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打击乐锣鼓经运用与司鼓实践探讨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xu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司鼓既是二度创作中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乐队中的总体指挥人员,更是演员不可或缺的好朋友。作为司鼓,必须要能够对接舞台演出的方方面面,既能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贯穿始终的协调与指挥的作用,又能最好地掌握整个剧情发展的脉搏和节奏。
  关键词:闽剧;司鼓;《红裙记》
  闽剧俗称福州戏,是我国汉族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绵延四百余年。闽剧是唯一用福州话“唱、念、做、打”的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州十邑(福清、长乐、闽侯、古田、连江、永泰、屏南、平潭、罗源、闽清),并部分流播至台湾和东南亚等地。
  在闽剧中对演员表演、音乐乐器、动作样式都比较讲究,呈现出地区的民间特点。闽剧锣鼓,是闽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极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奏技巧与音响等形成了独有的剧种表现力、艺术风格,在闽剧中具有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一、闽剧打击乐概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展,近百年来,根据总结,闽剧锣鼓有了专属的锣鼓经和表演方式,它对于舞台演出的作用相当重要,不但承担着音乐本体作用,还需要考虑到作为舞台表演的配合,烘托演员、剧情,展示剧本所需的形象、情感等,对表现力的要求极高。实际上,研究闽剧锣鼓,就是要探究,这些简单的乐器如何能够通过不同的起介(牌子),达成最佳的艺术魅力。它们的节奏套路,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形式、介头等,怎样辅助戏曲的虚拟性表演特征,达到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中国戏曲审美原则。
  二、闽剧打击乐语汇要素
  闽剧锣鼓作为舞台的节奏载体,需要营造丰富而独到的锣鼓经语言。由鼓板、大锣、铙钹、小锣等,以独奏、双奏、合奏等方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能够产生这种锣鼓经语言的基础语汇要素,再通过不同的形式,交织构合,形成节奏动机材料,再加以融合,便成了锣鼓经的语汇要素。
  三、闽剧打击乐的有机组成
  锣鼓节奏语言的要素看似简单,实则变幻莫测,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组合成乐句、乐段,由手法和节奏的不同套路,多向变换,其表现的丰富程度和对表演烘托的广度,是一门非常精湛的艺术。它们在结构上,存在着点面关系,在功能上,有着外延扩展与核心的关系。
  (一)闽剧打击乐之节奏与节奏动机
  闽剧司鼓演奏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节奏本身及节奏动机,具体如下:
  (1)节奏。当遇到4/4拍节奏型的锣鼓时,应注意到这个节奏型的基本特点是宽和、有层次,大锣的声音要明显强于其他乐器和声部,客观上必须气到划分强弱节拍的功能,这是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注意到的。
  平缓的4/4拍型,节奏,主要由三个不同的声部不成,经过不断地反复,构成锣鼓的主体结构。这种宽和、平稳的主体节奏,最适宜展现戏剧人物稳重大度的形态,能够将老生等人物的特性展现得十分得体。文学、表演和音乐内涵在这里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展现出了浓厚的东方戏曲式样的审美特诊。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节奏语汇,在舞台上经过不同的处理,就可以对剧中的人物、情节以及场景、氛围灯,做出多向性的变换和塑造。它在上升演奏速度的变化中,要注意避免混淆,要把握适中的原则。但在强弱变化的处理中,其语汇内涵的表现力则是相当强烈的。
  (2)节奏动机。闽剧舞台上,常有跋山涉水这样的情节定式,相应的也发展出一套与之配合的程式套路。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套路的单、双格斗对打的锣鼓,其节奏动机材料的出现是极为必要的,这不但有助于完善闽剧锣鼓的节奏类型,更可以利用这些节奏句式的反复,形成新的主题节奏,弥补其他乐器的节奏上不足之处。同时,它还可以使固定演出程式的节奏,在激化中产生不同的对比变化。更可贵的是,这一节奏动机还被广泛地组合到其他锣鼓之中,起三拍的,独有的活力特征,丰富着闽剧的锣鼓经。
  三拍型的节奏动机融入,可以让这段锣鼓的动感得到动态的强化,直观上来说,它使终止落在了“黑”拍位上。组合中的音型,在这里制造了一种新型的活力,配合着弦乐的进入,最终达到完美的平衡和稳定。
  (二)闽剧司鼓之作用
  戏曲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打击乐来描写环境、创造气氛、塑造人物,并且是唱腔伴奏的一个有机部分。一本剧目能否成功的运用打击乐来表现戏剧冲突,烘托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统一舞蹈节奏,可以衡量出它的发展阶段的成熟水平。由此可见在戏曲乐队中司鼓既是一个演奏者,又是一个指挥者。说他是个演奏员,鼓的疏密错落有致的点,与文武场结合,使戏曲乐队听起来有筋骨、有血肉,显得格外饱满,充满生机。就职责来说,司鼓更是一个指挥者,他必须对全场的音乐和演员的表演了然于胸,通观全局而不能有丝毫的差池。在司鼓的领奏下,一切音乐锣鼓必须精准地配合演员的唱、念、做、打。司鼓的位置曾被外国人称之为“灵魂指挥家”,可见它在戏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三)闽剧司鼓之演员与乐队关系
