,或写得趣味盎然,令人忍俊不禁;或旁征博引,汪洋恣肆,令人叹服;或有力地揭示真相,促人猛醒。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使我们受到启迪,从而看清种种事物的本质,而且可以供杂文作者借鉴,比如怎样选择和运用史料,怎样把干巴枯燥的史料写得生动可读,怎样在一文中多处引用史料而不致繁杂。
   根据我多年的阅读经验,梁启超、鲁迅、梁实秋、林语堂、柏杨、李敖等人,对历史的研究最为广泛深入,对史料的运用也最为娴熟精当。其中柏杨先生专以历史为素材的著作就有多部。我们如有闲暇,可以多读读他们的著作。
   以史料为素材的杂文,须注意一点,即避免流于单纯说史。前几年,全民掀起读史热,许多历史读物,或正说,或戏说,有颠覆,有翻案,因为只是单纯地说史,而且不是严谨的正史,故只能称作“通俗读物”。杂文如果流于单纯说史,也只是缺乏思想含量的消遣性文章。我们从上述大家的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皆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以史为鉴,映照当代。我称此种手法为“勾联法”。将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勾联起来,将历史感和现实的批判精神统一起来,文章才会有思想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才会意蕴深远,令读者读之叫绝,掩卷深思。
  
  幽默讽刺,直击本质
   杂文既不像小说那样有悬念、有情节,又不像散文那样可以大段地抒情,细腻地描叙,故更须在语言上下功夫。为使语言简洁凝练、富有文采,不妨多读一些古代散文,从中汲取营养。而幽默讽刺,是杂文的擅场,为了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则不妨多读一些讽刺小说,幽默故事,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使其生动活泼,具有颇强的表现力和批判力,以及对读者的吸引力。
   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之说,杂文作者皆知,但很多人忽视了“文艺性”,只剩下一味的议论,既无文采,更不幽默,这就不免使得文章的语言干巴枯燥,令人读之味同嚼蜡。
   为了突出杂文幽默讽刺的特点,诸大家各显才智:夸张、暗喻、假托、颠倒、双关、用典,正话反说、冷讽热嘲、揶揄调侃……或不动声色,隐晦曲折;或借题发挥,旁敲侧击;或嬉笑怒骂,矛头直指……周作人的《碰伤》,以冷静的笔调,不动声色地揭露了当权者的暴虐凶残;胡适的《名教》,以调侃的语气,批评了中国长达千年的荒诞迷信;林语堂的《论踢屁股》和《脸与法治》,以辛辣的讽刺,把政治学和法治范畴的文章寫得形象生动,妙不可言;庐隐的《吹牛的妙用》,以寓庄于谐的方式,道出了世人重名轻实、致使吹牛者无往而不胜的弊端;廖冰兄的《预立遗嘱放言》,以幽默轻松的文字,写出了人死后仍要遭遇按级别排座次和被虚夸美化的荒唐……可谓篇篇精彩,各有千秋,不再一一列举。作者的种种修辞手段、杂文笔法,值得我们借鉴。
   幽默讽刺,不但可以使文字变得生动,使语言变得丰富,使文章引人入胜,令读者在阅读的快感中有所启迪,有所感悟,而且可以直击事物的本质,扯下丑恶者庄严的面具,剥下欺骗者身上的美丽外衣,揭穿说谎者所欲掩盖的罪恶真相。
   欲写好杂文,使我们的作品具有吸引力、可读性,幽默讽刺的要素不可或缺。
其他文献
我们的“探路者”号光子宇宙飞船经过1000多天的飞行,已于数月前飞抵距离我们金球3光年的太阳系,并按预定计划对疑似存在生命的一个叫“地球”的行星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探测。第一批数据已于数日前传回金球。初步的数据分析结果是令人振奋的——可以确定,我们取得了迄今为止最为伟大的发现:在太阳系的一个叫“地球”的行星上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生命特征的物种,其中一种叫作“人”的动物,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智慧,符合我们宇
期刊
清代霍丘知县阳湖左君,治理霍丘一年有余。这一年冬天,百姓抬着箩筐来到府衙。箩筐里装满了大米,还有猪蹄鸡鸭。左君把大家请进来,说:“父老乡亲们辛苦了,今天你们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乡亲们说:“我们所生活的地区,多侵扰、盗窃之事。从您来到这里,我们百姓没有不快之事,能够高兴地耕种自己的田地,我们的田地幸亏您才能丰收。这新米,都是您赐予的,我们带来给您尝尝。”左君说:“上天赐予百姓丰年,乐意给予百姓东西
