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临床分析

来源 :心脑血管病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deng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早期诊 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 收集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收住我科的13例确诊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 3例病例中84.6%,有明确的病因,其中非感染性因素占61.3%;84.6%的患者以头痛为首 发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有脑脊液压力升高;CT和MRI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3.3%和80%,而 MRV阳性率达到100%;D-二聚体升高者60%。所有患者确诊后即予抗凝治疗以及控制癫痫、降 颅压等对症治疗,治愈6例,好转6例,死亡1例,再通率46%。结论 脑 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被误诊,头颅MRI与MRV结合检查是诊断CVST的最好方法;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可以改善CVST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 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07)05-0320-0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es Thrombosis,CVST)是累及脑静脉系统的一种 少见的缺血性卒中,常由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造成脑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静脉 回流障碍。近10年来,随着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CVST的预后较以前大为改善,超过80%的患者预后较好[1]。但CVST患者症状常缺 乏特异性,容易误诊。现对我院诊治的13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探讨CV ST的早期临床特点、诊断及可行的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收住我科确诊为CVST的13例患者,女5例,男8 例,年龄24~76岁,女性中位年龄26岁,男性中位年龄42岁。4例在入院前曾分别被误诊为 :头痛、脑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感染。病因有感染性(筛窦、蝶窦脓肿1例,鼻窦 炎4例)和非感染性(产褥期2例,高酯血症3例,血液高凝状态1例,原因未明2例)。13例患者 既往均无癫痫和脑卒中史。经MRV或DSA明确血栓位于上矢状窦10例,横窦7例,乙状窦5例, 下矢状窦4例,直窦2例,且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与其他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存在。
  1.2 临床表现:头痛11例(84.6%),呕吐10例(76.9%),视物模糊、复视,检查发现视乳 头水肿4例(30.8%),癫痫发作4例(30.8%),意识障碍3例(23.1%),偏瘫或单瘫3例(23.1 %)。
  1.3 神经影像学诊断:6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2例有阳性,表现为静脉窦内条索状密度增 高影;10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检查,8例有异常改变,4例显示静脉窦未见显示或显示不明显 ,可见较多增粗侧支引流静脉,脑内多发梗塞灶2例;13例均行MRV,均见相应静脉窦显影缺 失;1例行DSA血管造影检查,见上矢状窦显影欠佳,上矢状窦回流通过代偿增粗的静脉汇入 海绵窦。
  1.4 脑脊液检查:9例病人行1次以上腰穿检查,初压均高于220mmH2O,其中>300m mH2O者5例,1例>450mmHg。脑脊液蛋白含量正常者6例,轻度升高者(50~100mg/dl)1 例,中度升高者1例(100~150mg/dl),白细胞计数正常者5例,升高者4例。红细胞升高3例 。9例患者脑脊液的糖及氯化物含量均正常。
  1.5 其它辅助检查:10例患者查D-二聚体,D-二聚体升高者6例,血粘度高3例,有2例于 发病时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1.6 治疗及预后:13例患者均用20%甘露醇降颅压,1例同时采用激素治疗。确诊后13例均 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u,每日2次皮下注射;1例同时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5例同时抗感 染治疗,开始均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培养知晓某种细菌感染时,则用相应敏感抗菌药物,时 间一般至少持续2周以上。患者治疗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控制癫痫、降 血脂等治疗。13例CVST患者治愈6例,好转6例,死亡1例,其中MRV复查发现完全再通5例, 部分再通1例。
  