  戏曲有句行话:“一台无二戏”,简单来说,就是要演好一台戏,必须依靠全体艺人的通力协作,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一棵菜精神”。就本人而言,演员与乐队之间的默契尤为重要,特别是演员和锣鼓演奏员之间的默契,当为重中之重。
  历數取得了较高艺术成就的名家们,大多和锣鼓演奏员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为了达到音乐和表演的完美一致,这种理想型的境界,而长期在一起努力研究琢磨,彼此成就,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双方皆成为业内知名艺术家。而在某些剧团中,也确实存在演员和乐队之间无法达到和谐合作的情况,他们或许轻视对腔说戏,或许是谈不上探讨研究。
  司鼓和演员默契程度的高低,会对整个演出的艺术质量产生相当直接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司鼓和乐队其他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因为司鼓往往是整个乐队的指挥者,如果指挥者无法对自己的下属完全地掌控,或者说本身的技术水平不足,那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说司鼓水平不低,但对于所演出的剧目并不熟悉,或是对演出的演员并不熟悉,那么要打好一出戏也是天方夜谭。因此,司鼓者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技艺之外,还需要协调好自身与乐队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自身与演员,乃至于和编剧、导演之间的关系。必要的时候,司鼓甚至必须熟悉剧本,熟悉导演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调度,才能和演员,和一整出戏达到高度的契合。   四、闽剧司鼓的演绎实践——以《红裙记》为例
  (一)演员+剧本
  接到新戏时,本人首先会去揣摩剧本的主题内涵,在二度创作中,理解作者、导演、作曲对情节演变的来龙去脉、人物内心的善恶丑美、音乐的节奏与气氛的表现意图。只有领会意图,司鼓演奏者才能统领三军,使整本戏重点突出,高潮起伏有序,使演员最大程度发挥其特长。从这个角度说,司鼓可谓是编、导、曲的好帮手。在为《红裙记》司鼓时,首先尝试要理解编剧塑造的中心人物主要是柳氏。因丈夫王成龙好赌成性,柳氏严辞劝其改邪归正,王成龙羞恼相加,投河自尽。后王被富商所救,十三年后回到家乡,柳氏知道王成龙在外已经另有家庭,无奈中艰难却勇敢地选择了宽容,渲染了女性的自我牺牲精神。在理解该剧定位结构时,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发挥悲剧特点,以人物个性化特点重新编排锣鼓点用法,使之达到悲剧效果。
  (二)锣鼓经设计
  司鼓在配合导演、作曲意图时,往往在需要运用大量的打击乐,并根据剧情而运用相适应的锣鼓经。比如“火炮”这个闽剧传统锣鼓点来讲,它多用于配合一些激情、刚烈的动作。《红裙记》第六场“柳氏江边追王成龙”这段戏中,柳氏唱【叠牌】“说什么你欠柳氏一红裙呀”这段前,用的就是“火炮”这个点子来表现柳氏心中的情绪,最后配合动作连续用锣鼓重拍“仓仓仓仓 才 仓”来表现此时柳氏心中对王成龙多年以来怨气的发泄。
  图1 《红裙记》第六场“柳氏江边追王成龙”所用锣鼓经《火炮》范例
  由此可见,在运用中既要合乎戏曲的一些规律,又要创造性运用,吃透演员的表演程式动作,用更深刻、更准确的锣鼓来体现人物活生生的情感内容,这才是起到了打击乐设计的作用。但它绝不是机械地搬用,同一个锣鼓点在不同的地方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除了继承传统还要根据不同的舞台情节进行创新。例如《红裙记》中当柳氏一行江边追赶王成龙时,运用了闽剧曲牌【水过浪】,在传统打法在乐曲中加入堂鼓鼓花。这段节奏和堂鼓鼓花的表现重点在快和强,表现柳氏一行人追赶王成龙急切的情绪,生怕不见多年的王成龙又将离开。此时若拖泥带水节奏就会往下沉,表现不出她们那种心急。
  图2 闽剧《红裙记》中不同气氛堂鼓花《水过浪》范例
  在《红裙记》剧第五场中,王成龙在柳氏家中,担心真实身份被柳氏发现时,还是用到了曲牌【水过浪】。如用传统的打法,必须加入打击乐小堂鼓,为了配合王害怕被人发现和悲伤的情绪,所以进行创新,改用指挥轻轻的进入,让音乐有血有肉,更突出当时的剧情情绪。
  图3 闽剧《红裙记》中不同气氛堂鼓花《水过浪》范例
  (三)传统+创新
  司鼓是闽剧舞台演出的节奏的唯一载体,打锣鼓容易,用锣鼓难。这是戏曲司鼓前辈总结的演奏真谛。闽剧舞台已经成为汇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古今中外大集合,因此,就必然会对当下的闽剧锣鼓程式提出崭新的挑战。在锣鼓的运用上,它必须对小到人物眼神,大到广大社会环境中的晨钟暮鼓,都必须能够塑造和烘托。闽剧舞台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平台。围绕着闽剧各艺术门类中不同人物的塑造,必须要在创作的过程中,解决与其他二度创作部门的矛盾冲突,有效发挥本行的长处,同时也必须根据总体的要求,对于本行的常规技法进行创新和突破,以适应不同的、崭新的需求。这在当下,已經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这是机遇,也是挑战,运用得好的话,甚至可能共同创造出不朽的经典。最终,甚至可能超越单纯的司鼓岗位,晋升为打击乐设计,成为真正参与二度创作的主创人员,这才是司鼓的最高目标。
  五、小结
  在长期的舞台演出和舞台实践中,司鼓既是二度创作中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乐队中的总体指挥人员,更是演员不可或缺的好朋友。作为司鼓,必须要能够对接舞台演出的方方面面,既能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贯穿始终的协调与指挥的作用,又能最好地掌握整个剧情发展的脉搏和节奏。最忌的事是随便把节奏搞乱忽长忽短,强弱不明,这样将会破环戏的情调与气氛,还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下还要有大胆创新的能力。除了加强自己的本剧种专业知识和技巧以外,要多跟兄弟剧种借鉴学习才能更进一步的来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王静珊.闽剧打击乐的艺术[J].统一论坛,2014,01.
