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哲学与和谐教育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ior9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通过对尼采哲学思想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伟大的诗人和哲学家尼采曾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有着不同一般的理解和思考。结合当代的中国社会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教育,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如何从尼采哲学中吸取精华。结合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状况,理性地完善和谐教育。
  生于1844年的德意志帝国的魏玛城的震撼西方思想界的弗里希尼采是诗人和哲学家,虽然他曾是研究古希腊文化的大学教授,但是他对教育的理解也是很深刻的。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尼采最关心的问题。在他看来,既然人生的意义在于高扬权利意志,在于创造和超升,成为强者。那么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创造者。文化的创造者,价值的创造者。为此,教育首先应当造就人格,使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人,成为“完全的自己”。
  尼采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思想导师。人生哲学家和人性的解放者。他认为教育活动就象雕塑活动一样。
  尼采认为现代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它把人变成了机器,变成了知识的奴隶,金钱的奴隶。听命于国家的奴隶,扼杀了人的生命意志。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他曾把现代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比作一个身批五颜六色纸片的骷髅。身上挂着各种知识和信仰涂成的纸片。头上罩着面具,内里是一付无血无肉的赤裸裸的骸骨。这骸骨就是失去自我和生命本能的人的象征。现代教育制度的原则是着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第二天性。而扼杀了人的第一天性,扼杀本能和个性。
  如此看来,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教育早在尼采时代就存在了。只不过那时候没有完全意识到这种教育是连续的,一贯的。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人的身心的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知识,开发智力,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和逻辑思维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使受教育者既要接受社会所必需的普遍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又要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尊,自决的精神。
  那现在所提出的和谐教育完整地分析又是什么呢?和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教育体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制度、教育政策,行政管理、经费分配、教师培训、学生考核等领域是否和谐协调;后者仅指采用什么教育手段去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此,我们仅就狭义的和谐教育作些考察。所谓和谐教育,就是以和谐教育手段去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
  首先要采用和谐教育手段。众所周知,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方式、途径,乃至于教育内容,学校规章、学生守则、师生关系等等和谐教育手段,这请多方面必须统一协调。相互配合,而不是互相矛盾、彼此消长。但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这方面不和谐的现象几乎是到处可见,不和谐的声音也几乎是随时可以听到。须知只有采用和谐教育手段。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而如果教育手段不协调配合,则是难以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来的。
  其次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所谓和谐发展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了自由、充分与全面发展的人。这里的自由。指发展的高度;充分,指发展的深度;全面,指发展的广度。只有这高、深,广三个维度的发展是协调统一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强调指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不是在现阶段就可以如愿以偿的。但应当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不懈追求。这座教育的美丽高峰是可以“会当凌绝顶”的,
  在西方,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思考》1中,写了“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文,在文中通过对叔本华学说的评论。说明自己早年的学生生涯的亲身经历,虽然现在是大学教授了。还能够体察一代学子的彷徨和苦恼。尼采的命运坎坷不平,在他创作的盛期,长期被舆论界冷落,著作无人出版,常常只得自己掏钱付印。他的思想被人视为疯子的语言。没有知音,没有信徒,孤独和冷遇使他痛苦不已。在《朝霞》,《快乐的知识》两书中,开始了对传统道德以至道德本身的否定。在《快乐的知识》最后一卷中,尼采用了一个寓言故事,借一个疯子之口,喊出了震憾西方人心灵的口号“上帝死了”。开始了他对基督教及其文化传统教育的正面抨击。在书中主张“权利意志”,主张人的权利意志高于一切,要对人们进行智、德、体三方面协调统一的教育。以培养和谐的人。
  尼采认为,现代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历史和科学知识,而这两者都无助于本能和个性的发扬。在《查拉土斯特拉如是说》中,有论《三恶》一章,说的是,历来的道德,尤其是基督教的道德,把情欲,权利欲和自私心看作是三种最大的恶行。但是在尼采看来,这不是什么恶事,它是强有力的生命的表现。相反。“自我克制”却使生命的欢乐变成了对犯罪的恐惧。在他看来,人们处处提防,尽力克制自己生命的欲求,造成了身心的损伤,而同情心,基督教的仁爱精神,压制着优秀的个人和独特的个性。使人们事事顾忌别人的痛苦而牺牲了自己的创造精神,自我约束造成了人类的怯弱和虚弱,使人乐天知命,安于现状,柔顺而驯服。