  2 讨论
  
  CVST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性因素占致病原因的10%, 非感染性因素如手术、外伤、妊娠、肿瘤以及各种系统性疾病等是主要的病因[2] 。本组13例中84.6%(11/13)有明确的病因,2例发病原因不明,其中非感染性因素占61.3 %(8/13)。CVST的临床表现多样,头痛是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占80%左右,而在约50%的CV ST病人中可以发现视乳头水肿[3]。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CVST的误诊 率很高,本组中有4例在入院前曾被误诊为头痛、脑炎、颅内感染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尽管目前尚没有CVST高危因素的临床评分系统,但如遇到具有上述致病性因素合并神经系统 常见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到CVST可能,应行近一步检查明确。
  CVST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可以测量颅内压力, 当颅内压高,影响视力时,腰穿能迅速减低颅内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脑脊液常 有压力升 高、蛋白含量增高(50%),红细胞增多(60%)或白细胞增多(30%),脑脊液检查对排除脑膜炎 也至关重要[3]。本组行腰穿检查的9例病人脑脊液压力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通常 脑脊液压力高而成分正常或轻度异常可作为诊断CVST的依据之一。
  影像学检查仍然是VCST诊断的主要确诊手段。目前,CT、MRV和DSA血管造影是最常用的检查 方法。CT常被作为急诊影像学检查的首选。约三分之一的CVST患者,尤其是血栓位于上矢状 窦的患者可以通过CT检查发现静脉血栓的直接征像。脑DSA血管造影曾是诊断CVST的金标准 。但随着磁共振显像技术的发展,它的作用逐渐被MRV所取代,目前它仅作为磁共振检查不 能明确时的诊断手段。MRI能较好地显示不同时期的血栓的演变过程,一般急性期(1~5d)T1 等信号、T2低或等信号,亚急性期(5~15d)为T1、T2高信号,慢性期(>15d)血栓信号有不 同程度降低,可有闭塞血管不同程度地再通后的流空现象[4]。MRV则能显示受累 静脉窦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边缘模糊和充盈缺损,以及侧支循环的情况。Ayanzen等 [5]认为,MRV结合常规T1WI、T2WI和重建MRV的原始梯度图像可以有效避免错误判断 的出现。本组病例中CT检查阳性率为33.3%(2/6),MRI检查为80%(8/10),而MRV检查则达 到100%。MRI和MRV二者结合完全可以替代有创的DSA成为诊断CVST的最佳检查方法[6 ]。
  CVST的治疗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以及控制癫痫、降颅压等对症治疗。随着介入技术的 发展,出现了局部溶栓治疗,即股静脉穿刺,微导管在局部注射尿激酶或rtPA治疗[7 ]。还有静脉窦切开取栓与局部溶栓两种技术联合治疗和静脉分流手术等方法。
  本组病例经积极治疗后治愈6例,症状好转6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并发急性肺栓塞;1月 复查发现5例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有报告再通过与临床结果不相关[8]。对CV ST预后的研究显示[9],与妊娠及产后有关的患者预后较其他患者好,非感染性者 预后良好,而非感染性者若表现为单一的颅高压症状,预后较伴随有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或脑 病的患者好。
  总之,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与动脉性脑卒中、脑内脓肿或肿瘤、原发性颅内高压、脑 炎或代谢性疾病等相似,易被误诊;MRI、MRV结合是诊断CVST的最好方法;早期诊断、早期 合理治疗可以改善CVST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Jan Stam. Thrombosis of the Cerebral Veins and Sinuses[J].The Ne 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5,352:1791-1798.
  [2]Marie-Germaine Bousser.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J Neurol,2000,247:252-258.
  [3]Isabelle Crassard, Marie-Germaine Bousser.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J ].J Neuro-Ophthalmol,2004,24:156-163.
  [4]于群,孔祥泉,刘定西,等.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 放射学杂志,2004,38:1243-1247.
  [5]Ayanzen RH, Bird CR, Keller PJ, et al. Cerebral MR venography normal anatom y and potential diagnostic[J]. Am J Neuroradiol,2000,21:74-78.
  [6]宋建勋,鲁虹霞,何宁,等.MRI和MRV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价值[J].中 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10:1014-1016.
  [7]Soleau SW,Schmidt R, Stevens S. Extensive experience with dural sinus throm bosis[J].Neurosurgery,2003,52:534-542.
  [8]David W, Schultz FRACP,Stephen M, et al. Recanalization and outcome cerebr al venous thrombosis[J].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1996,3:133-138.
  [9]Hameed B,Syed NA.Prognostic indicators in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J].J Pak Med Assoc,2006,56:551-55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分析青年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调查97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与老年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起病诱因,危险因素,心电图及心超特点,冠脉造影结果,预后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青年(<4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性多见,82.2%具有明显诱因,临床症状较典型,血管病变多单一,严重并发症少,预后相对较好。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合并脑梗死发生的特点、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 对14例维持性血透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行头颅CT扫描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头颅姗扫描,发现梗死灶:基底节区9例、桥脑2例、小脑2例、半卵圆中心3例、额叶2例,顶叶1例,其中5例呈多发性梗死灶。治疗 结果:1例基本痊愈,死亡1例,其余12例遗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和/或偏身感觉障碍,1例同时有不
期刊
[关键词]β-受体阻断剂;心力衰竭;运动耐量;心肺运动试验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08)02-0126-02
期刊
[关键词]C-反应蛋白(CRP);动脉顺应性;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08)02-0131-02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方法 对5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患者发生HI的机率高,发生HI时部分病人病情加重,以头痛发生的频度最高,头颅CT的表现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对于脑梗死病人尤其是大面积梗死及心源性栓塞患者,均应在治疗中定期进行头颅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本病,合理修正治疗,头颅CT是HI
期刊
[关键词]健康状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1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08)02-0124-02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将7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20mg,共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观察颈动脉结构,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同时测定治疗前后的血糖(GLU)、血脂及肝功能、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颈动脉IMT均明显降低(P<0.05);且
期刊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卒中;ADL  中图分类号:R743.3;R4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08)02-0139-02
期刊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华高血压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高血压联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大连市中心医院联合协办,中华高血压杂志编辑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联合承办的“2008年全国高血压与糖尿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8年5月21日至24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于高血压与糖尿病之间交界、交叉的最新知识,邀请4位美国专家及2位华裔有成就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果患者以男性(84%),老年(年龄>60岁)为主,螺旋CT确诊率100%。40例(80%)有明确高血压,42例(84%)有剧烈胸背、腰背等处疼痛,其中大多数(68%)为胸背部疼痛。Stanford分型,A型14例(28%),B型36例(72%),经治疗后存活44例(88%),死亡6例(12%)。结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