  [2]刘福兴.闽剧打击乐艺术特征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3]胡沧泽.关于闽剧打击乐研究的若干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4]苏振芳.闽剧打击乐艺术及其未来发展探析[J].福建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5]陈雷,刘湘如,林瑞武.福建地方戏剧[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6]徐鹤苹,王宇,陈桑.闽剧史稿[M].海风出版社,2012,11.
  作者简介:刘立彬(1998—),男,福建福州人,本科,教师,三级演奏员,主要研究方向:闽剧打击乐。
其他文献
摘 要:颜色词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颜色词是语言中用来表示各种民族文化内涵的词。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颜色词的基本意义大多数是相同的,但是因为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黑”这个颜色词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了解这个颜色词的语义与文化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本文从汉语中“黑”和维吾尔语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汉语
期刊
摘 要:本文中主要是针对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简要的对比研究,侧重探讨中外不同文学作品对于爱情与婚姻、人格上的差异、自我意识以及抗争精神等层面的异同进行分析,以便更为深刻的理解不同地域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的特征。  关键词:中国;西方;文学;女性形象  历史时期不同,对应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不同,对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描述亦有所不同。各自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就会有所不同,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之一,在中国古代绘画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的发展,给传统山水画带来了新的活力,现代山水画应时代而生,传承于传统山水画,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让现代山水画绽放出不一样的烟火。现代山水画用它的不一样,诠释着它的重要性,让画家和观者不再相隔天河,有了彼此靠近和诉说的机会。  关键词:传统山水画;现代山水画;比较  一、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一门以自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广西老煤竹作为竹刻界的新起之秀,尤其本身材料的美加上雕刻艺术的造诣令人大开眼界。本文笔者将从老煤竹竹刻的产生和老煤竹作品竹刻特点来分析其美学特征。  关键词:广西;老煤竹;审美  竹子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有特色的植物之一,而竹刻最早时期已经在商朝时期出现。学术、考古界一直认为,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汉族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记事。这种最原始的竹刻,应该先于甲骨文。但因为竹刻不容
期刊
摘 要:广西东兰县位于河池市的桂西北处,是壮、汉、瑶少数民族聚居地。大自然哺育了东兰县这块净土,东兰县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能歌善舞的壮家儿女。壮家儿女在这里唱响长排山歌,奏响铜鼓,愉悦的歌声流荡整个广西,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东兰音乐崭露头角,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长排山歌;武篆山歌;东兰铜鼓  一、东兰长排山歌  笔者有幸于2017年到东兰县进行音乐采风,聆听了当地文化传承人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国正在经历着价值观和社会观的严峻考验,需要有强大的爱国情操凝聚民族力量,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习总书记的话要求我
期刊
摘 要:石家庄各县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有待政府加大力度开发。本文对石家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石家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问题;对策  在革命战争年代,石家庄曾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紧密团结共同抗日,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文物与足迹。这段辉煌的历史是值得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思想,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①国内学者对“两个决不会”思想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对其基本内涵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基本内涵作出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两个决不会”;基本内涵;
期刊
摘 要:国内外学者对于第三方评估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但第三方评估在我国的发展仍有诸多限制及不足,本文基于第三方评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归纳出第三方评估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促进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第三方;第三方评估;绩效评估  在我国法律中,对于第三方的定义为:介于相互合作的两个主体之外,具有独立性和公平性的第三主体,将第三方纳入合同中,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保证
期刊
摘 要:社区参与作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成为旅游研究中的热点。将社区引入到旅游发展的规划、开发、决策等环节,不仅可以帮助社区居民更好的融入到旅游发展中,而且有助于社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由于中西方国情的不同,社区参与这一“舶来品”在我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社区参与的象征性参与、低层次参与等,本文针对这些现象,分析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并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