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重视课程的德育价值,也将学校的德育工作当成了重中之重。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师生关系影响着教育与教学的全过程,各科教学都离不开师生关系的维持,德育教学也不例外。当下的学校教育,考试升学成了学生的主要任务,重视智力发展和才艺的培养,而忽视德性与品行的修养。北宋司马光对“德”与“才”作了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德才兼备是古代选贤仕能的标准,也应该是当今学校培养学生及选择工作岗位的重要标准。
  一、中学德育课堂教学及其形式
  (一)德育课堂教学的内涵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1]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即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中学可以参照《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通过讲解、示范及实践等手段,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学生自觉地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成自身道德素养的过程。
  (二)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1.《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等学科教学
  中学一般都会开设德育课程,中学德育课程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别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高中德育课程以模块的形式设置,努力体现针对性。从2006年起,中学德育课程执行新课标,素材的选取注重学生的现实情况,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但是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改观,仍然延续着传统。
  2.中学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
  学科的德育渗透也是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全日制中学各学科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育德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2]。德育渗透是在教学中进行的,其主要形式既有课堂讲授,又有课堂实践。课堂讲授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科的课堂讲授所进行的德育渗透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可以通过抒情、比较、欣赏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德育渗透,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
  3.主题班会
  班会是学校集体活动中最主要的组织性活动之一,是班主任或班委会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班会一般定期举办或不定期举办,开展的内容也没有一定的限制,可以就某项教育主题展开,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团结互助、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等。中学的班会一般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展开的,班主任在班会上就班级近期学生的表现、思想状况或某一个主题组织讨论,以期达到引导、教育学生的目的。同时,班会也是中学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学校教育机制,由于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活动理念,这无形中使其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载体。
  二、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困境及其师生关系因素分析
  (一)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困境
  1.教学过程中,德育课堂教学的许多环节缺乏师生交往
  课堂教学分为许多环节,如备课环节、授课环节、课后环节以及评价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都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否则课堂教学就会脱节,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中学里,部分教师备课过程中简化备课程序,采用抄袭他人教案、过去教案的方式进行备课,这种将现成的教案或参考书加以修改、删减直接抄写在教案或书本上的备课方式,忽视教材的更新,忽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忽视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也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和学生互动交往,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再如授课环节,课堂教学导入脱离学生实际,有的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设计导入,无法调动师生交往。部分政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固定的课前导入模式,或一味追求时政导入,或一味追求问题导入,或一味追求情景导入,缺乏针对性。
  2.教学方法上,传统单一,忽视学生参与
  现在的德育教学还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为了上好一堂课,有些教师也会采用提问的方式或讨论的方式,就某一时期出现的道德问题、道德热点进行探讨,就某一时期的道德模范进行评价。但这种方法也只是流于形式主义,教师将问题的答案与讨论的范围限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学生的一些奇思异想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久而久之,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兴趣就会失去,其在这样的课堂上的表现也不积极了。
  3.教学评价上,重书面而轻实效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3]中学德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道德水平的发展。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的各科教学都是以高分、升学为主,德育课也不例外,初中的《思想品德》和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也都是以考试、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也都是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如读后感、学习心得等。这些以书面形式向教师提交的作业,部分教师可能就只是打个分数,甚至对学生的作业不闻不顾。这样,教师就没有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困境之师生关系因素分析
  1.教师的原因:教师缺乏应有的威信与素养
  教师是学校德育教学的权威者,他们的言行及态度,还有自身的修为都影响着德育教学的成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样强大的力量激发他们上进的愿望”[4]。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业务精湛,最重要的是要有诲人不倦的态度和耐心,方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与信服。多数德育教师缺乏灵活驾驭德育课堂的能力,能做到以渊博的学识让学生佩服、以幽默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师并不占多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学生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配合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能动的主体,但学生已有的经验比教师少,加之中学生身心还不成熟,缺乏自控与自律能力,中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把握好这一点,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热火朝天,而学生欣赏窗外风景的尴尬局面。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只有教师教、没有学生学的课堂必然是低效率的。就中学德育课来说,学生对教师早已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感到厌烦,对教师的那些“什么是”“对不对”的问题早已懒得开口。
  3.师生双方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交往,师生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沟通和交流。[5]然而,当下的中学德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却也只是形式主义,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没有什么新意,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这样的提问,学生还要必须回答,如果学生不举手,就会担心教师批评他上课不积极发言。比如说思想政治课的公开课教学,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会事先将课程内容讲一遍,指定某几名学生回答问题,造成课堂活跃、师生互动的假象。再如班会也是德育教学的重要课堂,中学的班会一般由班主任主持,时间也就是一节课。在班会上,一般都是班主任在讲台上不停地讲,进行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这期间没有发言权。还有就是开班会的目的很明确,为了批评最近在班级表现较差的学生,班会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批斗会。这样也就失去了班会本来的意义。
