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全世界在掀起纪念马克思的热潮中,热切期盼和高度瞩目来自中国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奮进在新时代中国道路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充满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方式,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宣示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深情回顾了马克思为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卓绝奋斗的光辉一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特征,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重大问题,强调了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用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实践的重大意义。这一重要讲话立足时代、穿透历史、高屋建瓴、立意恢宏,是在新时代高扬马克思主义大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的纲领性文献。
  这一重要讲话是对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致敬信,宣示了对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树高万丈必有根,吃水不忘掘井人。中国百余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取得的一切成就,都首先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中国人民最应该满怀深情地感谢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以改变世界、追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翻身解放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中国人民也因此用长达百年的实践反复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马克思主义都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不可替代的思想旗帜。中华民族最有资格满怀豪情地告慰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进入新时代,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飘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最有理由对为民族带来巨大变化的思想创立者马克思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最有理由宣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最有理由充满自信地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这一重要讲话是21世纪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纲领。站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讲话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大课题作出了新的时代概括。讲话用“三个一生”高度称赞了马克思的人格和精神,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四个特征,以当代中国实践为尺度深度解读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和自然关系、世界历史、政党建设等九个方面的关键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把对马克思博大精深思想的学理阐释、专业理解与对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指导意义有机结合,展现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风范。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成为决定中国道路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一些新自由主义者借口资本和市场依然发挥作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真理性,鼓吹“过时论”。福山等西方思想家甚至一度鼓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灰飞烟灭”,新自由主义取得了“最终胜利”、历史因此“终结”。另一些人则把原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关系割裂开来,从而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事业信心的动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则问题,从而既为我们在当代事业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又满怀自信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这一重要讲话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当年马克思横跨200年历史间距的一次伟大思想对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者与原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如何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主题展开了跨越两个世纪的一次伟大思想对话,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壮丽画卷。200年间世界历史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开放地与时俱进。如何历史地阐明200年人类历史变化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逻辑,成为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原初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关键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土壤之中,又在新的时代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21世纪。这一发展和创新是历史发生的,经历了三大飞跃,我们不能非历史地看待两者关系。原初马克思批判的资本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创新逻辑为了暂时摆脱危机和追求更多利润,从而从当年马克思所面对的以工业资本为主导的资本霸权结构转向后工业资本逻辑。进而,世界历史的场域和场景也相应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我们根据这一变化来创新发展21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纪念马克思,强调把研读马克思经典文本作为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但是不能简单回到马克思,更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我们既不能忽略200年历史间距而对马克思主义原初语境和当代变化之间做完全同质性的理解,更不能借口变化而把马克思的思想仅仅当作一种遗产,甚至像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所主张的那样,借口时代变化而要“超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伟大旗帜。同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重大使命。我们需要重视分析2008年爆发的21世纪以来第一场带有明显世纪特征的全球资本危机,既要坚持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原理,又要科学批判资本创新逻辑,续写21世纪的《资本论》。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根据世界历史场域和场景变化,续写21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努力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这一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人口大国,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程中不断彰显作为世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继承者和引领者的风范。具有5000年文明、曾经拥有汉唐盛世之风的泱泱大国,中国在最近200年中经历了风云变幻、由弱转强的不平凡历史。在马克思诞辰的同一个200年时空坐标中,东西方的历史语境却发生了根本的翻转。西方从资本逻辑促生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形成全球霸权,进而将全球纳入西方版图,形成了资本全球化的历史。而西方社会内部大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无产阶级的反抗,最终产生了资本批判和追求后资本道路的马克思主义,从德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而同时代的中国,则曾经在西方霸权统治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受尽欺凌。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道路,才有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才前所未有地接近复兴目标。百余年来中国道路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继续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形成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的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既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基于中国大地场域的伟大创造。这一道路创造性地回答了在落后国家如何保持民族独立地走上现代化道路等一系列人类文明难题,从而为世界上同类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今天,在全球化深度推进的时代,同一个世界历史时空中,东西方关系开始发生逆转,全球价值坐标正在东移。2008年爆发、影响持续至今的金融危机不仅是西方经济霸权的危机,也是其文化霸权的危机。与此相反,“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正在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世界高高飘扬。