期刊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大雅》,意思是:有人创业、干事儿,开头儿好、很好、特好……却没能善始善终,虎头蛇尾了。春秋时代的齐桓公,便是这样的典型:早年,雄心壮志冲云天,敢于善于用人,很快“五霸之首”了;可晚年,却贪图享乐了,启用坏人了……竟如猪羊一样被奸佞“圈”起来,活活儿饿死了。   想当年,“春秋五霸”的齐国,“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何等的辉煌无比啊!他之所以能成此霸业,管仲的辅佐之
期刊
某某老兄:   你好!我们相识应该足有20年吧,虽然我年纪比你少将近10岁,可你对我非常友好,说我们是“没有血缘的兄弟”,不时约我聊天吃饭、喝茶、唱歌、散步,我发表了文章、出了书,你比谁都高兴,拿着它们到处替我做宣传。每当我从别人口中听到你对我出自内心的表扬时,总觉得很惭愧,因为我很少在人前人后推荐过你的创作,不是我小肚鸡肠,更不是我不想“报恩”,而是我觉得你的作品观点偏激、学识浅薄、文笔幼稚,
期刊
《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巡城御史海昇当街毁了权臣和珅家的马车,和珅为图报复,唆使海珅的妻舅贵宁指其杀妻。在纪晓岚的保护周旋下,海昇被无罪释放。   真相是,该案经刑部、都察院和户部三次验尸,最终坐实海昇杀妻事实,海昇按律被拟为绞监候。而那个银屏上人见人爱的纪晓岚,因暗中帮衬内阁和军机两个中枢的首席大臣阿桂被乾隆痛斥为“无用腐儒”。   专业研究清代制度史、政治史的北大博士郑小悠,此
期刊
“克里空”是谁?面对一位鬓发如雪的老外,人们肯定要问。××·克里空,20世纪40年代前蘇联战地记者。苏联卫国战争期间1942年9月,作家科尔内楚克发表了一部名为《前线》的三幕五场剧本,其中就写到了特派记者克里空(俄语意为:“乱嚷的人”“好吹嘘的人”“饶舌者”),他到前线采访时,泡在离战场很远的指挥部里,全靠电话采访,捕风捉影,胡编乱造新闻。后来,“克里空”就成为新闻界浮夸虚构、任意发挥的现象,也成
期刊
若干万年前,蜘蛛和蚂蚁一样,也生活在陆地上。山坡,河畔,宅前,屋后,任意游逛。   后来蜘蛛看到天鹅苍鹰凌空翱翔,云雀雨燕腾云嬉戏,羡慕得不得了,觉得在地上乱爬实在枯燥乏味,甚至莫名其妙地萌生出一种卑贱耻辱感,整日琢磨着如何飞上蓝天,傲视万物,于是就拼命地练飞,早起练,晚睡练,经常梦里狂喊:“飞起来,我要飞起来!”   练呀,练呀,练了千百万次,蜘蛛始终飞不起来。   “飞天梦,梦飞天,不能
期刊
有个朋友喜欢收藏花卉主题的国画,精心搜寻的众多墨宝中,既有端庄醇厚的富贵牡丹,也有淡泊明智的傲骨菊花,还有凌寒独自开的铮铮腊梅。每次去他的书房,都能感受到美不胜收,令人陶醉的气息。   有一次,我去他家串门,恰巧看到他刚刚收得的一幅兰花图,那修长的叶子像长长的水袖随风摇曳,小小的花朵似乎让人透着纸张也能闻到淡雅的君子香。“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这幅透着灵气的兰花图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
期刊
人的一生要说多少话?因人而异,难以统计。有人调侃说,有些人只说三句话: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见喜欢的说情话。   不管说过多少句话,最终给人留下印象的,让人感慨万千的,有时可能只是一句话:一句话改换心情,一句话改变困境,一句话改写历史……一句话,意义大。   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我常常留意收录普通人的“一句话”。众声喧哗之间,一句话,往往是社会的一个切片,一个故事的开端。  一句话,让人跳
期刊
读《每一种发声都可能被听到》(《杂文月刊》2020年5月上原创版)有感。疫情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去武汉居民小区实地考察,有居民隔着家里的窗户向中央指导组大喊“假的、假的”“形式主义”,主要反映社区物业工作弄虚作假不到位问题。让百姓高兴的是:孙春兰副总理当即要求省市领导深入了解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的问题。几个小时之后,又召集省、市负责同志专题会议。可以说,这是站出来“大喊”的胜利,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