  三、在中学德育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追求有效的德育课堂教学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使“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的等级观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师生关系被机械地简化为主客体关系,即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只讲究“尊师”,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6]现如今,科学技术发达,信息交互流畅,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减弱。若教师还是对学生严格管理,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必然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走下发号施令的神坛,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德育课堂上,由于学生对枯燥的德育理论知识一时接受不了,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听懂理解为准,同时发挥英语德育课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有效德育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进行交往教学,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德育教学氛围
  交往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教育与交往具有同构的关系。[7]教育是一种交往性的活动,同样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所以,中学德育课堂教学不仅是德育知识的交流,更是师生之间精神与灵魂的交往。同时,教师还要为交往性德育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具体来说,教师所营造的课堂应具有开放与民主的气息,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德育教学中,教学变成了师生之间情感与思想交流的途径,学生喜欢教师,也喜欢他所教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在德育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不怕犯错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尊重与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古人云:“教育无他,爱与关怀而已。”教师不仅要对教育充满热爱,还要对学生心存关爱之情。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发自内心,没有偏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教育过程中仅有教师的单向训导、垂直传递,忽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造成师生关系疏远、冷漠,一些学生甚至不理解教师正确而合理的要求,与教师发生对立与冲突。[6]在中学德育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可以通过谈心、讨论、网上交流等方式去了解学生,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加深学生对一些道德规范的认识,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在德育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喜欢听讲,也有的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多与学生沟通。
  (四)提倡对话教学,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对话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以对话为原则,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8]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再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从而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虽然活泼好动、善于交流,但是要让学生围绕一个不感兴趣的话题刻意地交流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无论是师生对话,还是生生对话,都必须在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基础上展开。在德育课堂上,教师要消除话语霸权,留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扫除师生平等对话的障碍,还有师生要在尊重、理解、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在课堂上通过言谈、倾听进行双向沟通。[9]基于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这样,也就有利于营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为优化德育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
  (五)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与教师合作共同完成德育教学任务
  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合作。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教师授课时的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兴趣,精美课件的制作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德育课堂上巧设问题,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问题的回答。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试想一下,在德育课堂上,只有教师讲,学生呆若木鸡,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是什么样?《学记》中讲教学相长,说的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配合教师,甚至扰乱课堂教学,就谈不上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了。因此,在中学德育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了解学生,学生理解教师,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8.
  [2] 崔炳霞.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1(16):156-157.
  [3] 梁成艾,王辉.对中职生学业评价体系建构原则的探析——以“二阶段三课堂”模式为例[J].职教论坛,2011(6):51-53.
  [4]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48.
  [5] 苏春景.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根源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8):45-48.
  [6] 施林春.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提高德育实效性[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60-62.
  [7] 王鹏.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学校德育困境的现实转向[J].教育探索,2011(1):123-124.
  [8] 荣晓玉.建构对话教学模式 强化德育课堂实效[J].新课程研究,2011(32):128-129.
  [9] 肖川.主体性德育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8.
其他文献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4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正式成为WTO大家庭的成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新三板市场的崛起和市场的扩容,扩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并提供了发展机遇。在挂牌前,企业易出现相关的财务问题,要进行梳理和调整。因此,本文分析
职校美术设计教学不仅重视电脑技术的操作,更重视设计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的美术设计教学模式多在临摹、单一抽象形的概括。这样不利于学生创作设计,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娩出时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障碍。故结合我院病例,就气管插管在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中的作用,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7年1月~1999年10月
我们于1995年9月~2001年1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32例,现报道如下.
针对市场对大量经贸专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新形势,高职经贸专业应从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出发,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本文以经贸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分析国际贸易专
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对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冲击,中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本文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健康的身心素质四方面加以论