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耕耤制度与十八世纪清王朝国家治理的文化策略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yig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农为本的传统中国,耕耤典礼作为延续数千年的一项礼仪传统,承载着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十八世纪的国家治理实践中,清王朝统治者意识到耕耤典礼是中国传统文化连绵不断的一项符号象征,有助于建构文化认同,从而实现国家认同,因此突破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将耕耤典礼纳入到国家祭祀体系,并不断提升其在国家祀典中的地位,以此为清王朝的国家治理提供合法依据.在十八世纪的中国,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乾隆,都充分利用耕耤典礼所阐发的勤劳奋斗、天人合一、以德治国、重农固本等民族精神,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进程走向深入,从而为十八世纪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其他文献
对企业环保进行多主体共治已逐渐成为共识,但相应的治理路径、治理机制,特别是在如何实现多主体“治理闭环”方面,研究依然匮乏.文章围绕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混合治理三种模式,以跨界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1)三种模式的边界特征;(2)三种模式实现跨界治理及治理闭环的路径与机制差异;(3)三种模式的绩效特征及协同治理的帕累托改进方向.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企业环保的多主体共治提供了新的洞见.
对多民族国家建设而言,民族发展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理念.以“团结—共享—治理”为三个逻辑分层,系统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发展蕴涵和价值内核,可知其民族发展系列论述在内容体系上涵盖国家建构、政治整合、社会共治共享、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核心理念.在特点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发展的精神动力;强调国家治理引领民族发展、同权同步共享发展、以制度保障发展、以权利规范发展;以政策和项目精准定位发展.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主线,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发展论述的基本理论体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梳理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现代登山运动的发展历程.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西藏登山事业才能从无到有,一路向前,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西藏登山运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创造了"西藏登山精神",新时代新一代西藏登山人将继续弘扬"西藏登山精神",他们也是体育强国之路的排头兵.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从初具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起步,再到中华民族地域、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体布局的基本完成与全面推进的辉煌历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各民族人民群众为依靠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力量之源,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方法.
近些年,以“单一民族国家”为自豪的日本着手修改长期以来否认土著民族之存在的立场,转而承认、尊重和包容阿伊努民族及其文化的自主发展.日本对阿伊努民族政策的转型意味着其对国内少数民族强制同化政策的纠正,也是将族际关系的治理模式从“他者化”转向“多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多元文化主义理念在当代日本取得一定的成果,对其土著民族、新老移民等少数群体发展本民族文化及争取相应权益意义重大.然而,多元文化政策在日本的实践并非是弱化国家共同体认同的措施,而是通过建构多族类文化共生模式来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尝试,其效果如何还需历
内地西藏班(校)(以下统称"内地西藏班")开创了民族教育内地规模化办学的先例,为西藏地区人才培养、治边稳藏和繁荣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对东中西部16个省(市、自治区)的21所内地西藏班320名校长及教师,336名西藏中小学校长、教师,部分内地西藏班学生家长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行政人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内地西藏班招生选拔的现实样态.自办班以来,内地西藏班在招生规模、招考方式、志愿填报等方面都逐渐科学合理,但招生供求矛盾依旧突出、多元评价标准亟待完善、录取分数线公平问题凸显.由此,提出以下建议:耦合招生
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表明,语言具有经济属性,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劳动者个体掌握的语言数量越多、语言技能水平越高,获得更多就业岗位和更高收入的机率就越大.基于对“京族三岛”京族居民的抽样调研数据,在分析居民语言能力与收入状况的基础上,量化实证研究“京族三岛”居民语言能力与收入的相关性及其收入效应.结果 表明,多语能力及普通话、京语、白话等语言能力的提升能够降低劳动者收入水平处于低收入段的概率,提高其处于高收入段的概率,与劳动者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普通话的劳动者收入效应最大,语言能力的劳动者收
农村老年组织是重要的内生型社会治理力量,是组织振兴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察晋江C镇老年协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发现精英老人的多元权威、经济资源的内部循环,以及治理结构与社会单元的耦合,共同赋予该组织较强的自组织能力,同时构成老年协会作为内生型治理资源的根基.基于此,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化的组织建设、公共化的组织目标和弹性化的组织管理对社会组织进行改造,吸纳老年协会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其村民自治、管理民俗活动和服务老人等社会治理功能.在老龄化背景下,发挥农村老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具有现实必要性.建立老
宗教信仰一般被认定为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动力,其预设的逻辑是将宗教信仰降格为戏曲的一个因子,而并非研究对象的主体.事实上,从王国维推定戏曲发生的“巫觋说”,到田仲一成观察戏曲展演的“附体说”,都蕴含着一个共同的逻辑线索,即灵魂的修辞幻象.无论是从演员还是观众的角度,作为戏曲人物的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他们独立存在于(无形)剧本的能指之中,等待着仪式主持、戏曲演员源源不断注入话语与实践来唤醒、复活戏曲人物,制造灵魂的修辞幻象.从广昌孟戏的人物能指来看,人物灵魂的修辞幻象处于不同层级的话语时空中,但又能在戏曲
“莽人”于2009年作为一个支系归属布朗族.1957年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后,布朗族(莽人)经历了三次跨越的社会变迁,从整体绝对贫困到实现整体脱贫.该脱贫典范可归纳为“布朗族(莽人)模式”,这是外援帮扶与内生激励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国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全社会支持下从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到精准的扶贫脱贫,后者主要包括布朗族(莽人)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与自身素质素养的不断提升.布朗族(莽人)模式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的扶贫脱贫问题提供可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