  这一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如何在思想上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中关键的是做到“知信行”合一。所谓“知”,意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自觉认识,即“真懂”,这是一切行动和信仰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知之愈深,信仰才能愈坚定,行动才能愈坚决。真懂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干事创业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创新事业的领导核心首先需要成为学习型政党。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读原典是最好的学习。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原典作为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所谓“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坚定信念和信仰,即“真信”。我们的精神追求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信仰,那么我们对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会失去持久原动力,一遇风浪就会左右摇摆。所谓“行”,就是实践、行动,就是“真干”。不真抓实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人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全部目的在于运用。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更紧密结合起来,以创新的态度和开放的姿态,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历史方位上,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21世纪,努力完成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只有做到真懂、真信、真干,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才能用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工作在一线的医院党委书记对《意见》有怎样的理解,下一步将如何加强医院党的建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彭宇竹。  本刊记者:前不久,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您认为《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彭宇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十分重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评价工作,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党的十九大以来,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要求,不断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于去年上半年在全省率先引入人才“举荐制”,组建了由27名行业领军人才组成的高层次人才举荐委员会。去年12月,南京市高层次人才举荐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共有29人被举荐成为市级高层次人
期刊
精准把握新时代所处新方位  南京: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建设创新名城。省委明确提出,南京要建设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南京正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对标找差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提升城市首位度上下更大功夫,在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上展现更大作为,努力走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前列。力争到2020年创新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到2025年成为全球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一是提升创新首位度,探索动能转换新模式。重
期刊
南京市以“枫桥经验”为蓝本,坚持系统化思维,展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结合“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定位,南京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践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突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顶层设计+基层创新”、“传统经验+当代科技”、“问题
期刊
在人们的印象中,养老院应该是挂着醒目的牌匾、被围在围墙里的,并且有专门的处所。11年前,苏州姑苏区在全国率先依托现代通讯技术,让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传统养老院里的一切服务,完美打造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这就是苏州的“虚拟养老”模式。  找准需求。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苏州早在1982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18年。近10年来,苏州60岁以上老人已有131.7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0.7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到,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研究解决问题。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今年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党的建设既要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引,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推进。系统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其核心是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注重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即要搞清楚“方向和目标是什么、要干什么、要怎么干”的问题。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提高系统
期刊
没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村振兴,首先要回答的是如何做到产业振兴。前不久,我们调研了江苏省内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要求的39个村(其中苏北8个、苏中6个、苏南25个)。这些村的主导产业无论是一产、二产或是三产,无一例外地都称得上产业兴旺。  总体看,这39个村有着不同的产业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一产兴村”型,即通过发展高效高附加值农业
期刊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吟咏江南的华美诗篇,或以美景醉人,或以哲思胜出,无不勾起世人对江南的向往。穿过沧桑历史的尘烟,发掘江南文脉的魅力,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勾勒出江南文化的传承之脉,这是大型系列人文微纪录片《江南文脉》的初心所在。这个微纪录片栏目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周一至周五优质时段播出,自2018年7月30日在江苏卫视等多平台开播以来,引发了热烈的
期刊
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银发浪潮滚滚而来。在我国,大多数老人还是习惯于在家里养老,一方面,居家养老的成本相对要低很多,另一方面我国养老具有“反馈性”,子女对父母赡养的义务受到道德的约束和舆论的监督。但当前“421”家庭结构比较普遍,一对夫妻要抚养一个子女,照顾四个老人,从养老角度讲,无论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亲情慰藉,老人能得到的都很有限,这种风险型的家庭架构也使得传统的居家养老遭遇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