  他认为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他的任务要剥去这些假面具,使人的教育处于生存意志和权利意志。恢复人性中的和谐教育。他认为要充分地享受生命,而不应该去扼杀生命的要求。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有刚强的思想,勇敢的精神,要敢于面对生命所必定要包涵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把对抗痛苦和险境作为人生之趣事。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教育又是相关的。
  内部和谐即内因的和谐,构成内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必须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才能发挥出其作为“发展根据”的有效作用。我们认为,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指身心和谐、作为完整系统的每一个体,都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这就是身体(生理)系统与心理(精神)系统:一般的共识是,二者协调统一,身心才会健康。在内部和谐中,身心和谐是最基本的。就象尼采所说的那样,就是身心和谐的教育。尼采常常把这种教育称为酒神精神——狄奥尼修斯精神,也就是丰收之神,古希腊人在庆祝丰收的仪式上往往无节制地狂欢暴饮。尼采把这种充满激情,酒酣醉幻的境界称为酒仙世界。在这时,从人的生命深处升起的狂喜。把所有的清规戒律推倒,人充分地感受人生,并且把一切痛苦,一切艰险置之不顾,生命变成了有堆火焰。向上向上,积极向上。
  看尼采哲学,思考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中国受中庸之道儒家思想的影响,压抑人性,所以我国长期以来所开展的全面发展教育,并没的抓住“和谐”特别是“身心和谐”这一核心要素,具体地说,从古代到现在,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一直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育为了公平起见,要“标准化”,“一刀切”。对于学生的顽皮,不按传统的教育视为大逆不道,更谈不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学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又怎么能谈得上身心和谐呢?80年代以后,虽然逐步重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事实表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同完全达到身心和谐的要求仍有很 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今后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方面还必须作不懈的努力。
  我国教育在在情知教育方面,基本上是重知轻情,重情轻知,情知对立,情知并重,而情知交融很少。前几种观点都有碍于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只有情知交融的看法,对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才有积极的作用。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人既是理智的动物,也是情感的动物;然而没有情感的理智是苍白的,而设有理智的情感则会使人莽撞。只有二者的融合统一,人才会有正常的表现。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采取情知交融的教育手段,以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尼采早就认为,虽然他是教师,他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应该是高级保姆。教育者应该是一位解放者,他应当以自己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发展自己思想的力量,让学生摆脱教条的禁锢和对种种公立舆论和时尚的追随,抛弃形形色色的集体观点,成为独立的不要任何服从的个人,即一个完全的真正的自我。这和现代的和谐教育又是紧密联系的。
  对于外部和谐的教育,尼采也有自己的理解。尼采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时讲到,他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偶像”的合群时期,“否定一切”的沙漠时期,重新肯定的“创造时期”。其实,即使在他的“创造时期”。尼采还是无条件地肯定自我,否定一切传统,否定一切社会约束,他始终站在一个“否定的沙漠上”。从心理上看,他是一个极端的自我中心论者。而且常常有种病态的自大。这使他的一声在发展过程中忽视其他声音,导致了他那种蔑视群众,日空一切的贵族式的个人主义,字命天才,拒绝一切传统和道德,否定一切社会约束。这些都是他一生的命运坎坷不定。著作无人问津,与社会相处不和谐的表现,因此,尼采的哲学也是一把双刃剑,他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才导致了他自身发展不和谐的,孤独和冷遇使他痛苦不已,终于在45岁的盛年时由于精神崩溃而失去理智。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影响学生和谐发展的外部条件。其和谐亦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我们必须意识到最主要的几点。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统一,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三者又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目的、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方法,可见这三者是应当保持协调一致的。而这种协调的基础是:教育目的是一个系统,各子目的之间必须是协调的;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各种内容应当配合适当;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各个方法必须优化组合,只有这三方面的各自小和谐,才会有目的,内容与方法的大和谐;而只有这种大和谐,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
  其次,在学校、家庭与社会协调教育中,这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已认识到,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是协调的,才有可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但事实表明。在我国,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经常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调教育,是不会有真正的和谐教育的。
  这两个方面的“外部和谐”,只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手段,而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要求或内容。要真正地做到和谐教育。必须内外部都和谐。
  首先需要师生协作,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内因,而教师则是客体,所以内外部和谐首先就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学生不必要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中心论是片面的,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支配作用,教师要围着学生的指挥棒转也是片面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着极大的片面性。我们应当正确而科学地处理师生关系;使二者和谐合作、协调共事。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两个中心论,而代之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论。这样,就可以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来限制教师中心论,又可以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限制学生的中心论,从而使教师同学生能始终保持相互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的这样一种心心相印、和谐协调的关系。不会出现向尼采一样无法融入到整个社会,一生痛苦孤独失意,导致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而失去理性。
  和谐教育还有一种功能,那就是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才。从大处说,这种人才参与民主政治,就可发挥政治对和谐社会的支柱作用: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就可以发挥经济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参与和谐教育,就可以使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支柱作用发挥出来。由此,我们通过和谐发展的人才,发挥政治、经济与教育三根支柱的作用,必然就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尼采的时代早已逝去了,重读尼采的哲学,仍然可以从中悟到很多东西。从这些伟大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吸取精华,构建我们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尤其是和谐教育,避免出现当年尼采的失误,过分地崇尚自我主义,过分地轰毁一切传统,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既造成了自己和社会的不和谐而备受冷落和折磨,又使自己的身心整个处于不和谐的状态,贫病交加,精神崩溃。
  我们要完善教育的和谐,使教育内部和外部统一和谐,使受教育者心理和生理和谐,使教育节奏和学生发展规律和谐,使整个社会的教育都处在和谐状态。和谐教育都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的理想,也要求我们今后世世代代地追求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结论
  
  尼采的哲学思想作品,我们可以重新认识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完整而又和谐的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创造出这种和谐理想的教育,那么学生独特的个性,生命的激情,丰富的思想,灵动的思维,就会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和教育生活中。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反叛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的价值。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创造教育的和谐,人性的和谐,也避免象尼采似的悲剧发生。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追求和谐自我,尊重身心的和谐,感知和期望的和谐,爱和平等的和谐。
其他文献
【正】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会工作的重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移。特别是从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
DEN诱发大鼠肝癌的细胞核RNA体外转录合成显著增强,染色质结合型和游离型RNA聚合酶Ⅰ和Ⅱ活性均高于正常肝细胞,而结合型酶Ⅰ和Ⅱ的活性几乎各占总活性的50%(正常肝细胞结合型
1提高柴油机冷却水温度农用柴油机正常出水温度为65—95℃,而目前的柴油机出水温度普遍低于45℃,使油不能完全燃烧,机油粘度大,从而加大了柴油机的运行阻力,耗油多。解决办法是提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国家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可以从改造传统中职会计专业入手,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满足学校就业及"升高职"需要
"实事求是"一词原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被人们沿传引申,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
本文立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大规模民工潮而产生大量留守儿童这一宏观背景。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进行了类型学考察,结合了学界已有研究和我们的调查资料,认为农村留守
HC108细胞系为贴壁生长具有上皮细胞形态特征的分化程度较高的人肝癌细胞。AFP分泌阴性,细胞平均倍增时间为32.21小时,细胞分裂指数为27.75‰,软琼脂克隆形成率为5.0%,能形成
本文用EA花环试验及体外吞噬实验检测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的EA 花环率及吞噬功能,结果发现昆明小鼠比同龄C_(57)BL/6、BALB/c及NIH小鼠Mφ的EA花环率高。在昆
饲用甜菜学名BetavulgarisL,它原产在欧洲南部,适应性强,是优质高产饲料作物,其饲用价值高,富含养份,易贮藏,块根和茎叶是家畜,特别是猪和乳牛的良好多汁饲料。
<正> “今日得宽余”。A、B、C数君相约,在风景秀丽的成都府南河岸一个茶社,相叙聊天吃早茶。其中一位年岁较长的,又与《实用电子文摘》(以下简称)《文摘》有关系,他们管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